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国内一份学术期刊《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测控关键技术分析与总结》。作者单位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空间物理重点实验室”。按照论文中提供的信息,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系统,能够让地面控制站与高超音速飞行器之间,保持连续的通信,在高空飞行速度超过20倍音速的时候,通信联系依然不会中断。
美国同样面临这个技术难题。按照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想法,要组织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一批军火商,发射低轨道星座,探索用卫星来发现中国或者俄罗斯高超音速导弹的办法。那么中国科研人员这一次新突破的技术,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能够探测美国发射过来的高超音速导弹呢?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所以,这是一个留给自己人用的手段,假如想要通过卫星来监视对方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对手是不会配合的。论文作者指出,经过多次试飞,已经建立了适用于临近空间高速飞行条件的高可靠测控通信能力。也就是说,这项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开发高超音速侦察机或者高超音速巡飞弹。
如果高超音速飞行器投入民航运行,它也应该遵守同样的要求。可是等离子鞘体的存在,让传统的地对空应答和通信手段都失去了作用。如果我们把一架亚音速民航飞船发射到了天上,在高速穿行于大气层的时候,无法探测精确位置,也没有办法和机组人员、机上乘客进行联系,只有等它进入了真正的宇宙空间,不再和大气层摩擦,或者等速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不再产生等离子气体,通信联系才能恢复。这种情况,民用航空业是一定要避免的。因此中国航天科研部门的这项成就,也把高超音速客机从理论向实践又推进了一大步,是一项真正的军民两用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