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3》:这么群魔乱舞?

十七说综艺 2025-02-19 08:20:10
《演员请就位3》:这么群魔乱舞?

隔壁的综艺节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杨子在离婚综艺里表现得像个小丑,转眼又在竞演综艺中演西门庆,真是让人无语。这样的表演让人觉得他根本不在乎演技,只是在追求热度。观众们看得心里也很不舒服,难道这就是现在综艺的现状吗?

争议似乎成了综艺节目吸引观众的法宝,隔壁的麦琳通过争议把离婚综艺变成了人性实验室,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动辄就进行道德审判。夫妻俩深夜的床戏和窝心话,反而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这样的节目让人觉得,难道真的是为了制造话题而不顾内容吗?花少的上一季是可爱的旅行日常,下一季却屡屡有嘉宾被审判上热搜,观众们心里也在想,何必呢?真正的快乐才是王道。

《一路繁花》拿着奶奶团的故事,却依旧搞扯头花的争议模式。吃不吃鱼、拿不拿行李,节目组设置的障碍让人觉得无聊,试图坐收“网友大骂嘉宾”的渔翁之利。观众们被骗多了,终于开始清醒,直指预制争议模式本身。这样的节目让人失望,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吸引观众吗?

在《演员请就位》第三季中,杨子和刘梓晨等演员的阵容似乎在告诉观众,他们根本不打算认真表演。章子怡依旧对表演充满执着,但节目质量却让人堪忧。一个节目的下限并不取决于长板,而是取决于短板。节目组的噱头大于内容,幺蛾子层出不穷,开播前宣传的姚笛在播出时却“失踪”,这样的安排让人觉得很无奈。

若说是因为出轨往事,另一位被张天爱锤的徐开骋却大摇大摆地出现在节目中,合同问题真假难辨。金巧巧迟到,惠英红严肃要求她道歉,方力申第二天才到,吴镇宇只是简单说了一句。无论哪种态度都没问题,但节目组偏偏将两部分都放出来,似乎生怕大家不为迟到吵架。这样的安排让人觉得节目组根本不在乎演员的真实表现,只是在制造话题。

节目一开始就整了出整容拷问,某位制片人言之凿凿地说不愿意用整容脸,认为会影响观众的入戏观感。观众心里想,你是觉得大家都自动失忆了吗?一通流程假装真拷问,问谁整了,除了某网红,所有人岿然不动。制片人又假装点名某位,对方说没有,于是这个流程便不尴不尬地结束了,接着就进入冠名商的医美广告。

这样的流程隔靴搔痒,纯为话题而设置,但问又是白问。节目组主打一个“把观众当瞎子”的策略,掩耳盗铃的“我蹭一下敏感话题,但就只是蹭一下”,难道“尊重观众”是个罪名吗?惠英红在这一part中认真又温厚,讲述自己脸上缝过许多针的经历,因拍打戏受伤而做过缝针。她的受伤和观众们讨厌的整容脸,当然不是一回事。

第一期的模式不再是以往的组队小剧场,而是变成了“群魔乱舞”。民国、清宫、宋代、校园、警匪,各自占据一角,整体混搭或不搭,组成一出大群戏。这样的形式虽然新颖,但也考验演员的临场反应能力。第一集中有几位演员的表演确实亮眼,节目组的主打卖点似乎是“臭名式”传播,认真诚恳的表演反而让人觉得像走错片场。

比如某个角落里安安静静坐在画架前的姑娘,她的表演不需要多少花哨的形容词,安静、朴素、真诚。宋伊人在节目中演卖身葬父母,她的道具上“卖”错写成了“买”,章子怡指出这一点时我都笑场了,她看了看板“我不认字”,愣是又把我哭回了她的情绪中。她的回答完全不是选手解释道具,而是角色回应悲苦,入戏、有感染力。

锤娜丽莎的表现也高于预期,虽然确实是因为预期比较低。她上节目开口就有梗,表演时也自带一点家常气。章子怡和吴镇宇在她那溜达半天,去而复返丢纸条,一再给新情境新刺激,想激发出她不同的情绪状态。吴镇宇小声惋惜“哎呀如果怎么样一点,那个可怜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虽然她的表演并不成功,但那一段是好看的,章子怡和吴镇宇真想教会她演戏,随便切出一点都好看。

教与学需要彼此合拍,分对象、分情境、分态度。锤娜丽莎在后采中说“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但我现在还做不到”,她看起来是想好好演,而杨子甚至连“我想提升表演水平”的鬼话都不骗了。这个节目似乎在初始阶段就跑上了一条“我要凭争议博热度”的捷径,明明阵容中有黄金又诚恳的部分,但很多地方又埋着“但凡你真正看我一眼,你都活该”的劝退雷点。

卜冠今在节目中表现也很奇怪,她在《二十不惑》中表现都很棒,但在节目里上线就因“情商低”而被骂。别人寒暄夸她好看,她备采时却说“不熟的人说这话很奇怪”。这一段社交中她明显是人属性爆发,在人群中很不自在,面对夸奖礼貌又尴尬微笑致谢。备采前后如何长篇引导,如何在众多话语中就单单剪出这么一句冒犯回应,我们都不知道,但“引导争议话题”的气味过于浓烈。

综艺节目中的审判糟糕表演一直是各路竞演综艺的传统,欧阳娜娜在章子怡面前演《我的父亲母亲》,一句“蚂蚁竞走十年啦”,数年后成了表情包。黄圣依的“海娃”代表作,摇摇晃晃跳探戈,至今也是表演史上的荒诞一笔。情绪不动只有手硬抖的夜华,名场面数不胜数。这种“审丑”“审怪”,源头上是对“苦面瘫久矣”的无形暗合,但一路发展下来越来越面目全非。

流量中心制、面瘫Idol满天飞,竞演综艺剥开鲜亮流量的皮,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短暂虚假的“清流”。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观众对“表演大于流量”的本质需求。那个时期出圈的糟糕表演,或许也基于某种“说真话的报复式狂欢”。在各家粉丝疯狂夸奖、绞杀客观批评的语境中,章子怡评价表演,四舍五入形同客观“公开判刑”。

但这种正确似乎又只是昙花一现的假象,或者说时断时续被种种“疯狂博热度”的争议所干扰、摇摆不定。隔壁另外两档节目,郭敬明和于正,在编剧们联名发出关于抄袭者的公开信之前,某种程度上也在做节目和做话题之间选择“争议之路”作妖。这样的前尘往事回忆录,某种意义上也是“审丑”不断碰撞,是“话题压过表演”,是“争议大于内容”的变形之路。

综艺节目应当是好的土壤,而不该是“挑事情的浊气”盖过嘉宾的职业技能。章子怡的初心依旧,节目组表面上尊重她,但这种尊重是一种利益本位的虚假障眼法。真正的核心落点不是“好好表演、好好入戏”,而是各路牛鬼蛇神漫天飞,是“要出话题出争议”。观众并不是一定要看表演,只要内容好看,本身性质是什么不必框死,但不论是什么,都不是“回锅肉式争议”,不是“油腻利益企图压过内容”。整个节目都像是为那几句广告口播而做,观众们期待的是真正的表演,而不是一场场的噱头秀。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