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入占比超60%海菲曼如何应对关税壁垒

南都N视频 2025-04-18 07:11:33

海菲曼的产品。

近日,昆山海菲曼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海菲曼”)披露2024年财报数据,公司全年营收2.26亿元,同比增长11.18%;净利润6897.12万元,同比增长24.27%,此外,基本每股收益为1.79元,毛利率为70.10%。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菲曼海外业务占比超60%,面对近期国际贸易关税政策调整,其海外业务是否会受到影响?

对此,海菲曼相关负责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公司海外市场除了美国,还有西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司已通过多元化市场策略、“直销+经销”模式覆盖了全球100多家经销商,并拓展了东南亚B2B市场,降低可能面临的关税风险。

此外,海菲曼也凭借品牌壁垒、技术溢价,提高了产品毛利率,可部分抵消关税成本压力。与此同时,通过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地设立子公司,进行供应链本地化,也有助于规避部分关税壁垒。

头戴式耳机的毛利率达76.69%

公开资料显示,创立于2005年的海菲曼,创始人为边仿博士,是国内少数拥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电声品牌商,主要从事自主品牌“HIFIMAN”终端电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头戴式耳机、真无线耳机、有线入耳式耳机、播放设备等。

2023年,海菲曼正式启动上市计划。同年12月10日,公司与申港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于次日向江苏证监局提交辅导备案申请。在辅导过程中,海菲曼决定变更上市地点至北京证券交易所。2024年5月20日,海菲曼向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提交申请并获得受理。最终,海菲曼成功挂牌新三板创新层,证券代码874481。

从产品的进化史看,该企业基因里刻着比较鲜明的“工程师思维”:从2009年全球首款发烧级便携播放器HM-801,到定价30万元的SHANGRI-LA香格里拉静电耳机系统,海菲曼始终瞄准“技术无人区”。

在制造业动辄陷入价格战的今天,这种策略显然是奏效的。在海菲曼的这份财报中,头戴式耳机的毛利率高达76.69%,对比消费电子行业平均20%的毛利,这个数字显然相当扎眼。

从年报披露的信息看,海菲曼核心团队在电声材料、声学结构等领域持续突破,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专利“护城河”。例如,企业目前掌握电声核心技术并自研R-2R架构DAC和纳米振膜扬声器两大关键电声元器件,截至2024年末拥有发明专利64项。

海外收入占比超60%

根据该企业的财务数据,还有一条信息值得关注: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六个月,海菲曼海外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2.85%、67.94%、66.26%和61.23%,主要行销美国、西欧、日韩等经济发达、消费市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

不同于许多企业“农村包围城市”的出海路径,海菲曼选择了一条更凶险但回报更高的道路——直击欧美日高端市场腹地。其“技术+文化+运营”的三位一体战略,不失为中国品牌出海的一种新范式。

比如,它在线上通过亚马逊、eBay覆盖全球长尾用户,线下以“私享会”渗透HiFi发烧圈层。在纽约Audio46、东京e-earphone等顶级音响店铺,海菲曼产品与森海塞尔、铁三角等同台竞技,客单价超2,000美元的高端机型占比达35%。

根据2024年美国亚马逊专业耳机市占率统计,在售价为250-500美元的级别,海菲曼占比16.26%;在售价500-1000美元级别,海菲曼占比36.59%,在1000-2000美元级别,海菲曼占比23.44%。

在文化捆绑上,它通过联手格莱美获奖音乐人打造联名款、与中国国家大剧院打造合作款AUDIVINA耳机等,又依靠圈层营销,在东京搞“私享会”,请资深烧友盲听对比。这些组合拳下来,不仅获得了消费文化上的认同,也斩获了包括日本VGP金赏、美国CES创新奖在内多个奖项。

但是,最重要的还有供应链上的话语权。海菲曼通过昆山自有生产基地+东南亚B2B渠道,将物流成本下压,又采取“直销+经销”组合拳,在美日韩等成熟市场设立子公司,如今在东南亚B2B市场增速超50%。

这些策略也在数据上获得了印证:2021-2024年,海菲曼海外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60%以上,北美市场贡献45%营收,其亚马逊中高端耳机份额达36.59%,超越索尼、BOSE等传统巨头。

技术扩张,资本游戏能否持续?

当多数企业还在成本红海里内卷时,海菲曼的突围印证了一个道理:高端制造业的胜负手从来不是成本,而是技术定义权。这种“以毫米级创新撬动千倍溢价”的模式,与华为麒麟芯片、大疆飞控系统的突围路径异曲同工。

然而,中国企业家也有个通病:技术牛了就飘,飘了就想玩资本游戏。如今站在北交所上市关口,海菲曼的野心已经不止于卖耳机。比如,该企业投资了数亿元打造“漂浮音乐厅”数字音频产业园,试图整合交响乐录制、AI音频处理、沉浸式演出功能,重构“技术-内容-体验”产业链。

此外,海菲曼也正往脑机接口跨界,宣布2025年推出支持神经反馈调节的智能耳机,将声学技术与生物传感融合,这或将成为继AIoT之后的下一个万亿级赛道。

这些动作,凸显了头部企业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卡位的趋势。然而,财报显示数字音频产业园项目自启动以来,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处于净流出状态,如今相关投资已达1521.74万元,仍未有产出,这让人不禁想起乐视当年“生态化反”的资本冒险。

持续的技术创新,需要资本输血,这或许也是企业寻求北交所上市的部分原因。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营销费用,又让一些业内人士对海菲曼的定位和市场行为产生质疑。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企业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42%、5.66%、5.20%和6.36%,对比同行并不算高,但与之对应的是,同期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7.16%、19.75%、18.82%和21.86%,显著高于同行。

不论如何,在全球消费电子陷入“创新焦虑”时,这家来自昆山的企业正用声学技术改写着行业游戏规则,也证实了中国制造出海进入“质价比”升维战的可能性。对于其后续的发展,南都·湾财社记者将保持关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蕾娜 胡雯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