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与《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683年12月27日),李治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但此时武则天已经逐步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废黜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改立幼子睿宗李旦为傀儡皇帝,而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很明显是朝着皇位去的,当时的人基本都能看出来。而武则天的这一系列举动,自然也引发朝野上下诸多不满,尤其是那些忠于李唐皇室的官员和贵族。就在当年九月,开国功臣英国公徐世勣之孙李敬业(即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意图恢复李唐正统。
开耀元年(681)骆宾王任临海县丞,嗣圣元年(684)春,骆宾王随台州刺史从临海进京,向高宗皇帝献祭。之后,左骁卫大将军程务挺,要向朝廷举荐骆宾王。但骆宾王在长安期间,目睹了武则天势力的所作所为。因此,他写了一封《与程将军书》,婉拒了程务挺的举荐。离京后,骆宾王来到扬州,投靠了李敬业,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李敬业反叛后,由他起草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名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政治檄文,旨在为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的徐敬业起义军发声。全文结构紧凑,逻辑清晰,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痛斥武则天篡位乱政,第二部分是号召天下响应,第三部分是强调正义之师的必胜信念。开篇即以“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直指武则天出身低微,性格乖张,紧接着列举其种种罪状,如篡夺皇权、悖逆伦理、滥用酷吏、荼毒忠良,笔锋凌厉,一针见血。随后,檄文转向号召民众,“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利用唐朝先帝新丧的时机,激发人们对李唐王朝的同情和对武则天的愤怒,呼吁天下英雄豪杰同仇敌忾,共同讨伐。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士气、动员人心的作用,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当时也看到这篇檄文,当读到,“一抔之土未 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继而又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由此可见武则天的开阔胸襟,也可见这篇檄文的影响力,连敌人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徐敬业的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徐敬业被杀,骆宾王本人也不知所终,下落不明,但这篇檄文却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历史的长空,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远的政治影响而流传千古。而骆宾王作为一介文人,为后世展示了文人以笔为剑、以文抗争的壮志豪情,骆宾王也以文人的勇气和智慧,向我们展示了文字具有的非同寻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