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万亿城市,要起飞了!

白话财经专栏评 2024-07-18 11:15:34

作者:余飞

01

常州争夺低空经济

去年年末晋级万亿GDP城市之后,常州干劲十足,在原有的、强悍的新能源产业基础上,开始发力低空经济,去争夺当下另一个香饽饽。

今年最流行的两个词,或者说在中央与地方的文件和会议上,最常被提到的两个新词,一个是新质生产力,一个是低空经济。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今年初“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纷纷抢滩低空经济新赛道,也搅动着城市竞争格局。

低空经济,顾名思义,低空是关键词。它是指以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为活动空间,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航空物流、航空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经济形态。

这个新赛道,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个各城市争抢的香饽饽。

所以,我们能看到,今年各地不断有低空经济的文件发布。广东、四川、陕西、深圳、广州、成都等省市均发布了《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常州于7月11日正式发布了《常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文件提出:

将低空经济纳入“1028”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到2026年,引育一批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力争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15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50家,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

这一产值目标,虽然相比于头部城市如深圳、广州,相差甚远。深圳去年低空经济产值就超过900亿元,广州规划到2027年低空经济产值达到1500亿元。

但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这一目标已经够高。就目前的低空经济实力来看,常州位列全国第21位,高于长春、石家庄、济南、福州等省会城市。

常州发力低空经济,有非常扎实的基础。

第一,早在2015年,常州就开始积极拥抱低空经济“新蓝海”,规划建设了无人机产业园和特色小镇,获批全国唯一真高500米、半径3公里无人机训练空域。今年3月,常州完成4.9GHz频段5G低空专网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实现低空区域网络商用落地城市。

第二,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产业链重点企业近300家,几乎覆盖了电池、航电、飞控、机身结构与内饰、基础设施等低空产业全链条。

第三,常州拥有强悍的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与低空经济有何关联?逻辑很简单,电池不仅是汽车的动力,更是无人机的动力。

根据“常州发布”披露的资料显示,全球首个电动飞行汽车,电池常州造;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常州助力“氢”装上阵;中联航空在抖音直播间里卖直升机的视频走红网络,机上6000多个零部件,50%常州造……在其他区域研究低空“怎么飞”的情况下,常州已经先人一步。

02 | 常州,小深圳

前些年,“南深圳、北青岛”的说法非常流行,这几年随着青岛排名花落,这种说法已经没人提了。

客观来说,青岛并不像深圳,青岛没有深圳的拼劲。而常州,反而有点小深圳的意思。

在分析深圳产业强悍的文章中,我强调过深圳的经验:

一座城市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坐享其成,只有敢于拥抱、主动求变、不断进取,但求本心,无问西东,才能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江苏新晋的万亿GDP城市常州,身上有深圳的影子。

常州身上有深圳的拼劲,有对工业的执着,有自我革新的勇气,有不抱残守缺的态度。

这股子劲头,是常州能够在去年众多热点城市经济陷入水逆周期的时候,逆势快速增长,最终6.8%的增速,助攻其GDP规模冲破万亿,成为26个万亿GDP城市之一,也是人口最少的万亿GDP城市。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常州晋级的力量背后,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

2023年,迈入“万亿之城”行列之时,常州新能源产业“功不可没”:全市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产值超7680亿元,增长15.0%,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

作为江苏最强悍的新能源汽车之城,即便工业强悍如苏州,也艳羡不已。

常州不仅拥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天合光能这些总部型链主企业,宁德时代、理想、比亚迪、贝特瑞、星源材质等国内超70%的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均在常州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有4家落户于此。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达到3440家,居全国首位。

动力电池产业链有32个主要环节,常州聚集了其中的31个,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

动力电池产销量分别为87.3GWh和96.9GWh,居全国首位。常州动力电池年产值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江苏省的三分之二,是动力电池全国出货量第一的城市。全球10%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搭载的电池都是由常州生产制造的。

而深圳这些年也因为押对了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常州身上能看到深圳的影子,不仅表现在他们都押对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在于他们骨子里都有不服输的精神,对工业的执着,对科技创新的执着。

这是深圳自立市以来经济一直狂奔突进的底层逻辑,也是深圳四次蝶变的根本动力。

1979年宝安撤县设立深圳市,1980年深圳设立为国家经济特区,当时深圳只是一个南海边的小渔村,一穷二白,人口只有30多万,GDP只有1.96亿元。

当时中央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有钱,只有政策给到深圳,让深圳大胆闯,大胆探索。在这种背景下,深圳以香港为师,开启了飞速发展,创造了深圳速度。

过去四十多年里,深圳的经济发展路径也不断变迁。

最初是依靠出口代工,依靠“三来一补”的加工出口特区,开启了城市化序幕,并积累了原始资本。深圳当年作为经济特区,其实没有获得多少中央财政的加持,中央主要是给予了政策,让深圳放开手脚闯。

在积累了原始资本和原始技术之后,深圳迈向了“深圳仿造”阶段,也就是山寨阶段,当时华强北的山寨电子产品遍地都是。但仅靠模仿别人,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于是在2005年深圳提出了“四个难以为继”,也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资源能源难以为继、人口承载力难以为继和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到2019年,深圳逐渐升级产业模式,摆脱以往的复制模式,走向自主模式,迈向了“深圳制造”。这段时间内,深圳土生土长的企业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比亚迪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如今的深圳,已经走上了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深圳智造”之路。

然而即便强悍如斯,深圳仍没有丢弃坚持工业立市的底色。

工业与服务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促进了深圳的科创能力提升,促进了其出口加速,这些又推动着深圳的经济大象狂奔。

2023年,深圳GDP增长了6%,领跑一线城市,且是四个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增速跑赢全国大盘的城市。

2024年一季度,深圳GDP增长6.4%,再度领跑一线。而且,深圳一季度进出口突破了万亿,占全国进出口十分之一。

这背后都是深圳对工业的执着。

深圳发布不久前发布了一篇《工业和服务业如何互促共进?深圳这样做》,在这篇文章中,深圳强调:

把工业作为支柱和脊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底盘稳动能足……服务业与制造业同处一条“微笑曲线”产业价值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常州这一点上,与深圳很像。

在过去十多年众多工业城市纷纷追逐服务业的大背景下,尽管常州也在提升服务业占比,但始终坚守工业立市的底线。

从投资数据可以看到,过去几年常州大量的投资都投向了第二产业,去力推制造业。2021年常州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占比达到了43.14%,相较于2015年仅下降了8.64个百分点。

来源:常州2022年统计年鉴

这种背景下,在大多数城市第二产业占比快速下滑的时候,常州只是略微减少了一点点。2015年第二产业占比49.6%,2021年仍有47.7%。

第二产业对经济贡献,仍在一半左右。

来源:常州2022年统计年鉴

这是常州的明智之举。

在坚持工业的路上,常州收获满满,目前常州拥有4个千亿制造业产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2956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1485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116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036亿元)。

4个千亿产业产值合计6527亿元,位居全国第18位。

按照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各区工业数据来看,在市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上,常州比南京还多,南京市区规上工业企业4294个,其中大中型企业385个。常州这两个数据分别是5599个、466个,仅次于苏州。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03 | 常州,粤苏争霸的关键变量

常州加入万亿城市俱乐部后,江苏万亿GDP城市数量增加至5个,超越了广东的4个。

这或许会改变粤苏争霸格局。

粤苏之争,是中国区域角逐赛中最有看头的一组,两个超级大省相爱相逐了几十年,广东始终压着江苏一头。

但从最近几年的走势来看,江苏的确看到了超越广东的可能性。

改革开放之前,江苏的GDP同样位居第二,但当时的第一不是广东,而是上海。广东的崛起是在90年代开始的。

上世纪80年代江苏,依靠苏南模式大力发展,曾短暂位居过第一。但后来在改革春风之下,珠三角中的广州、深圳强势崛起。1989年,广东正式超越江苏,奠定了其中国经济第一强省的地位。

同时,江苏退居至第二席位,这种广东第一江苏第二的格局,一直维持到如今。

而且过去的33年,大部分时间里广东都在拉大与江苏之间的差距。

1989年广东领先江苏59.54亿元。1990年差距扩大破百亿,1997年差距扩大破千亿,2000年扩大至2000多亿,2007年扩至5000多亿,此后几年差距略有缩小。

到2016年差距又开始拉大,2019年是广东与江苏GDP差距最大的一年,当年广东领先江苏9330.1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广东、江苏统计局

但从2020年开始,差距又不断缩小,去年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至6242.98亿元,相比于2019年的差距跌了三分之一左右。

2021至2023年,差距一直在7400亿左右。

最关键的是,常州在助力江苏,而广东方面,去年东莞的表现非常拉胯。

当然,从整个战局来看,广东有深圳硬挺,深圳仍在大象狂奔。

2023年全国GDP增速为5.2%。

江苏万亿城市方面,苏州(4.6%)、南京(4.6%)跑输了大盘,无锡(6%)、南通(5.8%)、常州(6.8%)跑赢了大盘。

广东万亿城市方面,广州(4.6%)、佛山(5%)、东莞(2.6%)跑输了大盘,深圳(6%)跑赢了大盘。

窃以为,未来五年是江苏能否超越广东的最佳时间段。

一方面在于,江苏各城市表现整体优于广东。

另一方面,则是江苏的散装发展模式,优于广东。

江苏下辖的13个城市个顶个的能打,人送外号“十三太保”。

江苏13个城市之间的实力是次第减小。

广东看似有双中心(深圳、广州),俩辅助(佛山、东莞),但从上帝视角和几不均衡的发展现状来看,实则也是单中心发展,珠三角视作一个城市。

过去,这种模式还看不出优劣,但如今全球环境风云变幻,江苏的模式明显更能分化风险。

这一点,从两个大省各城市的GDP增速可以明显看出。

2023年,江苏13个城市,去年GDP增速有11个跑赢了大盘,增速最低的苏州和南京也有4.6%。

反观广东21个城市,只有6个城市增速跑赢了大盘,其余15个均跑输,增速最低的东莞只有2.6%。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最关键的是,广东去年东莞拉胯,而今年佛山又接棒东莞,一季度GDP增量为负,名义增速为负数,实际增速垫底万亿城市。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在这种格局之下,未来十年决定粤苏争霸赛结局的,不会是深圳、广州、苏州、南京这些头部城市,而是佛山、东莞、无锡、南通、常州这些万亿城市。

谁能顶得住宏观大环境,逆势增长,谁就能助力全省或守擂成功或逆袭成功。

当然,无论江苏未来能否超越广东,广东与江苏之间的龙虎斗,是未来区域竞争中最具看头的一组。

谁是第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良性竞争,会激发各城市的斗志,形成千帆竞逐的盛况。

0 阅读:0

白话财经专栏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