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海底神木”的艺术之旅--记福建漳州海柳雕刻师张伟
海柳本品为黑角珊瑚科、黑角珊瑚属、日本黑角珊瑚、多小枝黑角珊瑚的群体分枝。学名黑珊瑚,因外形似陆地上生长的柳树而得名。海柳属海洋腔肠动物类,系珊瑚科的一种,生长于海底30米的岩石上,紧密以吸盘与海底岩石相连,采集十分困难。
海柳的生长是极其缓慢的,它是养不大的“千金”,科学家测试证实,每年才长高5毫米,一株海柳长成1米高,起码得200年时间。海柳密度大、质硬,富有光泽,有“水渗不腐、火焚不损”的特点。故又有“海底神木”的尊称。是加工成烟嘴烟斗等工艺艺术品的珍贵材料,利用海柳奇特的形态、漂亮的色泽、细腻的材质等特点,经过取材、剪枝、锯、打坯、钻、雕、抛光等工序进行精心加工,可雕塑出各种精美绝伦的烟嘴、烟斗、摆件、手镯、茶杯、戒指、佛珠等艺术珍品。根据其材料的特性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形象等不同图案以呈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作品。
福建漳州东山岛的海柳雕刻历史悠久,从西埔镇官路尾村的宋代古墓中就发现用海柳雕刻的手镯、酒杯。]海柳雕的制作,是利用海柳奇特的自然形状和天然色泽,运用剪枝、车、磨、锉、钻、雕镂等多道工序,进行艺术加工。
2009年5月31日,福建漳州“东山海柳雕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东山海柳雕刻艺人以海柳为原料,进行艺术加工。先将海柳洗净,磨去附着物,然后根据海柳的形状和色泽,经过剪枝、车、磨、钻、画样、雕镂、抛光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种工艺品,如烟斗、手镯、盆景、项链等。
作为福建海柳雕刻师的代表性人物张伟,1983年出生于漳州市芗城区一个雕刻艺术家庭,祖父辈是以雕刻海柳技艺为一身的传统老匠人,家里三代都是在做海柳雕刻,受父辈们的影响,张伟从小便喜欢海柳雕刻技艺,熟悉海柳生长,创作的特性,对海柳这一“海底神木”的创作有着特殊的感情!
随着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本地海柳生长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近些年来拖网捕鱼作业,过渡采集,加之海柳生长速度缓慢,国内海柳资源已濒临灭绝,为了能让后代还能见到真正的海柳,欣赏到海柳雕刻的艺术,张伟在继承在父辈雕刻技术的基础上,报考了苏州工艺美院,努力提升雕刻技艺,立志把中国最高雕刻工艺跟海柳完美结合起来,努力让海柳雕这门技艺流传得更久。
毕业后,张伟又不断的专研雕刻技艺,师从东山海柳雕刻师林海龙,在林海龙的悉心教导下,张伟进一步掌握了东山海柳雕刻的精髓。
经过多年的海柳雕刻创作,张伟的雕刻技艺也越发精湛,他博取众长,将传统的福建东山海柳雕融入了苏工及潮州蟹篓雕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雕法。他的作品一般采用海柳中的顶级的血柳,虎斑柳为主,其质地硬密度高,后期盘玩包浆后色泽上乘。其作品题材主要以传统的龙凤,花鸟鱼虫为主,其它题材均有涉猎,雕刻细腻生动,因势象形,独具匠心。深受业内人士及藏家爱好者好评。
2008年6月,张伟在漳州市芗城区成立御柳轩海柳工作室,专业雕刻海柳工艺品,多件雕刻作品被莆田特艺城,漳州市非遗展示中心,苏州工艺美院永久收藏。其作品《五子登科》,《龙腾四海》,《与狼共舞》《降龙罗汉》作为非遗传承代表作品于漳州市工艺美术馆参展并收藏。
2022年9月,作品《鳌鱼观音》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创杯”非遗文创大赛中荣获铜奖。
从业二十多年来,在开启“海底神木”的艺术之旅上,张伟不断的追求与探索,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技艺与审美能力,这既是经验和技艺的沉淀,也是对家乡非遗传承文化技艺的守护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