文殊菩萨的故事——朝台:山河大地,草木万物,五台何处不文殊

康耀宝藏 2024-02-10 12:05:05

经过十多年的修建,兜率寺焕然一新。台州城内,巾子山上,天宁寺以研究天台宗教法为主,兜率寺则以大乘禅观著称。故而,云水参方的行脚僧大都到兜率寺挂单。那日,一位禅僧云游而来,知客照例要问从哪里来。那僧昂然答道:“天台国清寺。”难怪鼻孔撩天呢,原来是从台州首刹而来。于是戒阇梨像是不经意间拉家常一样问道:“丰干老儿可好?”

这一问,声音虽然很轻,效果可谓石破天惊!丰干禅师乃唐代国清寺僧人,与寒山、拾得并称“天台三隐”。据说,丰干乃阿弥陀佛化身,而寒山、拾得则分别是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化现。戒阇梨居然询问这位已经圆寂几百年的人消息,而且称之为“老儿”,可见身段之高。这僧也是贯见战阵的作家,不慌不忙答道:“随时。”

这“随时”二字,恰恰是丰干的口头禅——当年,人问佛法,丰干只答“随时”二字。既然他敢以丰干的口吻机锋相斗,戒阇梨当然要成全他。于是,首先举出寒山与丰干的旧公案——

寒山问丰干:“古镜未磨时,如何照烛?”

丰干答:“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寒山说:“此是不照烛也,更请道看。”

丰干道:“万德将不来,教我道什么?”

戒阇梨说道:“古镜未磨即不问,古镜已磨时如何?”

这僧略一沉吟,颂道:“形同晓月一尺水,夜珠光清终无波。”

应该说,这僧用明月、宝珠比拟古镜,且以此暗喻人的心性,可谓灵妙。然而,他那略微的迟疑,露出了天大的破绽——这转语是由思维卜度而来,并非自性田中自然流出。故而,戒阇梨抄起插在客堂佛龛旁边的香板,砰然打在他的头上。这僧很有禅者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棒喝不退,正式展具三拜,向戒阇梨请教丰干与寒山的另一公案——

丰干欲游五台,问寒山:“你若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游五台,不是我同流。”寒山问:“你去游五台作什么?”丰干答:“礼拜文殊。”寒山说:“你不是我同流。”丰干独自入五台,逢一老人,便问:“莫是文殊么?”老人说:“岂可有二文殊!”丰干作礼未起,老人忽然不见了。

禅僧问戒阇梨:“寒山为何不与丰干同去五台?那台山老人是文殊化身吗?”

戒阇梨说:“丰干这老家伙却具只眼。”

禅僧不解,一脸茫然。这时,什师恰好带着普明、道全走了过来。戒阇梨让什师充当丰干,自己装作神秘老人,将那个场景再现一遍:

什师走戒阇梨面前,说:“莫非你就是文殊?”

戒阇梨说道:“岂能有两个文殊!”

什师突然指着戒阇梨大叫:“文殊,文殊!”更奇怪的是,戒阇梨像是挥舞利剑似的,在空中挥动着手里的香板,如癫如狂,且舞且蹈。

那禅僧与普明、道全都愣在了当场。在什师将戒阇梨称作“文殊”、戒阇梨挥舞香板的时候,他们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戒阇梨是文殊?文殊是戒阇梨?文殊与戒阇梨是同是别?他们似乎在回忆一个淡漠了的梦境。因为相隔的时间久远,梦中的情节早已淡忘了,只留下一团似有似无、似空似幻的混沌……

第二天,普明与道全同时来到方丈,请求师父带他们去朝拜五台山,参礼文殊菩萨。戒阇梨断然拒绝:“不去,你俩不是我同流。”普明与道全将什师搬来,什师说:“寒山是文殊菩萨化身,当然不需要大老远的去朝礼自己。你又不是寒山,为何不去?”

人们常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戒阇梨从小精灵古怪、促狭顽皮,老天爷却早就给他安排好了克星:这憨憨厚厚、老实巴交的什师,因为没有玲珑的心窍,没长花花肠子,从来不用心机,反而让戒阇梨无可奈何。现在,什师这句平直的话语,让戒阇梨无言可辩,无理可申。于是,他只好乖乖带着两个弟子上路了。不过,出发之前,他也没让什师捞着便宜——他与弟子们一合计,将什师推到了兜率寺方丈的宝座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让你这站着说话不腰疼、吃凉不管酸的甩手掌柜,也尝一尝当家操劳的滋味。

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记载:“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震旦,今中国),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佛经中所说清凉山、五顶山,即是中国代州雁门(今山西五台县)五台山。在方圆五百里之内,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峦巍然高耸,峰顶平坦宽广,有如垒土之台,因名五台山。其盛夏之时仍然有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之地,从东汉时期,中外佛教徒到此巡礼络绎不绝,先后建有大孚寺(华严寺)、清凉寺和佛光寺。到北朝时期,五台寺院已增至二百余座。隋文帝时,又于五个台顶各建一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敕内侍张延训造金铜文殊像置于真容院(即今菩萨顶),重修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十寺。

戒阇梨师徒三人草鞋为船,禅杖为马,跨钱塘,渡长江,越淮河,过黄河,一路风尘从台州云游到了代州五台境内。奇异的是,戒阇梨对五台的道路、民情了如指掌,仿如他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多年。普明与道全不解,问其缘由,他却总是笑而不答。于是普明转而问道:“师父,我们能见到文殊菩萨吗?”

戒阇梨说:“见到见不到,看每个人的机缘。怕就怕文殊站在你面前,却认不出来。”

普明笑道:“那怎么可能呢!弟子再愚钝,也不会连文殊菩萨都不认识。”

“可是,你们要知道,文殊菩萨不一定骑着狮子,放光动地。他有时候是一个要饭的老太婆,有时候是一个最普通的僧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头猪、一头驴。总之,文殊菩萨神通变化,妙用万方,并没有固定的形象。”

看到两个弟子将信将疑,戒阇梨为他们讲了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位居士很想拥有文殊菩萨一样的大智慧,所以三步一叩、五步一拜来到五台,在文殊像前至诚顶礼,祈求文殊菩萨现身:“慈悲的文殊菩萨,弟子恳请您现身加持,为弟子开大智慧。”

为此,他在台怀镇举办斋会,供养台山僧众,并在最显著、最尊贵的位置设置一张高大精美的座椅,希望文殊菩萨能够前来应供。众僧按照戒腊(出家受戒的年龄)依次入席。这时,一位僧衣破破烂烂,浑身上下脏兮兮的跛脚老僧,一瘸一拐地径直走向最前面那个空位,准备就座。这尊贵庄严的法座,是留给文殊菩萨的,当然不能让这个既没有光灿灿气象、又没有神灵灵模样的普通僧人占据。于是,居士立刻走了过去,挡着老人的去路,让他到一旁去吃饭。

居士一不留神,不知何时,那其貌不扬的老僧居然坐到了那个座位上!

居士看到这情形,生怕文殊菩萨来了没有好位置,上前把那平平常常、邋里邋遢的老僧拉下来。可是,这个老僧太没有自知之明了,总乘居士不注意,悄悄溜到那尊贵的座位上。如是被拽下了七次,他才死了心,缩巴到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席地而坐。居士也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直到斋会结束,那座位一直空着,再也没有人来坐。

斋僧之后,居士到文殊菩萨像前恭恭敬敬地礼拜,祈愿菩萨显灵,赐予他大智慧。整整忙碌了一天,居士疲惫不堪,回到住处便倒头大睡。梦中,他终于见到了祈盼已久的文殊菩萨。菩萨说:“你不是早就盼着见到我吗?为了满足你的愿望,今天我现身应供,可是让你从椅子上拉下来了。我坐了七次,被你拽了七次。为了不让你起烦恼,我只好到角落去用斋了。”

说完,文殊菩萨飘然而逝。居士从睡梦中猛然惊醒。原来,斋僧之时,那一直想坐到高座上的跛脚老人,正是文殊菩萨现身!

普明长叹一声,无不惋惜地说:“唉,这居士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后悔晚矣。”

戒阇梨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分别、执著的习气,总是习惯性从外表去判断事物,所以在人生中会当面错过许多大好机会。文殊菩萨以跛脚老人的外貌示现,正是为了教化他不能以貌取人。如果我们能够面对种种外境而不起分别执著之心,便是真正的大智慧。”

道全摇摇头说:“人的分别心与执著心,是历生历劫所形成的习气,完全消除太难了。”戒阇梨笑道:“这五台山中有一种名叫‘瞢薨’的空心之草,服用之后,即可去除这种业习顽疾。”

两个弟子知道,师父所说的空心草瞢薨,是发生在五台山的一个公案:

隋朝的时候,河南僧人令休听说文殊菩萨经常在五台山示现灵感,于是前来求见文殊大士。令休十分虔诚,心意又切,然而,他找遍了东西南北中五座峰台,也没有见到菩萨。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出家人,就在方圆几百里的古木幽径之间来回寻访。有一天,他在一个山谷里无意中遇到了一位相貌奇特的僧人。令休向他询问道:“您常住五台,对这里一定很熟悉。我在河南就听说过文殊菩萨的种种灵感,可是现在我走遍了整个五台山,却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见到。如果您知道文殊大士驻锡何处,请指点我一条明路。”

那位奇僧说:“你一片诚心来到了这里,怎么会一无所见呢?只是因为你心里面存着‘有见’,所以才会‘不见’。倘若你真能‘无见’(不存有妄心执著),那么就能见到文殊菩萨了。”

“真的?”

“那当然。要知道,文殊菩萨无处不在,你一抬脚,就踏破了文殊的面门;一举手,就能触到文殊的鼻孔。可以说,你连回避的地方都没有,还会见不到吗?”

令休一愣,疑惑地说:“如此说来,山河大地、草木万物,不都是文殊吗?”

奇僧道:“若照你所说,山河草木是文殊的话,文殊诚然有了二致;假如说不是,却又成了妄语。你要明白,这里面并没有‘是非’二相。而且你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在文殊眼中不过是在虚生浪死、游山玩水罢了。我实话告诉你,文殊在什么地方吧。”

“在什么地方?”

奇僧猛然一指令休的面门:“就在你的眉睫毛间,转着大法轮!你却一点不曾领会到。可惜、可叹啊!”

听闻此言,如同惊雷贯耳,令休猛然醒悟。他立即跪下,恳切祈求说:“怎耐我有痼疾在身,所以道业无成。不知您能不能疗治好我的病呢?”

奇僧说:“台山有一种空心之草,叫作瞢薨。你去找来服用,服用久了,瞢薨就是你,你就是瞢薨,那么你的疾病自然也就痊愈了。”

令休走遍深林山谷,寻找了很长时间,始终没有找到瞢薨。后来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到:那位奇僧所说的瞢薨,实际上并不是可以服用的草药,而是要人空去自己的妄心。妄心没有了,烦恼当然也就不存在了。令休悟到“心法”之要,顿得解脱,了无牵挂。到开皇二十年,七十三岁时无疾而逝。

普明横跨一步,挡在师父面前,伸手说道:“师父,弟子妄心未空,请赐给我一株瞢薨。”

这普明,明明知道这种空心之草并不存在,却偏偏向师父讨要。更奇特的是,戒阇梨随便从路边拔了一根野草,递给他说:“给。此瞢薨能空虚妄之心。”

是的,不但这一根野草是瞢薨,我们的身体是瞢懵,世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瞢懵。无论是茫茫苍苍的宇宙,还是风风雨雨的人生,所有的一切事物看起来都确确实实存在着,然而,实质上它们的本体却是“空”的——每时每刻都在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着。宇宙人生之中,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永远存在的。

说话间,他们已经走到了南台锦绣峰下。五台山的东北西中四台,一山连属,势若游龙,唯南台独秀而居。远远望去,山峦耸峭,顶峰宛若一只倒扣的钵盂。整座南台,烟光凝翠,山花烂漫,芳草萋萋,清芬四溢,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名锦绣。锦绣峰绝顶建有普济禅寺,主供智慧文殊,拜之可使人获得无穷智慧。

从南台到西台,途径清凉、竹林两大古寺。清凉寺肇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寺内有一块巨大的石床——清凉石。文殊菩萨曾端坐在其上讲经说法,故而也称“曼殊床”。戒阇梨师徒三人到来之时,清凉石上空空如也,文殊菩萨不知去了何方。

从清凉寺北行,戒阇梨三人渐入一片开阔幽远的山场,四周浅山环绕,人行其中,宛然置身于一朵硕大的莲华台上。山泉汩汩,溪流潺潺,忽然,一阵云雾飘来,恍惚中,淡淡雾霭之中似乎出现了一片翠绿的竹林,他们仿佛听到了风过竹枝的飒然之声……

这颇具神幻色彩的地方,就是竹林寺了。

竹林寺并没有竹林。五台山这个酷寒之地,不适合竹子生长。

四百年前,唐代宗大历年间,法照禅师驻锡在衡州(今衡阳)云峰寺。一日早斋时,他忽然在粥钵中看到一朵祥云,祥云之中显现出一处山水胜境,一座规模宏大、殿堂巍峨的寺院额为“大圣竹林寺”。法照觉得蹊跷,便把这一奇异景象说与同参道友。一位从五台云游而来的禅僧嘉延说:那景色很像五台山。于是,法照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衡山北上,去朝拜文殊道场五台山。

大历五年(770),法照终于走到五台山佛光寺。突然,东北方出现了一道白光,宛若为他引路一般。法照循光而行,眼前出现了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深处,隐约着一座庄严殊胜的佛寺,“大圣竹林寺”五个大字金光闪闪,和法照在钵中所看到的一模一样。这里殿堂参差,飞檐列栋,丹垩粉黛,华丽壮观。尤其寺院正中的那栋高大宏伟的讲堂,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仿佛有一种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气势,将屋檐向上托举而起,由是,这整栋建筑便有了一种向上飞翔的动感。

他拾级而上,走入讲堂。讲堂内流金焕彩,瑞香四溢,一派祥和气象。文殊菩萨端坐在莲华宝台,对他颔首微笑。法照五体投地,大礼参拜,说:“我一个世间凡夫,知识浅薄,不知如何修持才能去除心垢,洞达真见。”文殊菩萨说:“汝以念佛,今正是时。诸行门中,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法照拜谢之后又问:“我当如何念佛?”文殊菩萨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续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

说完,文殊菩萨令童子领法照至后院,摘了一个碗口大小的仙桃递给他。法照咬了一口,顿觉满口甘洌,鲜美无比。正当他陶醉之时,眼前的一切突然全部消失了——竹林不见了,寺院没有了,他孤零零站立在旷野之中,唯有口中的桃香犹存。法照怅然若失,不禁悲从心来,涕泪交流。他想起文殊菩萨的嘱咐,开始称念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法照在旷野之中大声唱念。他的声音时而平缓悠长,时而高亢激扬。舒缓时,若溪水流淌,优美动听;紧要处,若迅雷急雨,五音骤疾……其高低缓急、抑扬顿挫的音律节奏,分为五声。这就是法照始创的“五会念佛法”。此后,这种融意念、观想于声音之中的念诵方法,成为流传至今的一大方便法门。

后来,唐代宗仰慕法照的道德,为他在文殊菩萨显圣处兴建大圣竹林寺。从此,法照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四代祖师。五台山竹林寺,也成为净宗一大祖庭。

此清凉道场,一万菩萨常围绕;彼因缘殊胜,五台圣境秉至诚。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