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诗,露而不淫,评下半身代表诗人沈浩波诗歌《墙根之雪》

迎蕾格命 2025-01-15 11:32:45

格命草评诗

第468首

原诗

墙根之雪

文/沈浩波

马路上的雪早已融尽

变成水,渗入地下

加大了地表的裂缝

而墙根的雪已经不是雪了

它是雪的癌症

它吃力地扶着墙根,它将

继续黯淡下去,直至消失

沿着墙根行走

每走几步,你就会发现这些

令人心颤的细微之物

它们看上去甚至还很新鲜

而它们到底形成于何时?

呵,在夜晚

竟会有那么多人匆匆奔向墙根

他们解开自己的裤子,或者

把他们的手指抠向深深的喉咙

他们在排泄和呕吐,加深了雪的肮脏

他们是否会因此而得救?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下半身诗歌运动”的重要发起者沈浩波的诗《墙根之雪》,这是一首流传比较广的诗。诗歌以雪这一意象为入口,最后归结到人类,并且以特殊的事例与雪相结合,探讨人性之类的东西。诗人最后说“他们是否会因此而得救?”,这个问句真的把人给问住了。在这首诗中,雪已经不是统一的形象了,不同地方的雪有着不同的定义,比如马路上的雪,可以看成是正常的雪,而墙根之雪却是雪的癌症,仿佛邪恶的代表一样,极具心理冲击。诗人这一比喻基于位置以及它们难以融化的事实,正如顽疾一样。而那些夜晚奔向墙根之人,加深了雪的肮脏,而这肮脏的来源也是这些人,这是否暗示了什么?接下来,一起从诗歌文本中探寻一二。

先看第一节,这一节表现的是正常的雪融尽的样子,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诗人之所以这样开头,或许是为了墙根之雪做的铺垫,及对比观照。简单总结就是,马路上的雪融化很快,而且全都化尽,已经变成水渗入地下,加大地表的裂缝,这句或许是想表达这些雪水的作用,有艺术审美上,是比较形象化的表达,看似对地表造成微小的影响,但是诗人用“加大”二字,表述十分准确,就“裂缝”二字,在视觉效果和心理上,仿佛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这是艺术加工的结果。

再是第二节,诗人指出“而墙根的雪已经不是雪了/它是雪的癌症”,这难以融化的雪,被遗留在世上,用癌症来形容,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而且是极为不好的暗示。它如同毒瘤,如同被遗弃的部分。在诗人笔下,墙根之雪的形象塑造很有个性。再看接下来两行“它吃力地扶着墙根,它将/继续黯淡下去,直至消失”,这样的描写,如同一个垂垂老矣之人,等待着命运的最后时刻一样。这一节与第一节的感觉完全不同,墙根之雪和马路上的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和作用也完全不同。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它们不同的结局,这和人类也差不多。

接着第三节,诗歌的意思起了微妙的变化,诗人的暗示在逐步形成。这里沿着墙根行走,就非常容易发现这些细微之物,而且还很新鲜,这不免让人多了想象,诗人在暗指什么,或许每个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答案。这是从得了癌症的雪过渡到墙根肮脏之物的心理暗示过程。诗人说“它们到底形成于何时?”这样的发问,是在追溯它们的成因,以及究竟为何会在此处。而往下文看,已给出答案,这里如果一个伏笔。

最后一节,这句“呵,在夜晚”,正是对上节问题的回应。单独起节,更是强调这一时间,加深了印象。接着说“竟会有那么多人匆匆奔向墙根”,这与墙根之雪有了相似之处。而人去墙根是为了排泄和呕吐,制造肮脏之物,又加深了雪的肮脏,是肮脏的叠加。诗人用非常不堪的语言展现奔向墙根之人,或许另有含义。最后又引出雪来,仿佛这些人和墙根之雪是同类一样,给这个世界制造了令人不快之物。而他们是否会因此而得救?我看未必。

这首《墙根之雪》也属于下半身创作的风格,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克制。诗人一笔代过,借此来表现一类人令人恶心之举。而由雪到人的主题深化,这些奔向墙根之人仿佛如同癌症的存在一样,令人不适,这是人性中的劣根性,是没有约束和道德的行为。是放纵人性之恶的表现。所以,从诗歌的发展来看,诗人最终是为了表现人之恶习,所以,他们能否得救,答案是否定的概率比较大的。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诗人简介

沈浩波,诗人、出版人。橙瓜见证·网络文学20年百位行业代表人物。 197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为世纪初席卷诗坛的“下半身诗歌运动”的重要发起者。2004年,受邀到荷兰与比利时举办专场诗歌朗诵会。出版有诗集《心藏大恶》《文楼村记事》《蝴蝶》《命令我沉默》。曾获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中国首届桂冠诗集奖;首届“新世纪诗典”金诗奖;第三届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等。同时,作为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创始人,是国内最著名的出版人之一。

0 阅读:0

迎蕾格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