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称魏征为镜子,可他的悲惨结局,史书和老师都不愿多讲

翔宇谈史 2024-12-27 13:26:01

封建制度使得皇帝高高在上,为了迎合皇帝,臣子往往围绕其左右建言献策,所以,君臣关系也成为了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所在。

既然是人际关系,那么,君臣之间是何种关系也关系到一个帝王的脸面与形象。

历史上不乏贤臣与明主的故事,比如诸葛亮与刘备,萧何与刘邦等。

但要说哪位皇帝与臣子的关系最为融洽,当首推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而魏征作为他的臣子,同样有名臣的称号。

史书记载,二人相辅相成,魏征直言不讳,唐太宗虚心受教,才迎来了贞观之治、盛唐气象。

魏征活着时虽然受到了李世民的优待,但他死后,墓碑却被李世民捣毁,已经入土为安的魏征还差一点被李世民挖出鞭尸。

这些在史书当中很少会记载,更不用说老师会讲到了。

回顾魏征的一生,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投靠在唐朝的门下,而是最早跟随李密起义。

之后才有了归顺李渊一事,但在唐朝初期,魏征效忠的只是太子李建成,在他眼里只有太子,而没有其他皇子。

要不是玄武门之变,魏征怎么都不会与李世民扯上关系。

至于魏征是如何在李建成手下谋事的,史书和野史都没有叙述过,但等到魏征投靠到李世民的名下之后,他的工作风格就有目共睹了。

犯言直谏,是魏征当臣子的最出名方式,这种劝诫往往不留任何情面,更不分时间、场合,只针对李世民的不足与缺点。

史书虽然将李世民描写成一个胸怀大度,虚心接受批评的君主,但只要是人都会有不悦之时,李世民同样逃不开这样的定律。

因此,也就有了李世民在长孙皇后面前的抱怨,甚至,说出了要杀掉魏征的这样的话。

当然,李世民如此说,大概也是出于生气而已,并非真心要杀掉魏征。

李世民虽然没有杀掉魏征,但魏征的生命在贞观17年走到了尽头。

从前一年开始,魏征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哪怕宫中的御医都束手无策,李世民将这一切看在眼中,也非常着急,可却毫无办法。

面对魏征的趣事,李世民表现的异常难过,不仅痛哭流涕,更是给予了魏征极高的评价,甚至将他安葬在自己的昭陵附近。

等到凌烟阁建成,有功于李世民的文臣武将纷纷入内,魏征也不例外,而且他的排名还十分靠前,处于第4位的位置。

或许是出于自己明主的考量,李世民对这个犯言直谏的名臣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并给予魏家极其丰厚的保障。

到这里,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友好关系,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接下来李承乾谋反的案件,使得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

不仅态度转变,李世民更是亲自下令取消两家的婚约,更为严重的是李世民将魏征的墓碑砸毁,还要把他的遗体从棺材当中拖出来进行鞭尸,幸亏最后这一步没有成功。

但以上这些制裁也足以使得魏家岌岌可危,同时也让世人疑惑,为何李世民前后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答案,或许与李承乾谋反一事有关。

受李承乾谋反,侯君集与杜正伦都受到了牵连,其中,侯君集被直接处死,这在李世民一朝当中,是十分难见的功臣处死事件。

正是因侯君集与杜正伦的结局,使得魏征这个当初举荐之人受到了李世民的迁怒。

毕竟,魏征在世时曾多次向李世民举荐二人。声称二人的才能不在自己之下,更是可以担任宰辅之职。

没想到,他们两人竟然牵扯到了谋逆大案,为此,李世民有理由相信魏征也曾参与其中。

除了推举人士不当以外,魏征犯言直谏的毛病不仅是言行上,更是在文字上留下了确切的证据。

魏征生前将自己所有的劝诫之言,以及李世民的不当之处通通记录下来,并将这些与历史“严重不符”的内容交给了史官褚遂良。

如此一来,魏征的行为彻底触及到了李世民的底线,因为,他要在历史当中留下一个美名。

魏征将自己的黑料爆出来,史官就不得不记录,这样就与自己之前所有的修改行为产生了悖逆,更是严重伤害了李世民的完美形象。

两种考虑之下,李世民自然大动肝火,要对魏征下手。

所以,帝王与臣子之间的和谐关系大多是刻意为之,并非真心所在,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也是如此。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4-12-27 21:17

    也没怎么样啊,就推倒了功德碑,高句丽回来后又重新立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