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北端,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首次在电网架线作业中应用移动式伞形跨越架,不仅提高了工程作业的效率,还降低了安全风险。

4月2日,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首次在电网架线作业中应用移动式伞形跨越架。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国网北京海淀供电公司副经理杨宝杰介绍,今天工作人员要在两基铁塔之间架线。为了确保线下的光缆正常运行,移动式伞形跨越架首次“上岗”。只见电力操作人员按下远程操作系统“开伞”指令,一台钢索交织的红色巨型伞架缓缓伸展。从位置上看,“铁伞”的上方是需要开展作业的输电线路,下方是光缆。20分钟后,伞架全部展开,像一个大网兜稳稳地保护住下方的光缆线路,作业人员随即开始输电线路架线工作。 本次应用的移动式伞形跨越架撑开高度达24米,全部展开后长12米、宽8米,精准覆盖在高度约20米的光缆线路上方。 此次国网北京电力正在开展的是海淀区学院路北端的部分220千伏及110千伏输电线路迁改工程。该工程东起京藏高速上清桥东南角,西至东升镇八家公园,新建铁塔9基、新架设输电线路2.4千米、拆除铁塔7基,需要跨越京藏高速、城市道路及人流密集的公园等区域,施工难度较大。有了“铁伞”的加盟,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本次应用的移动式伞形跨越架全部展开后长12米、宽8米。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数字化科技中心主任汪利君介绍,以前如果要完成类似的施工作业,需要提前两到三天人工搭设木质跨越架和封网施工,准备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安全风险较高。使用移动式伞形跨越架后,可实现远程操控、无人员高空作业,有效降低了施工风险。 据了解,移动式伞形跨越架是基于雨伞原理,利用汽车式起重机和跨越架结构中的电动回转支撑,将组件展开成一个坚固的骨架系统,精确遮盖保护被跨越目标物。该设备可实现远程操控、无人员高空和近电作业,适用于跨越220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和普通铁路等。 近年来,国网北京电力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手段,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电网建设施工装备体系。国网北京电力建设部项目管理处处长刘畅说:“我们在电网工程建设中,创新采用北斗卫星定位测控、移动式伞形跨越架、BIM三维技术、智能喷涂机器人、电缆智能敷设装置等先进技术装备,智能化控制程度更高,施工效率和安全管控水平明显提升。” 记者/吴婷婷 编辑/白爽 校对/王心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