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争鸣)
鲁仲连,齐国人,长相不凡,是战国时期著名大帅哥。
齐国有个稷下学宫,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和政府智库,可以说,齐国的大舞台,那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202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综合考量之后,认定了稷下学宫的遗址,是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附近。
不见残砖败瓦,不见高屋建瓴,但驻足此处,千年前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依然会时不时的出现在人们的脑海。
稷下学宫里人才济济,这些社会各界中的牛人在这里传播思想,教授文化,有些幸运儿还能顺便实现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
比如,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学大牛孟轲,后来曾经在韩国掀起变法的申不害,以及那个劝谏齐威王,让年轻的君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淳于鬓,就都是从稷下学宫出来的。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那种纯粹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他们不仅仅希望于自身知识的传播,更希望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能得以实现。
所以,知识分子不仅仅要搞学术,他还要求仕。
鲁仲连在稷下学宫人气很大,他素有才学,能说会道,但他这个人对升官发财,却似乎从来都没有兴趣。

(鲁仲连 形象)
虽然生为齐人,长在齐国,但鲁仲连无心仕途,并且也不打算在稷下学宫长期逗留。
世界这么大,咱老鲁想要出去看看。
他在一个不知名且没有相关史料记载的夜里简单收拾行囊,离开了齐国,来到了赵国。
这个时候的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最近很上火,相当上火,因为前不久刚刚爆发了长平之战,秦军在正面战场上刚刚消灭了赵国将近四十万的军队。
此时此刻的赵孝成王,他所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御外的失败,他本人更是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心理危机。
那是四十万军队,那不是四十万个馒头!
长平之战的落败,即代表了赵国,乃至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队伍来抵抗秦军,秦军春风得意,马不停蹄的向东挺进,很快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城被围的水泄不通,赵孝成王的内心十分焦灼,他立刻开始打电话叫人,希望六国中的其他国家可以出兵帮助自己,但电话打了一上午,不是关机就是正在通话中,很显然,这帮昔日战友根本不关心,或者说也根本顾不上关心自己的死活。
当然,所谓患难见真情,这一通电话打出去,也不是全都打不通,老邻居魏国打了几遍,还是有人接电话的。
电话一打通,赵孝成王连连诉苦,要求魏国赶紧出兵来帮助自己。

(魏安釐王 形象)
魏国此时的国君,是魏安釐王。
魏安釐王听到赵孝成王的呼救,深表同情,顺带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赵孝成王一听不干了,你这不行啊,当年你我可是拜过把子的好兄弟,说好了同生共死,现在我赵国有难,你如果冷眼旁观,那你可太不是东西了。
魏安釐王当然不会这么无情无义,于是他很快派出了一位叫做辛垣衍的大臣,出使赵国,去替赵孝成王想辙。
魏安釐王表示,我手底下的这位辛垣衍,是SSR级别的谋臣,我现在把他借给你使使,让他给你支点招,出出主意,保管你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果然,辛垣衍见到了赵孝成王,立刻开始给他出主意。
辛垣衍认为,虽然长平之战秦军打了胜仗,但秦军胜利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你别看你们赵国死了四十多万人,可秦国也死了二十多万人啊,按理说这么大型的战役打完,秦国怎么着也应该休息休息喘口气,但它们现在一反常态,不仅没有休养生息,反而还急功近利的包围了邯郸,不是因为他们贪图邯郸城,而是因为他们想要一统天下,所以他们很着急,因而他们一刻也不会停下。
辛垣衍一顿扯皮,赵孝成王认为很有道理,立刻追问接下来应该咋办呢?
辛垣衍眼睛一转小胡子一摸,又是一顿神侃: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秦王的下一步,就是称帝。
说来说去,秦国就是为了称帝登基这种虚无缥缈的荣誉。
那么既然如此,赵国完全可以现在就尊奉秦国为帝,秦王一看赵国如此俯首称臣,必然欢喜,秦王一开心一快乐,那还不就退兵了。
在辛垣衍看来,当一个国家在面临空前强大的外敌且基本不能抵挡时,就应该暂时屈身事贼,先把有生力量保存下来。

(赵孝成王 形象)
赵孝成王这个人,不能算是庸主,纵观他的一生,他其实还是干过很多相当亮眼的事情,但此时长平之战的巨大失败,已经让这位国君昏了头,所以被辛垣衍这一顿白扯,赵孝成王已经是彻底没了主意,就打算按照他的想法去执行。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鲁仲连来到了赵国。
他在赵国听说了辛垣衍给赵孝成王支招的事情,认为其中问题很大,于是他立刻找到了辛垣衍,并且猛烈辛垣衍的办法不对,应该整改。
辛垣衍是魏国上使,趾高气昂,他心说你鲁仲连算是哪根葱,你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所以对鲁仲连的到访并不感冒。
然而,当鲁仲连把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说出来后,辛垣衍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而真理呢,则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先生没有见识过战争的惨烈吧?先生没有看到过长平战场上的累累白骨吧?先生没有见过秦军的野蛮和残暴吧?
如果向秦人屈服,尊奉他们为帝就能避免祸端的话,那么长平之战就不会爆发了。
如果赵国屈服了,难道魏国以后就能殊死抵抗么?
所以,先生不要再保有这样天真的幻想了。
你让赵国尊奉秦国为帝,不过是希望借用舆论的压力来保全王朝的命运,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战争远远要比你想象的还要残酷。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这是大秦,大秦不会因为你软了,他就温柔的抚摸你,你越是展示你的软弱,大秦就越是这么欺负你。
诚然,鲁仲连作为一个齐国人,他在此时此刻来到赵国,当然绝非偶然,因为在长平之战之前,东方六国一直是以齐国为首的,齐国从春秋时代立国以来,就是老牌强国,如果赵国尊奉秦国为帝,那么齐国的国际地位就会面临挑战,魏国奉劝赵国归顺秦国,那么赵国归顺之后,魏国是不是也会跟着归顺?到时候诸国都跟秦国混了,自己身后的齐国,又会落入什么样的险地?
为了齐国,为了东方六国的命运,鲁仲连惊天一辩,辛垣衍一言听罢,哑口无言,悻悻离开了赵国。

(与辛垣衍对辩)
当然,这是作者概括出来的内容,事实上,鲁仲连和辛垣衍的对辩被太史公司马迁完整的记载到了《史记》之中。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翻阅一下,作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秦人大军包围了邯郸城,却一直围而不打,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辛垣衍的昏招影响赵孝成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只要把赵国这个刺头拿下了,其它五国还不是手到擒来么。
然而,秦人的美梦,就这么被横插一脚的鲁仲连给打破了。
秦军听说鲁仲连惊天一辩,吓了个够呛,他们想不到现在看似危如累卵的赵国居然有这等狠人,连忙后撤五十里,这才有了后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
邯郸能解围,不说首功是鲁仲连的,但这位仁兄也是帮了大忙的,而赵国为了感谢鲁仲连,不仅赠送鲁仲连黄金千两,而打算直接招聘鲁仲连在赵国上班。
面对这样的福利待遇,鲁仲连只是摆摆手,没有接受。
他告诉赵人,人生在世,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帮助别人,为别人排忧解难,而不索取回报。
做事应该有回报,但做事不应该要回报,我是士,我不是商人。
沾沾喜喜的赵国敬重鲁仲连的气节,没有强求,然而赵国却不知道,王朝的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什么改变。
长平之战成了赵国落幕之前的丧钟,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这场旷世大战也成为了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了。
2020年,山西高平市南王庄村发现了疑似长平之战的尸骨坑。
烈烈寒风,累累白骨。
唐时曹松有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少时听来,只觉得过于惨烈,如今看来,一将功成,又何止万骨枯?
史书上没有记载过鲁仲连人生的结局,《史记》中说,他归隐于东海,从此不问世事。
想来这样的奇才,也有过一场梦吧。
只可惜,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鲁仲连就这样消失了,如水消失在水中,如水消失在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