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士族,为何能影响魏蜀吴三国的最终走向?

颗粒 2023-03-14 16:14:56

东汉末年分三国,背后是谁主导的?

答案是士族。

从魏蜀吴三国的发展、鼎立到兴衰,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士族的影子。甚至可以说,魏蜀吴三国最终的走向,也与士族离不开关系。

那么,士族到底是怎样影响三国发展的呢?

北方士族:遭受打压,取而代之

北方,即俗称的“中原地区”。魏晋以前,北方的两河流域文明,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因此,位于北方的士族集团,实力最为雄厚。

曹操能快速崛起于中原,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其麾下头号谋士荀彧,曾推荐了大批士族入曹操霸府为官。

待曹操稳固了自己的基业后,也开始对这些士族多有打压。政治上,他奉行唯才是举,打破士族在选官上的垄断;经济上,他推行屯田,鼓励生产,遏制了士族的土地兼并;军事上,曹操又初创都督制,对拥兵自立的豪强做出了有效约束。

正因如此,北方士族的反抗才最为激烈。曹操、曹丕去世后,士族又慢慢壮大起来。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司马氏,暗中得到了许多士族的支持。这是因为司马懿的爷爷,曾担任过颍川郡太守;而北方士族中的肱骨力量,又多为颍川士族。

凭借这层关系,河内司马氏得以顺利成为北方士族的代言人。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暗中联系到了三朝老臣蒋济等人,又对寒门庶族许以重利。

后者是因为曹操“唯才是举”的诏令,才得以步入仕途,故而他们本应该是曹氏一族的坚定支持者。但曹操在选拔人才时,过度强调才华而忽略品行,所以导致许多寒门才子虽有能力,却无忠诚之心。

在司马懿的拉拢下,其中有不少人或是直接倒向士族集团,或是保持中立,对他们的篡权作壁上观。如此一来,曹氏又怎会是司马氏的对手?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掌握朝政大权,从此与士族共治天下。所以陈寅恪先生说:“袁绍是有后人的,他的后人就是司马懿。”

江东士族:合则双赢,分则两败

孙权与曹操类似,他对江东士族的态度,也是从合作走向分歧。

建安初年,孙策转战江东,尽诛豪右,引起当地豪族不满。在陈登、严白虎余党以及其他豪族的谋划下,孙策遇刺而亡。孙权接手后,以张昭、朱治为纽带,与江东豪族达成了合作关系。

当时,朱治为吴郡太守,身为地方长官的他,陆续招揽了一大批公族子弟进入朝堂。如顾氏、陆氏等家族,也都参与进来。

这便意味着,孙权与江东豪族达成了和解。在双方齐心之下,江东政权逐渐完成了“士族化”,并屡次击败外敌。刘备伐吴期间,以陆逊为首的江东豪族,显然出了大力。

可惜,孙权晚年因为长子孙登之死,对江东豪族不再信赖。经过“南鲁党争”的风波,江东豪族遭到重创,就连陆逊也惨遭苛责而死。所以孙权去世后,江东豪族对其冷眼旁观,以至于孙氏宗亲乱政,导致内斗频起,最终平白消耗了国力。

东吴之败,一是内斗,二也是江东豪族的不作为。

蜀汉士族:派系之争,后继无人

与魏吴两国相比,蜀汉的派系斗争最为复杂。刘备一生漂泊,先后周旋于幽州、徐州、豫州、冀州、荆州、益州等地,故而其麾下也是派系林立。但主要执政的势力,还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族与东州派。

诸葛亮罢黜李严后,东州士族不得不依附在荆州派之下。彼时,身为主导的荆州士族,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可惜的是,随着关羽、刘备的失败,大批荆州子弟都战死沙场。再加上秭归被东吴所占,荆州人无法进入益州,导致蜀国的执政势力无法再得到充足的补给。

如此一来,蜀国便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虽说巴蜀之地不缺人才,但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却坚持“天命归曹”的说法。

如此一来,诸葛亮即便再大度,也不敢对他们任用。然而,荆州士族早已没有了新鲜的人才补给;所以诸葛亮、蒋琬等人去世后,蜀国能担当大局的人才,已越来越少。

人云“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虽然是一句戏言,却也反映出了蜀国后期的窘迫境地。可见,蜀国的派系斗争,才是其衰亡的根源所在。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