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曾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农奴制改革前,该国绝大多数人口,即超过九成,均为农奴。而剩余的不足一成人口,则包括贵族、地主及拥有大片土地的农场管理者。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宣告终结,俄国在战败后承受的重压,迅速从高层传递到无数俄国农奴的生活中。这类似于一个情景:当清朝在战争中失利,需要向外国势力支付赔款时,为何皇室成员似乎并不在意?原因在于,赔偿的经济负担并非由他们承担,而是转嫁到了广大清朝民众的身上。
所以在1858年至1861年期间,农奴起义频繁发生,总计接近290次。
这些农民处于绝境之中,最终选择了起义作为出路,尽管他们内心深处并无意挑战沙皇的权威。他们的行动主要是针对贵族地主对农民的过度压榨。
然而,倘若此类反抗行动在俄罗斯全境蔓延,对沙皇政权来说,无疑将构成重大威胁。沙皇的权力基础建立在贵族的支持之上,若贵族阶层遭受重创,沙皇的地位又能稳固几何?幸运的是,沙皇仍掌握着从上至下推动变革的可能性,这为农奴制改革提供了先决条件。
【农奴制改革,的确给了农奴们自由】
俄国农奴制度下的农民,主要分为三个群体:一部分隶属于沙皇本人,一部分属于贵族阶层所有,还有一部分则归普通地主或农场主管辖。
农奴毫无自主权,所有事物皆归主人所有。他们的生活完全围绕着为主人服务展开,终日辛勤劳作。此外,他们的职责还包括繁衍后代,而这些后代同样要继续为主人效力。
显然,这样的人生境遇是黯淡无光的,缺乏未来的希望。因此,农奴制度仅能维系在那些文化信息闭塞、知识难以流通的地方。一旦农奴有机会接触到外界的先进理念,他们便会开始反思:为何自己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为何必须无休止地劳作?
19世纪初期,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沙俄获得了“欧洲秩序维护者”的称号。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自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主义思潮在欧洲广泛传播。沙俄对此深感忧虑,担心这种思潮会侵入其领土内部。因此,在战胜拿破仑之后,沙俄军队积极行动,一旦出现自由主义的苗头,便迅速前往镇压。他们主要的担忧,是防止农奴接触到这些进步思想。
然而,即便缺乏这些观念的驱动,当农奴们遭受极端压迫之时,他们终将不得不站出来进行反抗。由此可见,农奴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1861年,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农奴制度变革的指令。
首要的是,农奴的身份转变为农民,他们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基本公民权利。接着,地主被禁止随意买卖或交换农民,农民则有权拥有个人财产及参与工商业活动。再者,在土地归还地主的条件下,农民可以通过支付赎金,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若仅考虑这三点,此次改革对农奴而言已算相当有利。沙皇不仅赋予了他们相当程度的自由,还让他们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权。自此之后,农民的后代也能通过自身努力,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而不再局限于务农生活。
【为何大量农奴高兴不起来】
面临的情况是,实施这样的改革方案,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并损害贵族、地主及农场主的权益。这些人势必会向沙皇提出抗议和不满。
俄国沙皇制度与古代中国存在差异,沙皇是由贵族群体支持上台的。贵族们在其领地内享有绝对权力。因此,一旦沙皇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他们将面临贵族的反对。
针对此情况,除了前述三个方面,该改革还包含一系列的限制条件。
首先,农民获取份地的条件是缴纳一笔赎金。然而,问题在于改革后的土地价格远超改革前。因此,农民需支付数倍于前的金额,方能获得同等面积的土地。这实质上是沙皇给予地主的一种补偿措施。其次,若农民使用的份地超出改革法令规定的限额,或地主手中剩余优质土地不足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主有权从农民手中收回部分土地,比例约为农民土地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二。再者,改革前农奴归地主管理,改革后农民的管理成为新问题。为此,沙皇设立了村社和乡组织,这些组织仍受当地贵族掌控,负责监督农民。简而言之,贵族对农民仍保有较大管理权。此外,农民此前缺乏自由,几乎无收入。他们如何购买份地成为难题。沙皇亦借此机会谋利,为农民提供贷款,但需分期偿还,随之产生利息。综上所述,此次改革并未真正改善农奴的生存状况,反而使农民背负了长达四五十年的债务。若无法清偿,债务将延续至子孙后代。
因此,该改革并未达到根本性的效果。在1861年至1863年这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俄国境内发生了超过2000起农民反抗事件。这显然表明,农民们对这次改革并不十分认可。
【不彻底的改革,只能为沙俄续命,难以振兴沙俄】
农户们的愿望是,能无偿获得一块土地。实际上,普通民众又能有多少非分之想呢?只要有一块土地,能够维持家庭生计,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有过多诉求。
实际情况是,获得土地并非免费,反而要承担昂贵的费用。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农民在1861年从沙皇俄国通过贷款方式得到一块土地,那么他需要在接下来的50年里分期偿还这笔贷款。
待其子或孙最终偿清这笔债务之时,时间已推进至1911年。再过六年,沙俄政权便不复存在,随后苏俄将着手土地的重新分配。这意味着他们祖孙三代近半个世纪的辛劳,几乎付诸东流。因为在苏俄掌权后,那些未曾付出努力的人,也能获得与他们相同的土地进行耕作。
另外,村庄社群对农户的管理依然严格,贵族阶层持续限制着农户的行动自由。这同样是农户深感不满的一个方面。
无疑,农奴制改革带来了显著的益处,极大地推动了沙俄资本市场的进步。由于地主持续拥有大片土地,仅有少数农民会选择购置地产。而众多的农民则转向市场,投身于工商业领域。
当时,沙俄恰逢启动了工业化进程,伴随着大量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这无疑促进了沙俄社会的经济繁荣。
尽管如此,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他们依然承受着沉重的剥削。这实际上成为了沙皇与大地主们的一种新把戏,他们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对农民进行压榨。因此,这种具有误导性的变革,又如何能指望它来复兴沙俄呢?
【这场农奴制改革足以证明沙俄的覆灭是必然】
改革未能深入,使得基层民众的不满情绪持续存在。然而,沙皇们非但没有采取措施应对这些难题,反而启动了新的对外冲突,这让基层群众的生活负担日益加重。
1879年至1894年间,沙俄与德国之间进行了长达15年的关税争端。此期间,俄国的农产品遭遇严重销售困境,对出口贸易造成了重大影响。进入1904年至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再次遭受重创,以失败告终。战争所带来的巨额开销,最终转嫁到了每位农民的肩上。
斯托雷平推行的改革,初衷在于弥补农奴制改革遗留的不足,然而,该进程却意外中止。随后,在1914年,沙俄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财政进一步紧张。仅仅三年后,沙俄最终走向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