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河北石家庄的赞皇县遭遇特大洪水,灾情严重,村民们纷纷逃命。就在大家都陷入恐慌时,李德银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汹涌的水中。无论周围人怎么呼喊,他都不理,依旧在水里捞东西。
没办法,工作人员只好赶紧系上一条长麻绳,让他抓住,硬是把他拉了上来。
“你不要命了!”人社部的领导怒气冲冲地训斥他。李德银却满不在乎,一边笑呵呵地捧着一个小塑料袋,一边往自己衣服上擦什么东西。
围观的人都很好奇:袋子里到底是什么?大家盯着看,李德银也不遮掩,直接打开袋子。
大家一看,都愣住了。只见那袋子里装着一堆看起来有点旧,但却闪闪发光的功勋章!
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忍不住问:“老李,你怎么有这么多勋章?”李德银没回应,继续仔细擦拭勋章,擦完了就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勋章放进袋子里。
因为那时大家都忙着应对眼前的灾难,没什么心思去关注这些勋章。渐渐地,大家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直到2008年,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
那一年,李德银已经年过八十,身体逐渐衰弱。在家人陪伴下,他来到了退役军人事务局,低声向工作人员介绍道:“我叫李德银,年轻时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再做体力活了,来请组织帮个忙。”
他说完,从怀里拿出一个破旧的布包,递给工作人员:“这是证明我身份的军功章。”工作人员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堆各式各样的勋章——人民功臣奖章、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等,都是珍贵的历史遗物。
工作人员的心头一震,这可不是一般的勋章,显然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位普通的退伍军人。想到这里,他们立刻将这个消息上报给了领导。
很快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人社局的领导们都赶到了现场。他们围坐在李德银面前,耐心地与他交谈。通过这些交流,埋藏在岁月深处的传奇故事,终于浮出了水面。
李德银老人回忆说,他是在1938年加入八路军的,那时他只有12岁。当时日军刚开始侵略中国,烧杀抢掠,作恶多端。李德银的父亲是八路军在赞皇县负责抗日的小组领导,经常有村里的抗日人员来家里开会。李德银从小就听父亲和这些战士们讨论抗战的事,渐渐对日军的暴行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他发誓,自己一定要加入八路军,帮着赶走这些敌人。
那时,日军在许多地方设立了碉楼,四处戒备,防守森严。为了支援高邑县和赞皇县的抗日行动,12岁的李德银凭借年纪小,容易被忽视的优势,频繁穿梭于两地之间,偷偷传递关键情报。
有一次,他带着一份秘密情报,偷偷缝在衣服里准备通过敌人检查。然而当他走到一个关口时,鬼子突然拦住了他。李德银心里一紧,马上跪下大哭,撒泼打滚,吵闹得不可开交。旁边的翻译官不耐烦地对鬼子士兵说:“这不过是个没断奶的孩子,放他走吧!”
就这样,李德银成功骗过了日军,顺利把情报送到了目的地,最终帮助八路军摧毁了鬼子的一个炮楼。
随着年纪渐长,李德银逐渐在赞皇县黄北坪乡活跃,参与了更多敌后抗日工作,最后被送到八路军太行一分区总部接受训练。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李德银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参战命令。消息传来后,李德银第一时间举手报名要加入先锋部队的突击队。由于他平时表现出色,并且是第一个主动报名的,他被上级任命为突击队队长。
任务指派下来后,李德银带领队员们冲向了杨围子一带。为了拿下这个地方,队员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还有坦克等重型武器,简直是准备和我们同归于尽。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不但无法攻占目标,甚至可能全军覆没。
为了突破僵局,李德银做出了大胆的决定:队员们自愿在身上绑上炸药,准备以“以一换十”的方式炸毁敌人的坦克。虽然代价惨重,但队员们英勇冲锋,最终成功摧毁敌人的坦克阵地。可惜,60多人的突击队只剩下了寥寥几人,但胜利最终属于他们。
战后李德银带领部队清理战场时,意外地俘获了黄维的两名亲信——张克仁和马世汉。经过劝说,李德银决定利用这两人来找出黄维的藏身之处。因为在战役胜利后,黄维的下落一直没有线索,而这次抓到他的警卫,或许能帮他们找到他。
张克仁和马世汉自然乐意合作,因为这是他们摆脱罪责的好机会。三人一起悄悄接近黄维的藏身地,埋伏在外面,静待时机。不久三个人从屋里走了出来,李德银一眼认出其中一个拿着包的就是黄维,马世汉也急忙提醒。
李德银和战友们迅速制定了行动计划,悄无声息地接近了目标。当黄维等人走近时,他们迅速从背后包围了敌人,将枪口对准了敌人的头部。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黄维和他的随扈们被成功俘虏。
回到部队后,李德银立即汇报给了上级。旅长崔建功激动地握住李德银的双手,夸赞他不光是个出色的战士,更是一个谋略过人的指挥官。为了奖励李德银的英勇表现,崔建功亲自将黄维包里的一个印章交给了李德银,作为纪念和表彰。
战争胜利后,李德银和他的战友马世汉、张克仁被召到了总部,参加军功表彰大会。为了表达对他们英勇表现的敬意,秦基伟将三人亲自扶上了战马,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三位军界领袖亲自为他们敬酒,陈毅一边举杯一边说道:“你们为我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干!”
李德银被授予“人民功臣”勋章,马世汉和张克仁也被奖励一等功,三人都得到了全军的表扬。
邓小平为李德银起草了报功书,并送到家乡赞皇。政府为他家挂上了“人民功臣之家”的匾额,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连续三天的戏曲演出让整个乡村都为他骄傲。
淮海战役刚结束,李德银立即投入了1949年的渡江战役。那晚,他带领突击队埋伏在望江县的山口,准备午夜渡江。
刚准备出发,敌军猛烈的炮火打乱了原计划,木船瞬间被炸翻,士兵们陷入混乱。李德银迅速判断,继续渡江只会带来惨重伤亡。他果断命令船队顺流而下,寻找新渡口。
船只在江水中漂流,李德银紧张地盯着四周,终于在望江县城附近发现了一个隐蔽的登陆点。这里没有敌军重兵把守,李德银心中一喜,立即指挥队员们调整航向,悄悄向对岸靠近。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德银在离岸约100米时命令部队下船,所有队员都悄无声息地游过江去。得益于敌人对这个渡口防备不足,李德银的部队顺利登岸,成为了首个成功突围的队伍。
李德银立即发射信号弹,通知后续部队跟进。接着他的部队成功占领了多个敌军据点,为解放军赢得了战略优势。战役结束后,李德银心里有些忐忑,虽然立了功,但改变作战计划违反了军令,按理应受处罚。
令他没想到的是,秦基伟军长非但没有惩罚他,还称赞他做得好。李德银松了口气,心想自己还可以继续上战场。战役胜利后,李德银获得了特等功勋章。
李德银在军中表现出色,按理说,他的未来前途无量。但他最后为什么选择回家当农民,过上隐居的生活呢?这得从1951年说起。
那年李德银正跟着部队在邢江训练,准备去参加抗美援朝。突然他收到了家里的急信,说祖母去世了,父亲病重,家里没人照顾。无奈之下,李德银决定请假回家照顾家人。最终他办好了请假手续,随即办理了退伍手续,离开了部队,回到了老家。
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国家的经济很困难,很多曾经的老兵都主动转业,去参与国家的建设工作。有些人觉得国家需要人手,就纷纷投身到各行各业,想把自己在战争中学到的本领用到建设中。
也有一些战士因为身体不好,没办法继续在前线工作。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想要照顾这些在战场上立下过功劳的人,给他们很多福利待遇。但李德银和别人不一样,他没有选择这些福利。
虽然国家提供了很多帮助,李德银并没有申请任何补助,也没有向政府求助。他过得并不富裕,可他选择了低调生活,从不去麻烦别人。他把过去的军功和荣誉放一边,过着简单的日子,不追求外界的关注,也没有向任何人伸手。
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灾,李德银家的房屋被毁,所有的物品几乎全被洪水冲走。那些曾经的奖章、锦旗、证书等遗留下的荣誉,都在这场灾难中化为泡影。唯一幸存的是他军功章和一张拍摄于准备赴朝战场的旧照片,装在一个塑料袋里。
虽然许多荣誉被冲走,但那些曾经获得的奖章和纪念品依旧默默讲述着李德银的贡献。他曾获得人民工程纪念奖章、西南军区颁发的“解放西南胜利纪念”,还有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等,这些奖项见证了他在多个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回到家乡后,李德银过上了极其低调的生活。五十年里,家里条件艰苦,他从不向政府寻求帮助,也没申请任何补贴。即便是家里急需帮助,他也宁愿去捡废品,挣点小钱,也不愿意向政府申请任何补贴。
洪水过后,李德银和家人终于在政府帮助下回到了家里。但由于他在战争中受了很多伤,身体一直没能好好恢复,加上退伍后家里负担重,他的身体很快就不行了,连体力活也做不了。这样一来,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境变得更加艰难。
两个女儿分别远嫁,李德银独自一人,家中只剩下他一人支撑。最让他揪心的是,女儿突发脑血栓,治疗费用让他和女婿几乎倾尽所有。即使如此,李德银依然没有向国家求助。
每当想起战友们为国捐躯,李德银内心充满伤感:“我经历的这些苦,和他们失去的生命相比,算不了什么。”
直到82岁时,身体的病痛愈发严重,李德银终于意识到自己再也支撑不下去,心脏病使他无力承受更多的困难。最终他做出了一个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向国家寻求帮助。
“带上这个袋子,跟我一起去退役军人事务局。”李德银的话让女婿有些困惑。
他从未见过袋子里的东西,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退役军人事务局,但还是按照岳父的指示,带着那个袋子前往。到了退役军人事务局,女婿照岳父的要求打开了那个已经泛黄的袋子,没想到里面竟然全是各种奖章和纪念品。
工作人员看到这些奖章后,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向上级汇报。李德银也趁这个机会,终于向大家讲起了他过去的战斗经历。要不是因为父亲病重、奶奶去世,李德银早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部队。
“您为何不早些找到我们,您受了那么多苦,实在令人心疼。”工作人员真诚地问道。
李德银的眼眶湿润了,他停顿了片刻,声音哽咽:“我一想到那些曾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许多人永远没能回家,只有我活了下来。比起他们,我活着就已经很满足了。那些为国捐躯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我有什么资格去麻烦国家?”
这位曾为国征战的英雄,最终在领取了四年的补贴后,于2012年4月去世。在临终时,李德银交代女儿丧事从简,并告诉她,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些奖章交还国家。
让人动容的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德银依然心怀愧疚,认为自己领取国家补贴是给国家添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