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瑞:京剧净行三杰之一,“活曹操”

旧情难以释怀 2025-01-16 15:02:50

侯喜瑞(1892.2.23—1983.2.22)字霭如,河北衡水县彭杜村人,生于北京。回族。父名金贵,有二子,侯喜瑞为长,次子殿奎。

5岁时,其母病故,父子三人相依为命,生活甚是凄凉。9岁时经勾顺亮介绍进入喜连成科班。入科后排名“喜瑞”,初从勾顺亮学秦腔老生,并从萧长华习小花脸。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便学会了秦腔《杀庙》、《打御街》、《三疑计》等十几出戏,丑角戏《打砂锅》、《打灶王》、《紫荆树》等三十多出戏。最后工架子花脸。师从韩乐卿、罗春友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年富连成科班演于广和楼,侯喜瑞很快便崭露头角,在当年的戏单上,早已印有“侯喜瑞”之名,在富连成的净行演员中,首推侯喜瑞是内外界众所公认的。当他16岁出科时,恰逢“倒仓”,便留在科班内执教,一直教了七年之久。

出科后遇倒仓、回功期,但他仍刻苦勤练,经萧长华的提携与举荐,又拜黄润甫(1845-1916,满族人,世称“黄三”,票友下海,时有“活曹操”之称。)为师。侯喜瑞如鱼得水,自此稍有空暇必不离黄师左右,不仅学了唱念、表情、台步、身段、脸谱及服饰等,还学了用长神、长气、长腰、缩小肚子和臀部肌肉来增高、增大型体,弥补天赋矮小的绝窍。不仅台上学了相当数量的黄派代表剧目,达到酷似乃师的艺术境界,就连日常私下言谈语吐、生活习惯、处事等,都竭力仿效,可见他对恩师崇拜到何等地步。由于为人诚实稳重,又极有事业心,尤其对黄派艺术的执着追求,深使黄师感动,认为这徒弟收的对、收的好,师徒相处极为融洽,黄师不但艺术倾囊相授,就连自己的杰作《连环套》的秘本总讲,也赠给了爱徒。当时感动得侯喜瑞热泪横流,身不由己地趴在地下给师父磕了三个响头。

侯老在严承师教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在即保留了黄派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即为世人所称的“侯派”。与身材魁梧的金少山、郝寿臣三足鼎力,成为净行三杰,有“南金北郝老侯爷”之誉。在回族的京剧演员中,又与马连良、雪艳琴被誉为“回族三杰”。

其所演之《长坂坡》、《阳平关》、《战宛城》等曹操戏,表演各具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因被亦观众誉为“活曹操”。

侯喜瑞的唱工纯依黄的平直规矩的架子花唱法,他嗓音沙哑,故常用炸音和立音,口劲狠,字音准,唱时不尚花腔,但强调音节的顿挫,形成铿锵遒健的特殊韵味,于磅礴中显细致。念白吐字清楚,句中常以爆发式的高音来强调重点语句,以增强气氛。侯喜瑞幼功扎实,腰腿功夫极好,故身段与工架的丰富、优美为人所不及。他的做工非常细腻,刻画人物极其精细,善于区分同类型人物。侯派剧目中有大段唱工的不多,仅《坐寨·盗马》等数出,大部分剧目均属于念、做并重者。

1917年出科后开始搭班,陆续参加了吴铁庵、谭小培、刘鸿声等人的班社。1921年加入杨小楼的崇林社,与杨合演大轴《长坂坡》、《阳平关》、《战宛城》、《冀州城》、《连环套》。同时还在时慧宝的“裕群社”、俞振庭的“双庆社”演出,年底又搭高庆奎的“庆兴社”演出。

他还曾与余叔岩、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孟小冬、马连良众多名家合作,有绿叶衬红花之妙,各班争相聘请。

1949年后,受聘于北京戏曲研究所,并在中国戏校、北京戏校执教,许多学生都得到他的教益,但能得其真谛者不多。

1981年9月7日,著名的京剧界五老在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的家中聚首并合影留念。左起:南铁生(八十岁)、张伯驹(八十四岁)、侯喜瑞(九十岁)、李洪春(八十四岁)、俞振飞(八十岁)。

1950年,与尚小云、谭小培在北京华乐戏院演出《法门寺》,毛泽东微服简从到场看戏。1951年抗美援朝,侯喜瑞等中国戏曲学校的老艺术家纷纷请缨,要为捐献飞机大炮粉墨登场,先后于大众剧场共举行了五场义演,第四场侯与张德俊、姜妙香、谭小培、马德成、贯大元演出了《黄鹤楼》。1955年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他最后一次演出《马踏青苗》。

1960年口述了艺术经验,由张胤德整理成《学戏和演戏》一书。1962年1月,在文化部礼堂与董维贤、雷喜福、曹连孝合演《群英会》,侯饰曹操,徒弟马崇仁饰黄盖。同年与姜妙香、雷喜福合作在复兴门广播剧场演出《群英会》,侯饰黄盖,北京电视台作现场实况转播。

侯喜瑞毫无“角儿”的恶习,当年经常出入崇外的“青山居茶社”,清唱后常谦虚地争求茶客们的意见。在艺术上始终保持广师博求、不耻下问的高尚情操。在崇外东花市大街有座“穆德小学校”,是座回民学校,在侯喜瑞的发起下,有马连良等回族名家积极响应,遂成了该校的董事,曾为该校举行义演《法门寺》等戏。侯喜瑞还曾为当地的清真寺,亲自送去“幔帐”,表示一名回族演员的一片心意。

侯喜瑞一生演出过数百出戏,忠于艺术,对观众负责,不论大小角色,从不懈怠。奸雄奸臣戏刻画地极为深刻,英雄豪杰演的更有气魄。张飞、马武、刘瑾、窦尔墩等驰名剧坛,《打渔杀家》的倪荣、《朱痕记》的李仁、《宝莲灯·打堂》的秦灿、《弓砚缘》的邓九公、《风流棒》的石总兵、《凤还巢》的周监军、《荒山泪》的杨得胜等极为精彩。他还曾扮演一向由底包去的小角色,曾在于连泉的《探亲家》中,扮傻小子,穿红彩裤,赤背光穿胖袄,头戴白毡帽外露小辫儿。满脸揉黑鼻下两道白,形象似乎不洗脸,还常流鼻涕,还要演出傻小子的性情。戏中还串用花脸京白来抓哏。还曾在雪艳琴的《荷珠配》中扮演“烟袋”(员外),并没有什么表演,只是楞磕磕手拿铁方梁当拐杖坐在场上,但那出奇的脸谱却惹人大笑。蓝色的脸上画一大白十字,当年朱斌仙的赵旺曾抓哏说:“吆!这不是一座教堂吗?”他演《翠屏山》的杨雄,可称一绝无人能比。本应由二路老生扮演,他却以花脸应工。原来早年梆子班的杨雄就是由花脸扮演。戏中有时用韵白,有时念京白,还用花脸的鼻音。

侯喜瑞留下的音响影视资料不多,早年灌制的唱片有《长坂坡》曹操一张,一面为念白,一面为唱腔;《九龙杯》黄三泰为半张一面,《红拂传》虬髯客为半张一面,此两戏唱片别无他人。虽都仅为半面,却极为珍贵。另有《盗御马》窦尔墩、《阳平关》曹操均为半张一面。录音有与雷喜福等的《打严嵩》、《群英会》的黄盖亦为珍品。电影仅有1956年程砚秋拍摄的彩色影片《荒山泪》,特邀侯爷扮演杨德胜,这是惟一留下的影像。侯老一生仅著有《学戏和演戏》一书,为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辑,北京出版社1961年出版,由张胤德整理,梅兰芳为此书写了序言。该书是一本珍贵的表演艺术经验谈。

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1981年3月18日隆重庆祝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先生舞台生活八十年。文化部向他颁发了奖状。

候喜瑞演了一辈子戏,也教了一辈子戏,桃李遍及全国。其弟子有关鸿斌、马崇仁、袁国林、许德福、李荣威、马名群、张关正、齐啸云、李连元、刘大昌、李吉庆、张金波、尚长荣等及票界的王竹忱等,裘盛戎、袁世海、刘连荣、孙盛文等均受其教益。课徒是据其所长因人而异,如马崇仁适演马武、马谡等,就授其《取洛阳》、《失街亭》、《斩马谡》等戏。尚长荣的《取洛阳》等,便是候喜瑞在西安传授的。受益最多的是袁国林,也许是爷俩有缘份,得知国林也是苦孩子出身,对他更加另眼看待。尤其通过“文革”,感情进一步加深,竟到舍不得他离开的境地,国林也对师娘改为叫“妈”了。师娘也亲热地称他“林子”,以致家里人给国林起了个“眼前花”的绰号。侯老每有演出,必带国林同去。1961年国林曾一度住在侯师家达三个月之久,侯师倾囊相授,国林随师二十九年,得师亲传之戏有《战宛城》、《取洛阳》、《连环套》、《法门寺》、《长坂坡》、《阳平关》、《双李逵》、《丁甲山》、《青风寨》等,就连《打渔杀家》、《朱痕记》、《凤还巢》、《胭脂虎》等配角戏,也认真传授。其中《胭脂虎》国林就曾傍刘长瑜演出过。当侯老给国林、李光说《连环套》时,侯老因当年曾与杨小楼多次合作此戏,故教李光时,竟学杨的唱念来说天霸之戏。

侯喜瑞娶花脸蒋少奎之姐效芳为妻,生有四女一男,长女早夭;次女玉蓉,1986年因患乳腺癌病故:三女玉华;小女玉青;子侯英山,排行为四,亦工净行,得其父真传,后为照顾侯老演出,便脱离了舞台。英山原配为李香匀之妹,生女侯梦兰,工旦行,为北京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曾拜于连泉学花旦,因辈份关系,虽为师徒却称“师爷”。其爱人尉中谦,亦为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生,原习老生后改小生。梦兰母病故后,英山续室生有三女一男,均未从艺。

1983年2月22日十二时十八分候喜瑞因病在北京手帕胡同56号家中逝世,享年92岁。在他弥留之际,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给领导添麻烦,死后丧事从简,要节省开支,不必开追悼会,今后家中生活,要靠劳动自养。”候喜瑞仙逝后,在自宅内停灵三天,来自本市、外地乃至香港的亲友、弟子、学生及有关单位的领导数百余人前来吊唁,瞻候喜瑞的遗容。2月24日上午,候喜瑞遗体送到附近的西花市清真寺内。由寺内最有身份的年长阿訇为候喜瑞遗体净身,按回族殡葬习俗入殓,后由灵车送往回民墓地安葬。一代名净至此安息在京西卧龙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