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市2024年“蓝天报告”出炉,全市空气质量再次取得新突破。去年大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3天,其中,优145天,同比增加37天,提升34.3%;PM2.5浓度累计均值2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3%,除2022年疫情年份外,创历史最好水平。
优良天数越来越多,PM2.5浓度越来越低,“大连蓝”成为全体大连人民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这一切离不开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的齐力攻坚。2024年,全市上下高位谋划、靶向施策,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燃煤锅炉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度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一微克一微克拼出了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的“大连蓝”。
坚持系统观念高层次谋划大气污染防治
强化顶层设计。市政府印发《大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大政发〔2024〕24号),提出“八个持续”共25条工作举措,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并建立监督调度机制,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大连美丽蓝天独特“气质”。市生态委办公室细化2024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六大行动”23个方面65项工作,形成“一张清单”,指导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完善制度体系。市政府印发《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大政规发〔2024〕2号),提升禁燃区等级,进一步规范生物质锅炉使用,依法推进燃煤锅炉淘汰工作。重新修订《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大政规发〔2024〕6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限行措施的通告》(大政规发〔2024〕7号),进一步扩大限行区域,拓宽管控对象,切实减轻城市机动车污染影响。
助力企业发展。紧盯“三个攻坚战”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发动水泥、钢铁、燃煤锅炉、VOCs治理、炉窑等各类企业,申报中央大气资金项目。将项目谋划情况纳入对各地区考核指标,采取“集中培训、印发指南、专家帮扶”等方式,切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印发中央大气资金补助工作程序,实施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对建设项目落实开工到现场、建设到现场、竣工验收到现场“三到场”制度,对完工项目,建立资金拨付三方审核、专家验收机制,确保资金执行安全。2024年以来,组织帮扶相关企业谋划申报项目63个,共获得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2.81亿元,切实减轻企业经济压力,有效提高企业治污积极性。
坚持问题导向,高质量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有序实施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淘汰35吨及以下燃煤锅炉49台1186.5蒸吨,超低排放改造65吨及以上燃煤锅炉60台5295蒸吨。加快推进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列入省、市台账的35个项目全部完成建设,清洁运输部分已通过评审并公示。在东北地区率先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3家在产水泥企业有组织改造全部完成,无组织改造项目已完成60个。开展铸造、玻璃等六个重点行业工业炉窑排查,综合治理炉窑企业11家18台。通过一系列治理,减排二氧化硫5500吨、氮氧化物4000吨、颗粒物400吨。
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坚持大型企业和小加工点“同步管控”,建立VOCs企业全口径清单1800余家,坚决防止“小企业大污染”问题。开展夏季臭氧管控“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重点驻厂帮扶企业619家次,发现并整改涉VOCs问题509个,立案查处32件。实施“一厂一策2.0”整治280余家,完成3家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设施建设,完成120家年销售量3000吨以上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推进年销售量5000吨以上加油站安装在线监测。通过一系列治理,减排挥发性有机物4000余吨。
加强移动源污染整治。加大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力度,协调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扩大登记信息收集范围,推行“一次办”工作模式,累计登记1.8万台。针对全市72家检测机构开展全覆盖排查,发现存在违法问题70家、存在管理不规范问题72家,立案查处71家次。针对省级部门推送的“网红码”问题线索,查处2起使用OBD作弊器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开展路检路查及入户检查152次,检查重型柴油车2350余台,处罚超标车辆14台。持续强化扬尘面源治理。将“城市扬尘精细化管理”纳入大连市政府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会同住建、城管等部门,聚焦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和扫保、工业物料堆场,强化扬尘管控。建立“六个清单”,确定重点对象1190个,整改建筑施工问题704个、整治工业物料堆场问题20处、处罚违章排渣车辆203台。全年PM10累计均值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2%。
坚持守正创新,高科技赋能难点问题攻关
提升科研分析能力。加强能力建设,购置臭氧雷达走航车1辆、VOCs走航车1辆、颗粒物雷达1套。借助中国科学院“全国大气污染卫星遥感监测综合应用平台”,创新运用“卫星遥感+地面走航”模式,开展污染溯源分析。针对臭氧高发态势,通过对甲醛柱浓度等标志物的监测,进行VOCs排放高值区筛选,配合地面走航车监测结果,锁定污染企业范围,开展针对性执法监管。建立VOCs高值点位“监测—推送—排查—处理”机制,全年推送高值区域问题线索43条,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
开展道路积尘走航。针对缺少道路清洁度评价指标问题,借鉴北京市地方标准,创新引进道路积尘走航车,聚焦“重点区域、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对主要道路开展积尘监测,科学评价道路扬尘水平,并及时通报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市城管部门,推进问题整改。全年累计走航3828千米,向属地政府和市直部门反馈走航结果43批(次),进一步提高城市扬尘管控精细化、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加强污染天气应对。在全省率先完成《大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印发,积极落实最新预警分级标准,首次将臭氧纳入应急响应条件,为夏季污染管控提供依据。研究起草《有机化工、塑料制品、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商砼及沥青搅拌站等4个行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及减排措施》,填补全省重点行业评级空白。加强重污染天气管控清单企业排查,做到“应纳尽纳”,建立减排清单企业3660家,恒力、康辉等4家企业通过A级绩效评级。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