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不虚此行》与死亡有关,题材选择、切入角度及关注的人物情感都具备独特性,聚焦的是写悼词的人,他们用很短的篇幅将逝者一生的精华浓缩其中,但与其说悼词是写给逝者的,不如说是写给生者的。主人公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慰藉他人,也获得了温暖和治愈,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人生漫长,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虚此行,都值得被倾听与书写。
该片讲述了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了温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的故事。人这一生怎样才算不虚此行?闻善在平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着答案。他是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改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了温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影片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种平静的基调,即使那些看起来动火、动怒的时刻,也往往收于沉默,得说这是很好的表现方式,一幕一幕的抽离,让观者能够更加投入的思考生与死,而不会陷于道德价值的判断,避免了站队,在当下事事都要一争高下,非黑即白,立场观点疯狂输出的主题里,少见而珍贵。演员的演技也不错,呈现到位,众多话剧演员的加持,充分保证了质量。不过,这类片子或许更适合在家里看,很多时候的铺垫、慢节奏真的是需要不少耐心,尤其是要代入到主人公的视角,确实需要适应。
虽然现实中并没有专为他人写悼词的职业,有的只是像湖南企发文化一样的文案代写公司。即使有,男主也早已越界,随意泄露客户信息,甚至公然干涉客户的家事。其实男主服务的每一位逝者都具有相似的性格内核:独立、坚定、强韧、勇敢、受他人爱戴、有一颗英雄主义的不平凡的心。而且如何写好一篇悼词,让活人满意,实在是件棘手的事。于是片中出现了兄弟/妹、父子、同事、网友、师生等一系列的社会关系,而闻善为此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他寻找自我的过程——不用模板,进入死者生平,成为那个比家属更了解死者的人,尽管不曾被活人认可。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这是一部需要静心去看的电影,不去看正片、不静心看,是不能完全理解这部片子的真意。看似是关于“死亡”的题材,其实是以“死”写“生”,重点是活在逝者亲友记忆里的“生”与闻善的生活的交织,所以这部片子的情绪并不压抑,而是有笑有泪。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悼词是旅程的总结。认真对待悼词是对死亡最大的尊重,所以相比写虚构的剧本,男主选择撰写悼词。在一个个真实人生故事面前,他终于让自己的虚构剧本中的人物第一次活了过来,拥有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部关于悼词和生死的电影,很感性,很舒服。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台词是最大亮点。编剧出身的导演刘伽茵献上了不少金句,例如“人间百态,到了这里就是终点”;例如“你说我的文字是送别生命的最后一程,但其实你才是摆渡我的人”……都值得细细品味与思考。影片整体完成度尚可,故事写得扎实,画面干净,看得舒适,拍出了生活气息,也道出了告别的遗憾。不足主要在叙事节奏,缓慢且缺乏紧张感。这样的铺排与推进,更适合静下心来品味告别的百态、生与死的“人间烟火”,但也容易挑战观众的耐性与观感。
人生怎样才算不虚此行?我没有答案。在离世后,从亲朋好友对其点滴回忆描述中刻画出人物形象,再把每个普通人串联起来,勾勒出的群像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多少人真的懂你现实悲观,懂你一颦一笑,懂你欲言又止,有多少人会为你流下至真至纯的眼泪?看到闻善笔下的悼词和观察日记所书写记录下来的百态人生,想起曹文轩曾说“我是一个作家,我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只写过一篇文章——生死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