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东城区少工委积极开展 “童行东城寻初心 赓续血脉做先锋” 主题活动,鼓励青少年走出校园,探索身边的历史文化。北京景山学校积极响应,鼓励学生在 “手拉手志愿服务队”“攀峰研学社”“红领巾讲解团” 的旗帜引领下,积极围绕主题开展寒假实践活动。学校四年一班的同学们自发组织志愿队伍,深入帽儿胡同,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研学实践,通过协作搭建数字导览知识库,传播中轴线历史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活动当日,阳光洒在古老的胡同街巷,同学们满怀期待地踏入帽儿胡同。作为北京胡同文化的典型代表,帽儿胡同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四合院、青瓦灰墙、朱漆大门,处处彰显着老北京的独特韵味。同学们漫步其中,感受着胡同里的烟火气息,用相机、纸笔记录下每一处历史细节,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探索,更是一次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同学们分组合作,运用基础编程知识,挑战搭建北京景山学校、中轴线、帽儿胡同数字导览知识库。通过实地探访帽儿胡同的历史意义、建筑布局为突破口,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精准地融入数字导览系统中,再将收集到的历史故事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内容,为数字导览知识库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帽儿胡同内古迹众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可园是清朝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宅园,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园”之一。园内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布局精巧,既有北方园林的大气磅礴,又兼具江南园林的婉约秀丽,是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婉容故居位于帽儿胡同37号,这里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婚前的住所。这座宅院保留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风格,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古朴典雅,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也承载着婉容早年的生活记忆。


帽儿胡同5号院,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四合院,建筑古朴庄重,院内房屋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的细节之处尽显老北京四合院的精致与韵味,展现了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

文昌庙位于帽儿胡同内,是旧时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尊崇。元顺帝时期的梓潼庙文昌宫遗址的南部区域现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帽儿胡同校区。
达贝子府在帽儿胡同内也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清代皇族的府邸,府邸建筑气势恢宏,建筑规制严格,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尊贵,是研究清代王府建筑和贵族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搭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同学们遇到了程序优化、交互界面设计等诸多难题。但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反复调试,最终成功搭建起功能丰富的数字导览知识库。这个知识库不仅包含了详细的文字介绍、精美的图片展示,还融入了生动的音频讲解和视频资料,使用者只需通过简单操作,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景山学校、中轴线和帽儿胡同的独特魅力。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获。王玥涵同学兴奋地说:“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魅力,通过搭建数字导览知识库,我不仅学到了编程知识,更对中轴线和胡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刘沐言同学表示:“作为志愿团队的一员,我希望通过这个数字导览系统,将中轴线的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瑰宝。”
谢一灵对科技助力文化传承感触颇深:“在编程搭建的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了科技的强大力量,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姜云漪表示赞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这次运用编程工具搭建数字导览知识库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未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更多的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成璎珞分享了自己的收获:“这次研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胡同文化和中轴线文化热爱的大门,我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断完善这个数字导览知识库,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这些文化的魅力。”
此次研学活动,是北京景山学校对 “明理、勤奋、严谨、创新” 校训的生动践行。同学们在探寻胡同文化和中轴线文化的过程中 “明理”,在实地考察与知识探索中 “勤奋” 学习,以 “严谨” 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通过科技创新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这次活动,北京景山学校的同学们不仅深入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掌握了利用科技手段传承文化的方法。他们将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科技创新的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传播中国文化,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先锋力量。在东城区少工委的引领下,相信会有更多青少年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特约通讯员 王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