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木耳晾晒应急方案,烘干机参数设置,7天应急,梅雨季加工抢救案例
在咱农村这地界,种地的辛苦那真是只有种地的人自己知道。就说这木耳吧,本来是咱农民朋友指望着能多赚点外快的宝贝,可一旦碰上这连绵的阴雨天,那可真是愁坏了人。想象一下,在南方那潮湿多雨的平原地区,大片大片的木耳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耷拉着,本该在阳光下舒展的样子全没了。
就像我邻村的老李,他种木耳有好些年头了。每年看着那些木耳长得饱满又鲜嫩,心里就美滋滋的。可这一遇上那阴雨连绵的天气,就像掉进了无底洞。他跟我说:“那木耳啊,就像霜打的茄子,眼瞅着就不新鲜咯,要是在平常这可都是能卖大价钱的东西。”这木耳啊,它是真菌的一种,生长在朽木上,喜阴凉湿润,所以特别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在正常天气下,它的生长得很有规律,几个月就能收获一茬儿。但这阴雨天,它的含水量蹭蹭往上涨,一不注意就容易发霉腐烂。
这时候啊,就得想办法把晒不成的木耳保存下来,不然一年的辛苦都白搭了。这时候烘干机就成了咱们的救星。不过啊,用烘干机可不像晒木耳那么简单,这里头有不少门道。
首先咱得说说烘干机的参数设置。这可跟不同品种的木耳还有些关系呢。像那种黑木耳,它的朵比较大,而且质地比较厚实,在烘干的时候温度要稍微高一点,大概在40 - 50摄氏度之间,同时呢,通风量得适中,太大会把木耳吹散,太小了又会让湿度降不下来。还有银耳,它的水分含量比黑木耳高,烘干温度就得低一点,像35摄氏度左右就差不多了,不然很容易烤糊。金耳也不少见,它的形状比较特殊,烘干的时候温度和湿度都得控制得精准些,大概也是35 - 40摄氏度,这样烤出来的金耳颜色才会好看,品质也好。
我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分享自己在华北平原种木耳的经历。他说自己种了冷木耳,这是比较冷门的品种。冷木耳在阴雨天气下也很容易受灾,他说自己后来总结出一套7天的应急烘干方法。在这7天里,他就根据每天的天气预报来调整烘干机的工作时间。要是当天雨下得小一些,他就少开一会儿烘干机,多让它透透气;要是雨下得大,那就得全天开着,时刻盯着湿度。
还有东北的朋友跟我说,东北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气候比较寒冷干燥,但是一旦到了梅雨季或者是连续阴天的时候也会很遭罪。在东北林区有个种黑木耳的小村子,以往都是靠天吃饭。前几年梅雨季的时候,村里人的木耳损失惨重。后来有个人出去学习了很多关于木耳在不同环境下处理保存的知识回来教大家。他说在这种潮湿的环境下,除了用烘干机,还得注意木耳的摆放。不能一堆一堆地堆在一起,要尽量平铺开,这样可以通风散热,让水分更快地蒸发出去。
再看我自家乡下,是典型的丘陵地貌,种的老是那种褐色的木耳。在梅雨季的时候,我就看到村里的一些农场主们忙前忙后的。有一个农场,那面积不小,种的木耳也不少。农场主发现,烘干机的风速也很关键。如果风速太快,木耳会变得很薄,口感和品质都会下降;风速太慢,干燥效果不好。他说他把风速调整到合适之后,用了大概7天的时间,就把原本可能就要烂掉的木耳挽救了一些,虽然没全部赶上好天气晒出来的品质那么好,但也算是减少了损失。
在南方的一些乡村田园里,像福建那片,种的是灰色的木耳。当地有个种植户大哥,他发现不同的木耳品种烘干需要的湿度也不一样。灰色木耳在烘干过程中,最开始湿度不能降得太快,不然木耳会收缩得很厉害,影响外观。他开始用烘干机的时候,因为没经验,一开始就大力抽湿,结果木耳被烘得皱巴巴的,后来他调整了策略,在前3天让湿度缓慢下降,等木耳初步干燥后再加快抽湿速度。
我知道还有那种绿木耳,它比较少见,生长在一些山区的杂木上。种这绿木耳的老乡说,在阴雨天气影响下,用烘干机保存时,要注意给木耳保湿,不能让它完全干涸。和黑木耳、银耳这些大众品种相比,绿木耳对湿度和温度的要求更严格,在烘干到一半左右的时候,还得时不时给它喷雾加湿,让它能自然舒展。
还有长在石缝里的小耳菌,也是很冷门的品种。这小耳菌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有个在云南山区种这种木耳的老板说,小耳菌一旦受潮了,基本上就废了。所以在烘干机上他花费的精力最多。把温度控制在42度左右,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检查一次木耳的干燥情况,稍微有点不对就得赶紧调整,这也得持续7天左右才能基本确保丰收。
像这种阴雨天或者梅雨季的突发状况,咱农民朋友肯定都希望能有办法来挽救自己的劳动成果。烘干机虽然是个好帮手,但参数设置是一门学问。3天可能只是一个小过渡,7天的应急处理能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要是一个月都这么阴雨绵绵的,又该怎么办呢?这可就很考验咱们的智慧了。
朋友们,如果你们遇到这种长期的恶劣天气影响农作物收成的情况,除了这些处理办法,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别的主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