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去世后的第三年,妻子王庆芝和三个孩子一同住在聊城市行署家属院内。王庆芝本就身体抱恙,遭失去丈夫的大难后,连续休克过好几次,让家里人都十分忧心。
彼时,孔繁森的大女儿已然成为独当一面的家庭支柱,在聊城检察院上班的同时还要贴补家用生活。
孔繁森的大儿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孔杰正在山东省财政学院上学;小女儿孔玲也进入西南政法大学就读。
尽管孔繁森之死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烙下了深深的伤痕,但孔繁森的子女们,更多地,是把父亲当作自己生活工作的明灯,沿着他的足迹负重前行。
精神的形成
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其祖上虽是圣贤孔子,但显然,孔子的名声没能使孔家大富大贵。
孔繁森刚刚成年,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彼时,他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是冉冉升起的初阳,是鲜艳绽放的花朵;带着一腔热血,渴望在军队上干出一番事业,保家卫国为人民。
在军队里,孔繁森受到党的思想的照拂,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复员后,他先是当了好几年工人,后因为出色的表现,被组织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孔繁森积极响应了中央的援藏工作。那时的他,已经是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有着大好的政治前途。
但孔繁森还是义无反顾向组织上报名,主动要求被派遣到西藏任职。“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他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
孔繁森初至西藏,担任的是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起初,他本来不负责这片土地。孔繁森进藏时,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
他年少气壮,让区党委的领导临时改变了主意,派他到海拔高达四千七百多米的岗巴县做县委副书记。对于这个决定,孔繁森只是痛快地一口答应:“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然而,这片地区的落后远超过他的想象。孔繁森花费三年时间,遍踏岗巴县的每一处乡村、牧区和田地,访问了无数藏民和汉族住民。
在任职期间,孔繁森的每一次下乡都被人民看在眼里;很快,那些原本对他不太信任的藏民也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之下。
有一次,孔繁森在骑马下乡的路途中不幸失足跌落马下,也是藏民们抬着他走了30多里山路,才找到了能够救治他的医院。
1981年,孔繁森完成了在西藏的工作,回到了山东。他终于能和家人们齐聚一堂;三年未见,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
平时疏于教育子女的亏欠,在此时都可以弥补回来。一位老家的亲戚找到孔繁森,要求他利用职务之便,让自己为新婚的儿子打点一些家具。他未曾想到,就算有着亲戚这层关系,孔繁森拒绝他时也十分干脆。
或许就是在那时,孔家的家风就逐渐成型了。孔繁森认真对亲戚说:“不是我不帮忙,只是这木材都是国家计划内的,我虽然是县委副书记,但是我也没权力随便去动公家的东西啊。”
后者听闻,非但不理解,还认为是孔繁森官架子大,他语气恼怒:“繁森,你现在好歹也是一个副书记,这点事都办不了?”
孔繁森并不对来者的误解感到气愤,他言辞诚恳道:“不是我办不了,而是我不能办。正因为我随便写个条子就可以弄出木材,所以我才不能写。当共产党的官,好事一定要带头去做,违反纪律的事一定不能做。”
说着还从兜里掏出300元,递给这位正在气头上的亲戚:“亲戚结婚,我也不能没什么表示,这300块你拿着,算是我的贺礼了,不够的话打个电话过来。但批木材这事我真不能办,谁让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呢。”
彼时孔繁森的儿子孔杰虽然年幼,却也到了通识人情的地步,他最初看到父亲的一举一动,很是不解:既然大家都是亲戚,有什么事不能办呢?
他听到父亲言语间无不透露出坚决与正直,虽不懂何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这件事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繁森刚回到家里时,一家人都非常高兴,妻子王庆芝带着几个孩子,远远地就站在门口迎接他。
孔杰回忆道:“那些天,我天天盼早日见到爸爸,可当爸爸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竟张不开口,叫不出一声‘爸爸’。”
令全家人失望的是,孔繁森此次回来,没有带什么好东西。孩子们满心欢喜,以为父亲会带回许多好吃的和好用的;见到他双手空空,只有一个普通的菜墩时,内心不免埋怨。
妻子终究是忍不住开口责备:“你出那么远的门,也不知道给老人、孩子带点东西?”
孔繁森听闻,只是面容沉重地说:“我回来时将所有的东西和钱都给了藏族的老人和孩子。咱们的老人和孩子要比他们幸福得多。”
家风与传承
1988年,孔繁森被组织上选派为进藏干部,他在政治工作上显现出成熟,又有丰富的援藏经验,是进藏的不二人选。孔繁森对中央派给自己的任务毫无怨言,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家里年过八旬的母亲。
出发前夕,孔繁森找到母亲,拉着她满是皱纹又皲裂的手,小心开口:“娘,儿又要出远门了,是开会,路会很远,要过许多河,翻许多山。”
母亲不理解,但感受到了孔繁森语气之中多有顾虑,她说:“不去不行吗?”
“娘,是公家事,不去不行!”
母亲听后,慢慢说:“公家的事误不得,你去吧,多带些衣服和干粮,路上不要喝凉水。”
一直被蒙在鼓里的不止老母亲,还有妻子王庆芝。一天,孔繁森突然对妻子说:“我带你和孩子们到北京玩几天吧!”
妻子感到奇怪,孔繁森在此之前,因为工作繁忙又十分拮据,从来不会带孩子出去玩。别说北京了,就是在聊城里,一家人也没去旅游过。
孔繁森并没有解释,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来到北京,好好观光游览了一番。孩子年纪尚小,在旅途中玩得不亦乐乎,妻子却感到处处都是古怪。
途中,孔繁森对妻子说:“到了北京,就等于走遍了全国。以后我无论走到哪里就像到北京一样,你和孩子们别牵挂。”
果然,从北京回到聊城没多久,孔繁森就忍不住向妻子道出了实情。他难以开口,却又不得不说:“庆芝,组织上又安排我进藏了……”
妻子的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一串一串的,很是扎眼。孔繁森何尝不感到心酸难过,但他还是说:“庆芝,我欠你的太多了!等从西藏回来,我一定会加倍地补偿。”
妻子知道自己不可能撼动丈夫的决心,“你就放心去吧!一个人出门在外,好好保重身子。”
家里的孩子面临升学:儿子孔杰要考高中了,女儿孔玲则要考初中。大女儿虽然毕业了,但也处于找工作的节骨眼上。在这个时候,孔繁森走了,去了西藏。
他的决定虽然能被大人们所理解,却不能打动小孩子。孔杰说:“我们多想爸爸能不去呀……”
很久之后,等他们长大成人,才知道父亲为了党的事业付出了多少,他抛下了孩子,毅然投身于西藏那块美丽又贫瘠的土地上。
孔繁森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他延续自己一贯的风格,日夜不停地奔走下乡,兴办小学和中学,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
后来,孔繁森主动延长了进藏的时间,他来到了别人都不愿意来、甚至闻风丧胆的“穷山恶水”阿里。
阿里的贫困程度比起岗巴县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孔繁森初到此处,就接连收到了40多封求调信,这使本就困难的工作雪上加霜。
有人对孔繁森坚持留在西藏的行为很是不解,曾劝他说:“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
然而,孔繁森并没有应和他,“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1990年,儿子孔杰和姐姐到西藏去看望孔繁森,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西藏,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未知。
父亲并没有按时到达机场,前来接送两人的通讯员告诉他们,孔繁森出差了。等他回家后,却也因为繁忙的工作,无法带姐弟两人玩乐。
在一次下乡时,孔繁森把孔杰从家里带给自己的营养品送给了当地一位藏族老人,还教育儿子说:“这个老人很苦,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我每次来到这里,都要带一些东西给她。”
潜移默化地,孔杰也感受到了父亲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他的敬佩油然而生。
1992年,西藏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囿于落后的医疗环境和自救意识,很多人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生命。
孔繁森收留了三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把他们接回家里,亲自养育;他不单叫他们读书识字,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
然而,平日里看望藏族老人,为他们购买物资已经使孔繁森囊中羞涩,此时家里又添了三口吃饭的嘴,剧烈增加的生活费用使他难以负担。
为了不让孩子们和他受苦,他曾三次前往医院献血;为了防止被别人认出而受到馈赠,献血时,他将自己化名为“洛珠”。900元的献血营养费并不多,但已经足够支持三个孩子上学了。
过了两年,孔杰从聊城出发,再次来到西藏看望父亲。这一去,却是两人的永别之时。
孔繁森见到孔杰非常开心,但由于工作不能停歇,加之孔杰又有着强烈的高原反应,起初这个儿子是不愿意和父亲一起下乡的;但父亲诚挚的言语,“几天就回来,我没有时间陪你,正好借这个机会一块去”,还是打动了他。
当天,父亲率考察团到新疆考察,孔杰也跟随着他,就在后者要离开新疆返回聊城之际,事故发生了:孔繁森死在了车祸中。
出色的子女
孔繁森的离世刺痛了孔家每一个人的心脏,所幸孔繁森夫妻教育有方,三个孩子都成为了栋梁之才。
孔繁森的长女名叫孔静,在大学毕业后,就依靠自己的努力进入政法部门工作。孔繁森去世后的头几年,一直是王庆芝和孔静在努力工作,撑起了整个家的根基。
孔静在工作岗位上非常低调,她谨记父亲在世时候的教导,立志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工作了好几年,孔静也没有在单位上刻意张扬自己就是孔繁森的女儿;她和许多其他在检察院工作的干部一样,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老百姓耐心热情。
孔繁森的儿子名叫孔杰,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诸多思想和行动上的熏陶。
1991年,他就参加了工作;后来接连担任过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镇长、中共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委书记、中共济南市历城区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济南市历城区委常委和组织部部长。
在2012年的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孔杰因为良好的政治表现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被任命为济南市物价局局长。
孔繁森离世时,小女儿孔玲还在西南政法大学读书,但父亲的事迹已经深深影响了她。毕业后,孔玲没有接受组织上对其的照顾,她努力通过了法考,同大姐一样,进入了国家政法部门工作。
孔玲和孔杰无疑是家里对父亲最有感慨的人,孔玲回忆起父亲,常说:
“爸爸虽然在生活上欠我们子女的太多太多,但在思想上、政治上要求却十分严格。考上西南政法学院离开爸爸来重庆前,我本来以为爸爸会给我一两千块钱,但他只给了500块,说这点钱,买个录音机,剩下的省着点花。还跟我‘约法三章’:不许谈恋爱,不许跳舞,不许吃喝玩乐。我把进学生党校学习的事告诉爸爸,他对我说:‘玲儿啊,从此你就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啊!’。”那时的孔玲还会觉得父亲对自己有些许苛刻,直到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为国为民的法官后,她突然能够深切体会到父亲的苦心了。
孔玲表示:“我将牢记父亲的‘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的教诲,去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如今,孔玲已经从一个法官成长为了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平时主要负责的是审理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受理的国家赔偿案件、执行赔偿委员会决定事项、审查处理赔偿告诉和申诉案件等事宜。
对于父亲的一言一行,孔玲不敢忘记:“爸爸已经走了,但他把爱祖国、爱人民这种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留给了我。我要像爸爸那样去生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孔繁森死后,有人为他献上了这样一副挽联。诚然,孔繁森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正在影响无数的人。
孔家的家风被孔繁森的三个子女所牢记,他们既是传承者,又是发扬者;他们一边时时刻刻贯彻着孔繁森说的“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廉洁自律、拒腐蚀,我们应该像冰山雪莲一样高洁、纯贞、壮美!”的箴言,一边又以身作则,向周围的人诠释“孔繁森精神”的内涵。
孔繁森如果在世,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争气,也会笑着和他们一道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