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眼下正是蒜薹疯长的季节,需要及时抽掉,但由于蒜薹太多,家里人手实在不够,雇人又得花大钱,怎么办?
近日,河南开封一位男子的“奇招”在网络上走红。面对自家十亩蒜田中疯长的蒜薹,他选择敞开大门邀请乡邻免费抽取,还贴心管午饭。消息传到网上,好多人都纷纷前来。有人拖家带口来体验“农家乐”,边抽蒜薹边拍照;有人开着车来装蒜薹,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直呼“这脑袋真灵光”。不过,也有人好奇,这位男子为何如此“大方”?
从成本角度来看,蒜薹的及时抽取对于大蒜生长至关重要,若不及时抽掉,蒜薹会持续消耗大蒜植株的养分,影响地下蒜头的生长发育,或导致蒜头减产。而抽蒜薹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与其花钱请人,不如用“免费劳动力+管饭”的模式,既抽走蒜薹,保证蒜头的收成,还省下一大笔雇佣费,实现用短期让利换取长期收益的最大化。
从社会协作角度讲,这一做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往,城乡之间多多少少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农村居民对城市需求也把握不准。而蒜农“喊”人帮忙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的宣传推广,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体验田园生活的机会。走进薹田,抽蒜薹,吃农家饭,既能够亲身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还能增强对农民和农业的理解和尊重。
免费抽蒜薹还管饭,看似“吃亏”,实则蕴含着多方面的智慧,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燃眉之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双向奔赴”的温暖与活力,也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农民提供了借鉴思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然灾害、劳动力短缺等突发情况和难题,传统的解决方式或许在新的形势下不再适用。此时,大家不妨跳出自产自销的固有框架,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像这位开封男子一样,将原本可能成为负担的蒜薹转化为与人共享的资源,就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策略。
农业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当抽蒜薹的人群在田间劳作,当炊烟从地头支起的大锅升起,我们看到的是“你帮我收麦,我帮你插秧”的互助景象,这恰似一条双向奔赴的“快车道”,帮助农户将蒜薹快速带入市场流通,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城市资源流向农村。期待更多充满烟火气的民间智慧,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