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是一位住在青岛市黄岛区的普通社区团购员。3月10日一早,她打电话给《半岛都市报》编辑部。一篇刊登于当日的题为《不“鸡娃”的妈妈》的文章令她感触颇深。
不强行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将学习成绩与排名作为教育的唯一衡量标尺,投射在孩子身上的只有爱而非过高的期待。一一对照,她发现自己找到了同类。“我就是这样的妈妈。”这个不期而遇的身份确认时刻令她激动不已。在前一夜,她通过“半岛新闻”APP将这篇六千余字的文章反复阅读。
促使她按下手机拨号键的直接动因,是记者手记中的一句话:“如果有机会,我想追踪这些孩子的成长。如果有可能,10年后我想再和这些孩子们聊聊天,看看他们长成了怎样的大人。”
“我也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教育方法到底对不对,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影响,10年后他会成什么样。”她对记者说,“如果你要追踪他们,可不可以也追踪下我的孩子?”
正着讲述那个周末,王莹带着12岁的儿子辰辰,早晨8点从黄岛家中出发,他们先乘坐4路公交车到王家港下车,换乘地铁1号线,在台东站再换乘2号线,从浮山所站C口走出,在那个阴冷有风的清晨一路向北步行数百米,最后于9点30分如约抵达报社。

爱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辰辰(受访者供图)
等待他们的是一双倾听的耳朵和记录的纸笔。将一个普通小孩的成长故事讲述出来,就是此行的目的。
“我们就是普通家庭,普通孩子。”这个前提,王莹在电话里、见面时、讲述中、告别后,一再强调。
成功的故事总是倒叙的。从峰顶俯瞰,在高光处回溯。面对一个强调“普通”的讲述者,一个成长中的故事主角,记者能做的只有忠实记录。“正着开始,从种子开始关注他们成长,是不是也有意义?”王莹问。
那这一次,我们就正着讲述。
这是一趟颇费周折的旅程。出现在电梯口的这对母子,身上带着风的寒气,被岛城早春的风吹红的脸上,还带着生机勃勃的笑。提起路途遥远,王莹马上说:“还行,不远。”这不只是客套话。
担心儿子遗传了丈夫过于内向的性格,王莹在辰辰“能抱出门”的时候就开始带着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无论是经由地上还是地下——跨越一片海,到青岛市区四处转转。辰辰记忆中,中山公园、栈桥是他们最常去的目的地。一个半小时,甚至更久的路程都不算长。12年来,他们习惯了在路上。
长大后的辰辰一如妈妈所期待的那样,开朗,外向,又快乐。见到陌生人也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很难说清楚自幼习以为常的出行究竟为一个孩子的性格、个性塑造发挥了多大程度的作用,但来自家庭的爱的滋养起到的作用一定占比重大且不容置疑。
王莹和丈夫从不苛责、训斥孩子。在辰辰记忆中,来自妈妈的难听的话,和妈妈之间的激烈的冲突,不是“几乎没有”,而是“完全没有”。他们关注孩子的情绪胜过学习成绩。“只要他高兴”,就出去玩;他习惯早晨四五点起床写作业而非晚上放学后,那就随他;他成绩中等,但抗拒任何课外补习班,那就不报。
王莹觉得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辰辰缠着她聊天。“咱聊会儿天呗。”“行。”放学回来的辰辰搬来板凳就在厨房坐下。她手上忙着做家务,听辰辰开始讲学校里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听到犯困,也不忍打断。“有些事插不上嘴,也听不明白,管它呢。”她想。
她是普通的母亲,生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家庭变故,书读到高中就出来工作,至今他们一家仍住在镇子上。她自己也是爱里长大的孩子。直到38岁,住在村里的母亲仍会在她生日那天,独自乘坐公交车去给她送去几百元钱作为礼物——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转账。平凡人家的爱质朴又简单。母亲希望她健康快乐就好,她对自己儿子的期待,也只是“不追求什么,开心就好”。
这不是一个缺失后补偿的故事。在平凡家庭的逻辑里,爱是本能。
我正常吗爱的容器里盛着坚定的支持,也盛着摇摆的困惑。这些当然是不矛盾的。但王莹不知道自己“太顺着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表达爱的方式,还是出于认知局限的偏差。她的讲述里充满了自相矛盾。
“我不焦虑。我觉得孩子开心快乐就是第一位的。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哪怕很平凡,送外卖,我觉得他高兴就很好。”随后她又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是对还是错,我想问问,到底顺着孩子心意的边界在哪里?是不是因为我没有到那个层次,所以卷不动?”
对于一个爱孩子的妈妈而言,矛盾就是日常。
孩子写了视角特殊、言辞略显偏激的作文,她一方面想支持孩子的这种思维上的“独特性”,另一方面担心,“这种作文在考试中可能会吃亏”,老师说得也有道理,那要不要引导?如果引导不当,会不会也是对孩子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打击?
孩子习惯晚上玩,早晨四五点起床写作业,尽管老师从未因为作业问题找过家长,但这种学习习惯要不要纠正?究竟有没有什么危害?可是孩子晚上写作业确实觉得困又该怎么办呢?
孩子发自内心认为,职业不分贵贱,上好大学、找光鲜体面的工作不是唯一出路。他甚至承诺即便未来当一个清洁工,收入不高,也不会“啃老”,且内心依然会为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平凡的伟大”听起来是正确的价值观,但另一方面,这种个人志向上的“平凡”,是不是家庭教育局限性的产物?
9月份,辰辰就要升初中了。关系密切的邻居提醒她,该为孩子挑选一所好一点的初中了,“你这样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她起初不以为意。但最近一次开家长会时,王莹发现很多同学的家长都为孩子升学做了准备。他们普遍不满足于居所附近的初中,纷纷购置了学区房,或者去一所被认为教学条件更好的新建学校报名。
经济压力是顾虑之一,但环境的压力也让她再也无法忽视那个潜在的焦虑。
“身边所有的家长都在卷,一见面就感到冲击,我都觉得我有点另类。”她一方面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另一方面也想,“是不是也应该去卷一卷?对学习完全不焦虑是不是也不对?”
在教育这个复杂命题面前,爱似乎还需要学习。
你是怎样的小孩王莹提了很多问题,但疑惑、不确定、犹豫……这些统统不是她想要留在纸上的主题。她真正想讲的是另一个故事,是开门见山、反复提及的那个重要信息:“孩子有个爱好,爱拍公交车。”

辰辰拍摄的公交pov视频截图(受访者供图)
倒叙的故事要以结果为参照筛选细节,但如果要正着记录,王莹本能地相信这是个不可以被过滤掉的重要细节,它解释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回忆起来,这对母子都相信,是他们多年来坚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出的习惯孵化了这个意料之外的爱好。
这些年来,为了让孩子开心,每逢周末,王莹坚持带着辰辰出门坐公交车,风雨无阻。“你说别人出门都有个目的地,我们好像也没个目的,就是坐公交车。”王莹不理解,但全力支持。

辰辰拍摄的公交车(受访者供图)
没有固定目的地,公交车就是目的地。他们常常随机选择一辆车,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最远的路程,是乘坐公交车去日照。有一年五一,妈妈带辰辰到日照五莲旅游,辰辰出了小事故,受伤住院,为了哄孩子开心,王莹去超市买小鸡,好心的老板听说缘由后没有收钱。从此日照成为辰辰的“精神第二故乡”,是他主要的公交旅行目的地之一。
车辆奔驰在怎样的景色里也没那么重要,辰辰在意的是车型,线路,以及全新的探索。“路线不能重复。”这是重要原则。这些年来,他们几乎坐遍了黄岛区内及周边的所有公交线路,青岛市区内、日照的公交路线辰辰也如数家珍。
2024年8月15日那天,妈妈让辰辰去买肉夹馍,他乘车时等到一辆W2路公交车。一时兴起,他坐在车辆最前排,打开手机摄像头开始透过车窗拍摄车辆疾驰而过时掠过的风景。这是他拍摄的第一支公交POV(即“视点镜头”,社交网络中的流行表达,指的是主角以摄像机镜头为眼睛,邀请观众进入主角视角,观看、行走和感受的一种拍摄方法)。
他将11分钟的原视频倍速剪辑后发布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巧合的是,没过多久,官方宣布这趟线路停运。他为此感到幸运。从此以后,坐公交、拍公交、剪视频,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事项。
手机是妈妈淘汰的旧手机,专用视频拍摄和剪辑,他利用晚上放学后、睡觉前的时间抓紧剪,一支8分钟左右的视频,至少要耗费40分钟。视频剪辑的方法是通过模仿网络视频博主摸索自学的,圈子里的那些“大佬”剪的视频更精致完美。为了支持他拍视频,爸爸去年给他买了手机支架,早期没有支架时拍摄的视频他羞于展示。他通过在社交平台发视频交到了志同道合的“车迷”朋友,他们建了社群,讨论着车型、车次、线路、车辆报废、更新情况,以及那些让人兴奋的“行业内部消息”。有一次,辰辰去城阳拍地铁六号线,在地铁里遇见了一个同样喜欢拍公共交通工具的初中生,两人成为朋友,这是奇妙的际遇。
辰辰兴奋地讲着这些事情,这是他的世界。王莹扭头看着,她听不懂,但她知道,这些事情让孩子感到快乐。
她回过头来发现记者在记录,开口问:“你说这个爱好有什么用?好像也不能成为一个专业吧?”
十年之约他们十分具体地想过十年后的事情。但不约而同地,他们将可能性聚焦在底线上。有时候,底线和目标是重合的。
如果将来学习很好,考进了名校,未来可以做什么呢?辰辰想象不到。
他们去跟拍了曾被媒体报道过的西海岸“一人一车一线路”的818路公交车,有意无意地,司机姜瑞垒的形象成为辰辰描绘未来的模型。“他的工作虽然很平凡,但这么多年一直坚持默默地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这是生活中可见的英雄,也是似乎可以踮踮脚够到的目标。
“我不知道是自己太偏执还是认知有限,我不明白为什么把考名牌大学、考公当作成功。我觉得孩子有自己真正的热爱,平凡快乐地过他想过的一生就是完美。”王莹说。
可是那个“完美的”未来图景依然是不确定的。“现在喜欢的,10年后是不是还喜欢?也可能他最后从事的工作和公交车无关。所以现在记录一下,十年后再看看。”一个十年之约就这样定了下来。
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验证的问题。而时间,是坐标,是武器,也是魔法。
相比地铁,辰辰更喜欢公交车的原因之一,是可以看见沿途的风景。之二,是公交车更灵活机动,行程充满了不确定。
辰辰最喜欢的一条线路,是日照的C301路车,从日照西站开往五莲汽车站。这是一班招手即停的车次。在一次返程中,他们坐在车上,沿途十多站都无人招手,20多分钟的路程,公交车始终行驶在快车道,一站未停。这次经历令辰辰兴奋不已,他喜欢这种超越时间一路畅行的感觉,“别提有多爽了”。
“你想,比如软件显示10分钟才能到,实际5分钟就到了,提前到达,有种快感。”他说。
可是提前到达总是罕见。人生之路有堵车,有落后,有半路抛锚,怎么办呢?
“那就后面再超过去。”他说。
故事未完待续。
(半岛全媒体记者 牛晓芳 应受访者要求 王莹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