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古时候汉族移民至南方的群体,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赣南、粤东、闽西是中国三大客家人聚集地。
客家人说客家话,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方言,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爱好旅游的朋友去印尼的巴厘岛,印尼的沙巴,很多华人说的都是客家话。
客家人崇文重教,家族观念非常浓厚。
福建龙岩长汀,因为汀江而得名,这里被尊为“客家首府”“客家大本营”,绕城而过的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在长汀,有首大人孩子耳熟能详的童谣《蟾蜍罗》: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不读书没老婆,用最淳朴的话语,表达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观念。
但是,爱读书的客家人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千年大迁徙,我是谁?从哪里来?
清代广东嘉应州人黄遵宪,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曾经多次到过日本、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地,他曾经总结到:“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
也就是说,客家人的老家在“中原”,但具体地址和迁移原因,黄老先生并没有具体表述。
罗香林在《客家学导论》中说:客家先民其先世则多属于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等,即所谓中原旧地。而人们说的最多的,是河南“光州固始”。
根据相关资料,我们梳理了客家先民们历史上的五次大迁移,从西晋永康年间开启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时代,到今天将近2000年的时间。
第一次: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胡人占据中原,汉人大举南迁避祸,这次南迁,持续了将近170年,湖北、安徽、江西、广东为主要前往地区,总人数近200万。
第二次:唐朝后期起,一直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客家先人们躲避战乱,主要来到赣南、闽西和粤东北谋生,如今,号称“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摇篮”的福建宁化石壁也是这时候形成的。资料显示,当时来到宁化的客家人涉及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至少在当时,客家人还没有形成特别的民系。
第三次:北宋末年。黄河流域的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他们先是来到赣粤闽交界处,后来随着元军南下,客家先人们继续南迁,到了梅州、惠州一带。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的事件,就说明了当时的情形。
第四次:明朝末年,八旗兵南下,客家先人南迁,目的地为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赣等地。更有大量人移居海外。
第五次:太平天国期间。如今分别在广东西南部、海南岛的客家人就是那时候迁移的。
如今,研究客家人的千年大迁徙,很多资料都来自客家人的族谱、家谱。
千年迁徙过程中,客家民系虽然历尽艰辛,但稍作安定,便修族谱,其中记录着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文化根源,以继承血脉,代代相承。
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写道:客家人士最重视谱牒,所谓‘崇先报本,启裕后昆’皆以谱牒为寄托依据。
在上海图书馆,这座保存中国族谱原件数量最大的图书馆中,收藏了近10万册的族谱,其中近八成是从客家地区搜集而来。
客家族谱中,主要有记载有四项内容:
本族迁徙的时间地点以及辗转行程、家族人员、本族的家训家风、家族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及重要事件等。这里面,承载着客家人的亲情血脉与家族历史,是客家文化独特的解读。
如今,我们到福建、广州一些客家人聚集地旅游,参观老屋的时候,会发现虽然区域不同,但都会建有宗祠,并都有着对宗祠一样的称呼——厅下。
在厅下,保存最多的就是祠堂楹联,这些楹联是各姓氏祖先们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张贴的地方不同、联语的长短不同、内容不同,但有一个相同的功能:是家训,时刻提醒后人,如何做人。更是乡愁,记录着先人们迁徙的最原始“密码”。
壮族人和布衣族语言可以互通,他们彼此之间互相认可是同一族源,为何客家人和畲族人语言和习俗相同,却一直否认,甚至排比自己是畲族人,强调自己是最纯正汉族人?[得瑟]
福建很多都是河南固始移民过来的,不单单是客家
厅下就之厅堂
生拉硬套,越套越不像,缺什么吹什么[鼓掌][鼓掌]客家人是中原贵族纯种汉人[鼓掌][鼓掌]恭喜恭喜
根据我的观察,不少客家人长相有畲族人的特点,即鼻梁很塌,我怀疑是畲族汉化而来。基因检测也能证实这一点,👉因为客家人的地贫基因携带率跟畲族人很接近,却远远高于中原人的比率。
历史上三大人口南迁,衣冠南渡就是说的这个。
[点赞][点赞][点赞]
哪里来?家里没族谱?
鼻梁高正,而且脚小指指甲是两伴的,这是汉人吗?[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