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山东进疆女兵最多”这一说法,大家或许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听到新疆建设的历史背景时,山东女兵的身影几乎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山东女性在那个年代,成为了新疆建设的主力军?
其中的背景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问题。
再来说说女兵强迫嫁给老干部的传闻,类似的传闻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甚至在电视剧《从将军到士兵》里,也有类似的情节,这些究竟是否无中生有,还是某些历史事件的误读与误传?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组织为了解决新疆的婚恋问题,在5年间,10万妇女进新疆,就是为了在新疆安家!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建设兵团的建立,承载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重任。大量的农田、工厂、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大批的建设者。
而其中,山东的女兵,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
首先得从国家动员的背景谈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西部地区,依然处于荒芜的状态。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启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而新疆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地区之一,便成为了兵团建设的重心。
这时候,正值战后社会建设的高峰期,许多劳动力被调配到新疆,不仅是男性兵员,女性也被动员起来参与这场伟大的建设。

而说到女性的动员,山东无疑是兵员中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山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一直以来女性地位较为坚实,尤其是那一代的山东姑娘,大家普遍勤劳朴实,身体也相对强健,恰好适应了当时的建设需求。

1952年春天,22岁的薛德芬在山东莱阳的街头看到了贴出的招兵启事,她激动得几乎跳了起来。
那时的她,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家里土地贫瘠,生活困苦,连吃上一顿白面的机会都少之又少。她没有考虑太多,满怀理想地投入了征程。
薛德芬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都是劳动人民,尽管家境艰难,但她从小就有一颗追求改变命运的心。看到那则“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招兵启事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

当时,她身边的许多朋友和家人也都感受到这一场时局的召唤,纷纷参与其中。宫翠英,也是在同一时刻,跨越家门、跨越命运的一刻,决定踏上进疆的旅程。
宫翠英与薛德芬的家只有一条小河之隔。当宫翠英得知父亲的决定时,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和父母谈了几句,毅然离开了家。
她告诉父母,自己决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建设边疆、保卫祖国。而她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听了之后心中既有不舍,又没有办法。宫翠英也像许多山东女兵一样,怀着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离开了家乡。

刚到新疆时,许多年轻的女兵们就和军人们一起住进了地窝子,那是当时最简陋的住所——一处用沙土和布篷搭建的临时住处,没有现代的厨房,也没有浴室。
宫翠英回忆道,“刚来时,戈壁滩上的生活简直与想象中天差地别,满目荒凉,水源稀缺。那时,我和其他女兵一样,要用锤子和铁钎,打穿地面,才能找到一些水源。”
她们曾在漫长的旅途上穿越西安、穿越戈壁沙漠,经历了缺水、炎热、食物匮乏等种种艰辛,但她们的眼中没有退缩,只有对未来的憧憬。

这些刚从山东走出来的姑娘,身上承载着齐鲁大地的精神,她们在艰难中展现了坚韧与智慧,开疆拓土,为祖国的西部建设贡献了青春与力量。
在新疆的建设中,除了巨大的物质建设外,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兵团的婚姻问题。
1955年,经过几年的自由恋爱,宫翠英和唐永贵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宫翠英老人回忆道:“当时我们一见钟情,虽然年纪小,但心里清楚,我们是为了建设祖国才走到一起的。”
同样,薛德芬也与刘积禄成婚,并且在新疆的艰苦环境中,两人携手共度了几十年的时光。在那片荒芜的戈壁滩上,成千上万的女兵们通过劳动和生活的磨砺,找到了自己的依靠和家庭。

当然,婚姻背后有许多现实问题。薛德芬提到,刚到新疆时,很多女兵与男兵们的婚姻可能是“按组织分配的”,虽然如此,但这种安排并没有影响到女兵们的生活质量。
后来传出的许多谣言,其实都是国民党在新疆散布的“分配老婆”“当官先挑,剩下给当兵的”“强迫嫁给老干部”等,目的就是为了丑化解放军的形象。当年的援建,17.5万人中,4万都是妇女。她们为了建设祖国进疆,在新疆扎根,期间或许有一些小误会,但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咱们都一一解决了。
1953年到1958年这5年内,10万妇女驰援新疆,就是为了解决当地的婚姻问题。后来通过组织介绍,双方交流,自觉自愿,绝大部分人都组成了温馨的家庭!
她们虽然在最初的日子里住进了“地窝子”,但这并没有打消她们对家庭和未来的渴望。随着女兵们的到来,兵团的稳定性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而她们的家庭,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军垦母亲们的坚守山东女兵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建功立业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家庭与责任的历史。她们不仅承担了屯垦戍边的艰难任务,也在这片大漠中播种了生活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第二代”开始在新疆扎根,成为了新一代建设者的重要力量。
其中,薛德芬和宫翠英等老兵们的后代,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了兵团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她们的孩子也在新疆接受了更好的教育,长大后继续为这片土地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在许多老兵的回忆中,最难忘的莫过于与家人和同伴们一起度过的那些艰难岁月。
薛德芬老人曾回忆说:“在那时,生活非常艰苦,但大家从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只知道要为家园尽全力。如今,想想这些年,虽然辛苦,但都值得。”
宫翠英也在回忆中含泪说道:“我们从两万公里外的家乡来到这里,给新疆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也给我们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家。”
今天,山东女兵们已成为新疆建设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5年过去了,今天的新疆已经焕然一新,曾经的荒漠,如今的绿洲,而她们的足迹,早已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参考资料
山东两万女兵进疆戍边,她们许给了新疆、嫁给了兵团…….山东政事.2017-07-22
当时农民很苦,又没有温饱,跳出农门是大家都追求的目标。
那个无私年代的人,战时能战,建时能建[点赞]。致敬先辈。
反正你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我在听着呢
听说是湖南女兵最多。当时的湖南工宣队宣传的特别有劲,加上战后湖南民生艰难,去当女兵给家里减负甚至可能嫁给去新疆的大量两湖藉军官,的确是条出路,所以好多人报名去了。
几十年前就开过的玩笑,南下干部男的多,西进正好平衡一下。
只讲这个就是断章取义!
稳定进疆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