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念产生的源头

儒雅湘水送余波 2024-11-16 21:28:36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人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是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史上最早的两颗明珠,而德国人约翰.凡.安德里亚著的《基督城》是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三颗明珠。1980年,校订《基督城》的高放先生看到一份评价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著作的材料,其中把《乌托邦》、《太阳城》和《基督城》并列为正面乌托邦三部曲,这样高度的评价引起了高放先生对此书的重视。于是遍查京沪各大图书馆,均无《基督城》一书的外文本。只好在1983年拜托友人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复印一本英文本带回,经学长黄宗汉同志着手翻译,高放先生亲自校订,读者终于能见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基督城》。

可以说这乌托邦三部曲便是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念的源头。莫尔的《乌托邦》发行于1516年,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于1601年在监狱中写成,而《基督城》是在1619年问世。

可以看出,从莫尔的《乌托邦》到安德里亚的《基督城》,都是为了反对天主教的独裁专制、腐朽堕落,政教合一的僵化呆板。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弥漫于中世纪欧洲上空的宗教桎梏、精神枷锁被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扫而空。我们可以从傅伽丘的《十日谈》、弥尔顿的《失乐园》、但丁的《神曲》、……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莫尔不满基督教教义的污垢,又反感英王室的独裁专制,《乌托邦》就是他对柏拉图“共产主义”思想——理想国追求的表达,莫尔的言论被英王室视为大逆不道,于1535年7月7日年被处死刑。他不屈不挠,视死如归,临刑前还说笑话。他被处死后,英王继续迫害莫尔的家人。

可以说19世纪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傅立叶、圣西门是16、17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延续。通过19世纪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度批判,直接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其实,在乌托邦三部曲里,每一个作者都列举了不同的具体事例,目的都是为了让社会趋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公社”在17、18的欧洲早就实践过,甚至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初期《使徒行传》的“凡物公用”。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念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老子的《道德经》。所以说,古今中外,人类对社会主义的探讨,共产主义的追求、向往,从未止息过。如中国晋朝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老子的《道德经》、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描摹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

人类一直活在对天国的盼望中,共产主义就是天国在地上的雏形。趋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制度,破除剥削、压迫、奴役、垄断”的藩篱,破除一切蝇营狗苟、中饱私囊、自私自利的腐朽堕落,我们走在社会主义大路上,终将直达“共产主义”的彼岸。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值得一一拜读。

0 阅读:4

儒雅湘水送余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