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鬼打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科学解释?

魅力科学君 2025-02-12 11:28:45

民间传说中有一种令人迷失方向的经历,简单来讲就是,当人们在行走时,会觉得自己明明在向着某一目标直线前进,却又不知不觉地绕回了原地,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困在了一个看不见的圈子里。对于这种颇具神秘感的经历,有不少人都将其归因于某种超自然力量,认为是被“鬼”故意戏弄或阻拦,因此就将其称为“鬼打墙”。

那么,传说中的“鬼打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科学解释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想象一个场景,假如你站在一个开阔的场地中,现在蒙上你的眼睛,那么请问,你能走出一条直线吗?或许你会认为,这不是很简单吗?但实际上,假如你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你就会发现,只要你走的距离长一点,那么你走出的轨迹就大概率是一个圆形的轨迹,而不是直线。

实际上,在过去的日子里,就有研究者曾进行了多次“蒙眼走直线”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人们确实会走出一个圆形的轨迹,其半径通常不会特别大,一般都是在几百米到几公里之间,具体取决于个体步伐的差异和环境的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因为人类的两条腿的腿长、肌肉力量以及步伐的节奏等参数,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这就会造成在我们每走一步,都会稍微偏离预定方向一点点。

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走路时,眼睛会观察到周围的环境,通过各式各样的参照物来帮助大脑判断方向,如果我们偏离了预定方向,视觉信息会及时传递给大脑,大脑会通过修正步伐来确保我们继续沿着预定方向前进。

然而在蒙住了眼睛之后,由于失去了视觉系统的帮助,我们的大脑也就无法对步伐进行有效的修正,于是我们就只能按照身体本能的步伐行走,由于每走一步都会稍微偏离预定方向一点点,因此时间长了,行走轨迹就会明显偏离直线,变成一个圆形的轨迹。

科学家普遍认为,这种现象其实就是造成“鬼打墙”的重要原因,根据人们的描述,发生“鬼打墙”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夜晚或者郊外,由于环境中光线昏暗、没有明确标志物,我们的视觉系统就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

而在有些时候,如果周围的标志物存在着相似性,例如在荒郊野外,四周的景物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相似的标志物也很容易给大脑提供错误的信息。

除此之外,人类自身的状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说长时间行走,尤其是没有休息的情况下,人的体力和精神会逐渐消耗,对方向的认知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又比如说当我们心里在想一些其他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对方向的感知上,而只是按照身体本能的步伐行走。

在这些情况下,人类大脑的修正功能就会受到干扰,导致我们失去对方向的准确感知,可能我们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向着某一目标直线前进,但实际上却是在转一个很大的圈,于是“鬼打墙”就发生了。

也就是说,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传说中的“鬼打墙”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现象,它只是人类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环境和身体状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认知偏差。

所以如果遇到了“鬼打墙”,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就是保持冷静,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良好,然后尝试通过一些可行的方式重新确认自己的方向,比如使用手机导航、注意辨别周围的环境标志物,或是寻求他人的帮助。

0 阅读:18

魅力科学君

简介:解读科学知识,探索科学趣闻,感受科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