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7日,台湾知名作家琼瑶迎来了一个难忘的日子。当时51岁的她在先生平鑫涛陪伴下,专程从台湾赶赴湖南衡阳县渣江镇兰芝堂(现属三湖镇)寻根祭祖,这张珍贵的老照片便记录下了这一时刻。
照片里,琼瑶和平鑫涛跪在陈默西的墓前久久不愿起身,她脸上写满哀伤。这是她离开家乡40年后第一次回来。得知她要返乡的消息,整个小镇都轰动了,人们激动地互相转告:"琼瑶回来了!琼瑶回来了!"
陈默西的墓园经过整修后焕然一新。祭扫仪式上,琼瑶在祖父墓前摆放供品,敬献了花圈和鲜花,同时代表在台湾的双亲——80岁的父亲和70多岁的母亲行礼。跪拜时,她低声说道:"虽然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很遗憾,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让我们受益终生。"
琼瑶本名陈喆,小名叫凤凰,1938年4月生在四川成都。她4岁那年,由于战时大量难民涌入四川,当地物价开始暴涨。
由于生活所迫,陈致平不得不携家人返回湖南原籍。作为陈墨西唯一的孙辈,琼瑶因性格温顺、讨人喜欢而备受全家疼爱,被当作心肝宝贝。实际上,她直到四岁才第一次见到祖父。
琼瑶曾在自传中提起祖父:"记忆里的爷爷陈墨西是个威严的长辈。他和五个兄弟都住在衡阳县渣江镇的祖宅'兰芝堂'。爷爷在当地挺有名,早年跟着孙中山去日本留学,还参加过北伐战争,走南闯北经历丰富。"
陈墨西确实是个厉害人物。历史资料显示,他不仅是国民党元老,还参加过辛亥革命,既是民主革命家又是教育家。当年他的名气比琼瑶最火的时候还要大。认识他的人都说:"这人做事干脆,从不在乎钱。"
毛主席曾亲切地称陈墨西为"革命前辈",这源于他参与指挥了辛亥革命末期的甘肃秦州起义。据陈墨西的外孙女王璧和外孙王延在《回忆外祖父—陈墨西》中记述,陈墨西曾聆听过毛主席和萧楚女的授课。毛主席对他十分敬重,曾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介绍:"这位是革命前辈陈墨西先生。"
陈墨西的职业生涯相当丰富,曾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他既做过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咨询顾问兼政治参议,又担任过北伐军总部的政治顾问,还分别在广东惠阳和湖南宁远当过县长。虽然身居要职,但他为官清正廉洁,不仅自己生活简朴,还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人,所以家里一直没什么存款。
1949年春天,琼瑶在给爷爷庆祝完八十大寿后,随父母移居台湾。临行前,陈墨西叮嘱她:"等局势稳定了就早点回来。"谁也没料到,这次分别竟成永诀。更让琼瑶意想不到的是,祖父后来的生活竟如此困顿。
1952年春节前夕,陈墨西提笔给昔日同窗黄克诚写了一封信。当时黄克诚身兼湖南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和政委数职。在信的末尾,陈墨西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这位老人已经82岁了,靠在家给学生补课勉强维持生计。但到了83岁那年,再没有学生来上课,他一度两三天吃不上饭。无奈之下,他写诗向朋友求助。虽然写了不少诗和信,却始终没得到帮助。按照刘先生的建议,他特意给您写信寄诗,希望您能看在老同学的份上帮帮他。
陈墨西对黄克诚的帮助十分感激。目睹共产党的政策受到群众拥护,他感慨道:"孙先生的理想,共产党都实现了。我这辈子赶上好时候,没什么遗憾了。"晚年时,老人一直保持着愉快的心情。
台湾方面得知这一消息后,琼瑶感到十分欣慰。多年后她回忆道:"爷爷晚年日子过得不容易,孩子们都在台湾没法照顾他,多亏共产党帮忙,老人家才能安享晚年,我们全家都很感谢。"自从祖父离世后,琼瑶始终盼望着能回乡祭拜祖先。
40年光阴流转,琼瑶终于重返故土。此时距她祖父离世已过去29个春秋,文章开头那张照片便是在此情此景下拍摄的。怀着对祖父深深的敬意,琼瑶郑重地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个瞬间,往昔与祖父相处的温馨记忆想必涌上她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