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的是饭局,悟的是格局

墨澜清风文化说 2024-10-10 00:59:53

中国人的饭局,是饭,更是局。

菜在席上,一荤一素皆是文章;人在局中,一言一行自有考量。

一场饭局,可大可小,小能熟络人情世故,大能改变历史走向。

中国古代最传奇的4场饭局,足以左右王朝之兴衰、功业之成败。

吃的是饭局,悟的是格局,方能识局、控局。

01 第一场:鸿门宴

人物:

刘邦、项羽、张良、范增、项伯、樊哙、项庄、曹无伤等人

饭局:

公元前208年,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次年,刘邦先攻入咸阳,引得实力强横的项羽极为不满。

于是,项羽率领40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在鸿门设宴,欲问罪刘邦。

刘邦自知不敌,选择退出咸阳,封存府库,驻军灞上,将关中拱手相让。

赴宴时,他只带了百余亲信,可谓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命悬一线。

饭局上,项庄步步紧逼,刘邦毕恭毕敬,再三表示秋毫无犯,唯项羽马首是瞻。

姿态之卑微,言辞之诚恳,使得项羽怒火平息、疑虑消散。

宴席中,刘邦假借如厕死里逃生,又让张良奉上玉璧,以示臣服。

项羽彻底放下戒心,封其为汉王,而刘邦得以休养生息,最终赢得楚汉之争。

格局:

苏轼在《晁错论》中写: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不过是莽夫庸人,成不了大事。

包羞忍辱是男儿,忍别人所不能忍,方能成别人所不能成。

隐忍不是认输、认怂,而是目光长远、心性坚韧。

唯有能屈能伸,方能保存实力、韬光养晦,进而抓住机遇、青云直上。

02 第二场:青梅宴

人物:

曹操、刘备

饭局:

公元198年,刘备败于吕布之手,继而投靠曹操。

曹操见刘备虽然落魄,却被拜为皇叔,忌惮他“三兴炎汉”。

于是便在府中设宴,邀刘备青梅煮酒。

表面是论天下时势英雄,实则是试探刘备虚实。刘备知其深意,故意藏拙。

酒过三巡,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有你我二人,袁绍等人,皆不足挂齿。”

刘备听闻此言,吓得丢掉了筷子,恰巧天空一声惊雷,他借机说:

“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这话有理,一个响雷,竟使我大惊失色。”

见此情景,曹操不再怀疑,将刘备视作草包,这就给了刘备领兵出逃的机会。

格局:

《运命论》有言:“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锋芒毕露,才华尽显,只会让自己变成众矢之的。

风光之下,满是暗流险滩,引人忌惮,也招来祸患。

藏拙示弱,才是最成熟的处世智慧。

看似泯然众人,实则为自己铺路,赢在下一步棋。

03 第三场:柏寝宴

人物: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甯戚

饭局: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君臣同心,励精图治。

国家日益昌盛,百姓安居乐业,难免就会得意忘形,纵情声色。

公元前667年,陈、郑两国臣服于齐,齐桓公大喜,在柏寝台宴请群臣。

席间,齐桓公问鲍叔牙:“你为什么不给我祝酒?”

只见鲍叔牙捧杯而起,质问道:

“主公难道忘了从前流亡莒国,整日担心受怕,如待宰之牛吗?

管仲你难道忘了逃难鲁国,被捆绑在地牢,遣送回齐国吗?

甯戚你难道忘了食不饱腹,衣不蔽身,不得不割草放牛吗?”

三句质问,使得齐桓公与两位大夫无地自容,当即撤去宴席,共商国事。

正是这晚,齐桓公与众人议定国策“尊王攘夷”,让齐国乘势而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格局:

《增广贤文》中讲:“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狂妄才是。

自满自大,会让人只看到成绩,想不到危机,从而画地为牢,停滞不前。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才是行稳致远之道。

懂得未雨绸缪,不断强大自身,方能远灾离祸,定于无常,立于不败。

04 第四场:绝缨宴

人物:

楚庄王、许姬、麦姬、群臣

饭局:

公元前600年,楚庄王顺利平叛,大宴群臣。

他让自己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麦姬,为武将们敬酒。

席间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美人美酒摇动人心,直到黄昏仍未尽兴。

楚庄王命人点烛夜宴,谁知一阵风吹过,蜡烛全部熄灭。

这时,有位官员趁机冒犯许姬,许姬拼命挣脱,扯掉了那人帽上的缨带。

许姬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请他点亮蜡烛查看帽缨,找出冒犯之人加以惩戒。

但楚庄王不仅没有下令点燃蜡烛,还宽容地说:

“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请诸位都取下帽缨,继续宴饮。”

三年后,楚晋交战,战将唐狡奋勇杀敌,救楚庄王于险境。

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唐狡坚辞不受,他坦言自己就是当年宴席上的无礼之人,此举是为了报不追究之恩。

格局:

古语有云:“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有犯错的时候。

相比责备与追究,宽厚与大度更能收拢人心。

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给人台阶下,自己才不会陷入绝境,人生路才能越走越宽。

1 阅读:17

墨澜清风文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