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又一次被“利用”了

仇意的光影世界 2024-07-05 19:38:23
01

最近被无数人安利《玫瑰的故事》,众口一词刘亦菲在剧中如何美到石破天惊。

忍不住看了几集,果然,“一张脸撑起一部剧”的说法并非夸张 。

尽管追得上头,但头一次看到剧中人拿出恍如隔世的诺基亚老款手机打电话,顿时一愕:怎么,古早手机又开始回潮了不成?

再一想:不对啊,古董衣物可以再度流行,电子用品又怎能“昨日重现”?

早已用惯了智能手机的现代人,还能忍受只能发发信息打打电话的功能机?

赶忙翻出剧情介绍,哦,原来故事发生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

的确,诺基亚是那个时代的时尚标配。

编剧肯定煞费苦心: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亦舒旧作,如果翻拍成当前好像未免“跨度”过大,如果忠实原著又唯恐拍不出那个“老”味儿,所以最后折中成“不前不后”的九十年代。

然而,最终成剧的效果,不管是人物的衣着装束,说话的表情腔调,还是置身的环境,使用的物品,如果事先不加以介绍,相信没人会认为这是“三十年前”。

然而,即便对故事发生时代做了交代,如果剧中人脱口说出“加你微信”和“找个代驾”,甚至来个“我勒个去”,相信都不会令人产生违和之感。

而相反,每次看到一身现代的年轻演员们,生硬地说着“易趣网”“MSN”,使用着“雅虎搜索”,特别是笨拙地操持着相对他们年龄显然太过疏离的诺基亚老款功能机,反倒让人觉得极其不搭。

甚至装腔作势。

可是,即便自以为下足了功夫,一不小心,台词里的“执念”和“不然呢”却还是露出了“尾巴”……

他们以为让演员拿个老款诺基亚就是如假包换的“九十年代”?

没错,诺基亚功能机几乎是九十年代的标配通讯工具,然而就是这个被当今青年视为古早老土的古董,当年也是大几千价值不菲的物件。可是,才刚刚进入职场的玫瑰,因为和男友闹了别扭,心情一不爽就手就摔了个底儿掉。

还有,华服美饰换得让人眼花缭乱的职场新人,前几个月还求着老爹给买手机,转眼间就直飞巴黎会情人。

再者,从一开始就以“纯情”人设塑造的玫瑰,刚刚和初次情动的男友隔空暧昧有所发展,从飞机下来两人便飞车直奔“主题”。

而且,在公司,在家门口,在所有公共场所,无不你侬我侬缠绵热吻。

这些言行作风,哪里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社会风习和时代语境?

同样是都市情感剧,《东边日出西边雨》、《过把瘾》才是真正的“九十年代”。

也许有人不服,说玫瑰和她周围的人都是“高层次”的洋派人物,能和普通人一样吗?

好,可以看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同样热播的《公关小姐》,人物是星级酒店的公关小姐,够洋的吧,也远远不像《玫瑰的故事》这样“洋”。

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为达目的而强行加入的所谓时代符号,真的令人如鲠在喉。

02

其实,对于近年来接连被翻拍的亦舒旧作,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自于时光错位和“水土不服”的尴尬。

自从沈严导演,马伊琍靳东袁泉主演的《我的前半生》2017年热播之后,最喜扎堆的中国影视圈闻风而至,蜂拥在亦舒这口古井旁边,开始争相挖啊挖起来。

接下来这几年,由郭采洁主演的电影《喜宝》和刘诗诗倪妮主演的电视剧《流金岁月》以及当前的《玫瑰的故事》接连上马。

除了《喜宝》票房不佳,其余三部电视连续剧都收视飘红,频上热搜。

可以想见,接下来应该还有以亦舒旧作改编的电视剧陆续翻拍。

近年来“炒冷饭”的几部亦舒影视剧,除了《喜宝》较为“忠实原著”,故事发生背景遵循原作设置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其余几部电视剧都是一色“嫁接”成以北上广大都市为背景,时间也都设置为当前时代。

至于剧情除了袭用亦舒小说中的人物名和大致框架,几乎推倒重来,加入大量符合当代受众口味的本土化情节内容,来它一锅新旧陆港“乱炖”。

比如说《我的前半生》,原著中的罗子君,其实是要比电视剧中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更坚强通透,也更能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她从骤遭离弃的崩溃中恢复过来,立刻开始努力寻找新的人生方向和目标,然后马不停蹄地去摸索去拼搏,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建信心,得到了成长和快乐,更收获了自信和爱情。+

而不像电视剧中的罗子君那么娇嗲那么纤弱,没有电视剧里和妈妈妹妹妹夫那么多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也不存在和闺蜜男友纠缠不清的狗血情节,更没有一个“贺涵”每次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从天而降排忧解难。

而且,原著中的陈俊生只是一个私人诊所的牙医兼老板,唐晶倒确实是一个企业高管,但编剧为了投喜欢“商战”戏码的观众口味,把他们弄到了同一个大写字楼内的不同楼层,加上原先根本不存在的贺涵,统统设置成著名咨询公司百万年薪的行业精英。

职场明争暗斗的戏码看得观众大呼过瘾。

而这些,在原著中是根本没有的。

还有《流金岁月》,根本没有陈道明饰演的叶谨言和他掌握的“精言集团”的一系列人物和由此展开的职场大戏。+

之所以如此设置,当然是要给朱锁锁搭建一个“事业”大舞台,职场搭台,爱情唱戏,肯定更引人入胜。

当然,时下热播的《玫瑰的故事》同样少不了以“成长”为名,来一大堆原著里没有的个人发展同事情谊等职场戏码。

而前段时间话题度也较高的《承欢记》,也是以亦舒小说改编的剧集,但这部剧只在片头加了一行小字“根据亦舒小说改编”,干脆就没敢拿亦舒当宣传噱头—几乎就借了几个人物名,连“扒皮”都不算,顶多就算薅了几根毛而已。

还算实诚,擦边球实在不好意思把师太推到前头。

03

其实,说句实在话,亦舒的小说固然自成一格,有其独特的价值观输出,但她写于发表于上个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小说,如今故事背景和情节内容都已老套过时,原样照搬只怕年轻受众并不买账,只能移花接木改头换面。

而且,亦舒的小说,其实故事情节并不出奇,都市情感不是你爱我就是我爱你,又能翻出多少花样?

亦舒的小说之所以在华语文学中独占一席之地,并非胜在情节,而在于她冷静透视男女情爱,并由此提炼冷冽犀利的人生感悟,这才是她区别爱情至上的琼瑶的原因。

她所塑造的女主尤为出彩,固然她们个个是风采夺人的都市丽人,但最吸引人的魅力来自于那份骨子里的人间清醒,和建筑于这份清醒之上的独立自爱和潇洒磊落。

她们温情又理性,真实而通透,绝不会信奉“有情饮水饱”,却很清楚明白人生在世,要先填饱肚子,才有力气和心情去谈恋爱。

她的最广为人知的《喜宝》,说到底不过是女学霸傍大款的故事,论情节并不出新,之所以不落俗套,不过是提炼出了那句“我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就很多很多的钱”的金句,那种清醒自知而不伪饰的堕落反倒令人心生敬意。

之所以几部亦舒翻拍剧都大动干戈改头换面,影视制作人应该心里清楚,这类亦舒女主群像格外贴合香港这般人情冷漠疏离的大都会背景,如果原样照搬,一来内地剧无论如何拍不出原汁“港味”,二来如不大量充填符合内地观剧口味的情节必然“水土不服”,所以拿到“皮囊”不代表万事大吉,往里填充饱满血肉才是制胜根本。

以内地影视创作水准而言,能写出既符合内地观众口味又情节出彩的剧本,想必不是什么难事。

那么,为何还要如此麻烦费力几乎要重起炉灶也要翻拍旧作。

很简单,名人名作啊,有名家背书,又有原著粉垫底,拉大旗作虎皮就已成功多半。

总比无名新人之作有号召力吧。

所以说,马太效应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屡试不爽。

世人皆爱锦上添花,又谁愿雪中送炭?

其实,这种操作,和金融市场上的“借壳上市”好有一比。

也就是“借力”。

即便贵为一向对艺术谨严备至、作品制作周期甚至长达数年的王家卫导演,年初风靡一时的电视剧试水之作《繁花》也同样不脱俗套。

《繁花》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获得2012传媒大奖的同名世情小说。作品将先锋探索和传统海派话本结合,以细致入微的生活琐节的描写,着力刻画上世纪八十年代沪上世情风貌。

记得当时拜读《繁花》,硬着头皮看到一半还是半途而废。其实这本书名为小说,却并没有清晰的故事主线,通常以人物冗长对话交待场景推进情节,且对话中沪语风味浓厚,以当代人的阅读趣味,不客气说真是味同嚼蜡。

平铺直叙工笔细描的原著,哪有电视剧里那么多街头里弄婆婆妈妈,黄河路上波谲云诡商场暗战,哪里有股市操控千钧一发,一男三女欲说还休。

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王导也入世了,买来名著版权,圈个高明班底底重起炉灶,果然色味俱全皆大欢喜。

只是不知原作者金宇澄老先生看了会怎么想,恐怕私底下,他也不会认为电视剧《繁花》就出于自己笔下吧?

说难听点,也就是借了《繁花》这个名字和“宝总”、“汪小姐”“李李”和“至真楼”几个名字而已。

不过,此等关窍,也只有原著粉和作者心里明白,原著粉固然意难平,原著作者虽心知肚明,但一来版权成交酬金落袋,二来作品名气影响力得到提升,何乐不为?

亦舒旧作翻拍想来也是同样情况。

我是仇意,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阅读:83

仇意的光影世界

简介:评说令我心动的影视剧和不吐不快的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