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呢?怎么不见他上综艺了?"这句话,在各大社交平台频频出现。
《狂飙》爆火后,张译选择了消失。同剧的张颂文马不停蹄地上综艺、接代言,张译却一声不响地躲了起来。
"我自己不够厚,经不起太久的消费。"这是张译的原话。多少明星挤破头想上综艺,他偏偏反其道而行。
你说他傻?他精着呢。
娱乐圈里,张译就像个另类。别人忙着经营人设,他专注演戏;别人追求曝光率,他躲进剧组;别人四处营销,他连微博都很少发。
"驴脸",这是他在部队文工团时的外号。长相不出众的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演技上
27岁那年,一位导演说:"28岁不红,这辈子都难了。"张译听完,写了封《我的请战书》,硬是闯进了《士兵突击》剧组。
从此,史班长红了,张译红了。
《鸡毛飞上天》里,他演陈江河。记得那场火车戏吗?他见到阔别多年的妻子,激动得说不出话,只能手舞足蹈。这场戏,多少观众看哭了。
张译有个绝活叫"加戏"。《追凶者也》里,他演个吃米线的戏码,被烫到的那一下表情,成了教科书级的表演
《八佰》导演管虎听说他爱加戏,干脆不给他详细剧本。结果张译一场即兴发挥,把对手演员都感动哭了。
"我不演戏的时候就消失了?那很正常啊。"张译说,"演员不上综艺,不代表没工作。"
在剧组,张译是出了名的"衰神"。朋友们都说:别让他碰车,碰了准出事。这运气也真是绝了,偏偏在演技上开了挂。
《狂飙》里的安欣,本该是个高高在上的完人。张译把他演活了,演得有血有肉,让观众信服:原来好人真的存在。
"我不想被定义,我只想演戏。"这话说得真实。在这个靠流量说话的年代,张译选择用实力立足。
他不缺戏约,不缺热度,更不缺钱。他缺的是沉淀的时间,是琢磨角色的空间。
有人说:"现在的明星都太浮躁了。"张译用行动证明:演员,归根结底还是得靠作品说话。
"我演戏不是为了红,是为了对得起这个职业。"这话听着扎心,道出了演员的本分。
陈道明说得对,真正的演员就该这样:不靠流量博眼球,不靠综艺刷存在,专心演戏,用作品说话。
张译,用他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演员"。在这个浮躁的娱乐圈,他就像一块磐石,稳稳地扎根在表演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