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不是所有小孩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

影视分享小朋友 2024-10-21 17:22:37
推荐这部电影《何以为家》是儿童视角下的战争与家庭悲剧

《何以为家》这部由娜丁·拉巴基执导的剧情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个12岁黎巴嫩男孩赞恩的悲惨经历,他因父母无力抚养,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求生,最终将父母告上法庭,指控他们给了自己生命,却没有好好抚养。

影片自上映以来,就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赢得了国内外众多奖项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影片开篇,一系列俯拍大远景、远景的镜头,将观众瞬间拉入叙利亚战争的残酷现实。

赞恩和小伙伴们在废墟与硝烟中奔跑、嬉戏,但他们的眼中却透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迷茫与无助。这些镜头不仅交代了故事背景,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阴霾和人性的扭曲。

随着剧情的深入,中景镜头细腻地刻画了赞恩与母亲、黑人女人拉希尔等人物的交流。赞恩的早熟与坚韧,以及他被迫承担起家庭重担的无奈,都通过这些镜头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赞恩与母亲交流的场景,母子间的疏离与无奈被中景镜头完美捕捉,让人深感心痛。母亲的无知与逃避,赞恩的失望与愤怒,都在这方寸之间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影片中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赞恩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重的煤气罐,艰难地行走在肮脏狭窄的巷弄里。

他身后的墙上,画着类似积木的彩色方块以及充满童趣意味的小花,这些象征儿童纯真与快乐的元素,与赞恩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画面通过对比与反差,将战争的罪恶与难民的苦难无声地传达给观众,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特写镜头在影片中同样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赞恩的脸部表情特写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这些特写不仅将赞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更让观众能够深入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特别是影片开头,赞恩与父母在法庭上对峙时,特写镜头将他的愤怒、失望与无助展现得一览无余。而父母始终处于另一个景别中,未曾与赞恩同框,这种构图方式巧妙地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对立与隔阂。

拉镜头在影片中的运用也值得一提。赞恩贩卖毒品替代品被赶走后,拉着约纳斯走在贫民窟中。镜头向上拉远,扩展到俯拍整个环境的全景镜头。

这一镜头不仅介绍了赞恩所处环境与空间,更暗喻了他无法摆脱困境、实现梦想的绝望。这一画面将难民作为社会底层的无助与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的情绪也随之慢慢升华,感受到人无法战胜命运的失落感。

跟镜头同样为剧情的发展增色不少。影片中有几次对赞恩的跟镜头,每一次都跟随着他的行动,将观众带入他的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这些跟镜头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更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剧情更是引人深思。赞恩的父母无知而失职,他们无力抚养孩子,却不停地生育。这一行为不仅加剧了家庭的贫困与苦难,更让孩子在懵懂无知中承受着本不属于他们的重担。

特别是赞恩的妹妹萨哈的悲剧,年仅十一岁就被迫嫁人,最终因难产而死。这一情节不仅让人痛心疾首,更引发了对战争与贫困的深刻反思。

相比之下,黑人女人拉希尔的善良与坚韧则成为了影片中的一抹亮色。她虽身处困境,却依然收留了赞恩,给予他关爱与温暖。

拉希尔的母爱几度令人潸然泪下,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与赞恩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的结尾更是让人唏嘘不已。赞恩在法庭上控诉父母的行为不仅是对他们的指责与控诉,更是对战争与贫困的无声抗议。

影片以赞恩的控诉作为结尾既点明了主题又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它告诉我们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人的灵魂与道德。只有铭记战争的危害珍惜和平的生活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导演娜丁·拉巴基曾表示:“我相信电影能够改变世界即使不能马上改变现状至少可以引发话题和争议让人们去思考。”

电影《何以为家》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社会的共鸣与思考。让我们一同铭记战争的苦难珍惜和平的生活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