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在苏联的生活并不好,她在精神病院长达6年之久,当她离开疯人院的时候,已经是在异国他乡的第十个年头。人生有几个十年呢?在这十年里,中国抗日战争早已经结束,毛主席已经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半中国,在这里三千六百个日日夜夜,贺子珍度日如年。
1959年,贺子珍(中)和护士卢泮云(右)在南昌
1.回国
贺子珍回国的愿望,要感谢王稼祥。王稼祥1947年去苏联治病,意外得知贺子珍的遭遇,随后便给毛泽东发电报,问是不是让贺子珍回国?毛主席回复四个字,完全同意。
整理了一身的疲惫,贺子珍从莫斯科出发,经过漫长的路途,终于走进国门,从东北回到祖国怀抱。
亲妹妹贺怡得知后,专门从南方北上,见到贺子珍后抱头痛哭,贺怡告诉她,这些年来,毛主席对我们贺家帮助极大,除了照顾我们的父母,在父母去世后,还亲自为他们送终。
感慨之余,贺子珍当即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就是,谢谢你这些年对我妹妹和母亲的照顾,这份恩情,我永记在心。本来是十年的夫妻,这封信却显得这样生疏。
同样是1947年,有一次李银桥拿着毛主席的一条薄如蝉翼的灰色旧军装,打算扔掉:“主席,这衣服已经旧得不能再旧了,再穿就该出洋相了。”毛主席接过衣服,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轻轻地抚摸着,然后望着窗外感叹着:“银桥啊,它跟着我参加过洛川会议呢!”
李银桥刚到毛泽东身边担任警卫,对一些往事自然不清楚,也是多年后她才明白,贺子珍就是洛川会议前后离开的延安,或许这件衣服贺子珍还为他补过呢。
一直到毛主席逝世后,李敏的女儿孔东梅在整理资料时,意外发现李银桥的回忆,她感慨地说:“外公眼前的,或许不是一件旧衣,而是一个曾经患难的老战友。他睹物思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很显然,即使这件衣服不知道破成什么样了,不知道补过多少次了,但毛主席仍然舍不得扔,因为他确确实实还在思念着远走的故人。
贺子珍给毛主席发电后,很快就得到回电,还是罗荣桓让秘书念给贺子珍听的。毛主席说:“华北战局紧张,急需贺敏学在职就位……”虽然毛主席只是表达了工作繁忙的意思,但贺子珍却安心多了。
她对自己的嫂子李立英说,现在的愿望就是想见见毛主席,想知道他是胖了还是瘦了?和十年前有没有变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岁月的辛酸和无奈。
两年后,贺怡告诉贺子珍,毛主席要把娇娇接到北平生活,至于让不让贺子珍也去,并没有明说。贺怡为姐姐打抱不平,打算带着贺子珍直接从石家庄进京,但意外遭到阻拦,无奈之下,贺子珍只能南下寻找哥哥贺敏学。
就这样,回国不久的贺子珍和女儿分开了,她再一次踏上长长的路途,坐上了去上海的绿皮火车。
她感慨岁月的流逝,上一次出远门是回国,再上一次是出国,如今却要从北到南,还是孤身一人。或许那一瞬间,贺子珍感受到了孤独,她开始想念自己的孩子们了,但遗憾的是,这些孩子有的遗失,有的夭折,都不在身边了。
2.往事
贺子珍和毛主席有6个孩子,自1928年结婚以来,贺子珍无时无刻不在当一个好母亲。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叫毛金花,1929年出生于福建,当时战事紧张,红军转移时把孩子暂时交给老乡抚养,但是等到贺子珍再去打听,已经得到孩子“不在人世”的消息。(建国后,贺子珍曾多方派人打听,最后找到一个叫杨月花的女人,贺敏学根据记忆,认为这就是毛金花,但是因为证据太少,这件事最后也没能确定,更何况,1984年贺子珍去世后,就更无法证明了。)
第二个叫毛岸红,当时贺子珍正在生病期间,为了孩子的健康,还给孩子找了个奶妈。他们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小毛毛”,这个孩子是红军时期,陪伴在父母身边时间最长的孩子,一直到1934年红军长征前,贺子珍含泪把孩子托付给留下来打游击的毛泽覃。据曾碧漪等人回忆,这个孩子当时已经会对队伍招手了,大概有3岁了。遗憾的是,毛泽覃后来壮烈牺牲,小毛毛从此下落不明。(在现在的影视剧,如《长征》中,小毛毛已经3岁多,可以说话了。建国后,贺子珍曾派人寻找,贺怡在寻找途中发生车祸遇难,最后找到一个叫朱道来的孩子,他的童年经历和小毛毛的经历很像,但是也因为证据缺少和技术不足,无法判定是不是毛主席的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朱道来十分优秀,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还被分配到国防科研单位,结果60年代末,他就在南京突然逝世,他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了。
疑似毛岸红的朱道来
此后,贺子珍在长征前后还生有两个孩子,一个夭折,还有一个就看了一眼就交给老乡,匆匆上路了,这就更没法寻找了。
娇娇(李敏)是贺子珍的第5个孩子,在陕西保安出生,只有这一个孩子一直陪在贺子珍身边。第六个孩子是贺子珍离开延安后,在苏联生下,但是因为莫斯科环境恶劣,加上孩子体弱多病,最后夭折。
贺子珍到上海后,多么希望可以有个孩子陪在身边,但李敏学业繁重,无法常来南方,贺子珍就这样孤身过了几十年。
毛主席自然明白这一点,只要李敏放假,毛主席就让李敏南下,带着各种水果特产等,当然还有信件,贺子珍身体不好,每每看到这些东西,就精神抖擞,身体好了一大半。
但是对于贺子珍来说,她心中的所想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也没有人理解贺子珍的心情和心境,再多的时间都融化不了她想见毛主席一面的愿望。
至于贺子珍当年为什么要离开延安,原因实在太多也太复杂了,有人说她和毛主席性格不合老吵架,也有人说她想去外面做手术看病,也有人说她觉得自己思想觉悟不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她对钱希均说过,出国两年就回来了,但世事无常。
3.礼物
李敏在北京逐渐长大,她在苏联上过小学,所以在北京没几年就升入了初中,她在毛主席的教导下,成绩优异,思想进步,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当然,随着思想的成长,她也慢慢懂得了爸爸和妈妈之间的故事,还有不可挽救的真相。所以每次去南方,李敏总是更爱妈妈,甚至有时候都不想回来。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李敏有了自己的男朋友,毛主席在北京做了主,也不忘记贺子珍,“我同意了还不行,你得问问你妈妈。”李敏还带着男朋友去看望了妈妈。
对于贺子珍来说,女儿要结婚了,自然是好事。可再回头看,自回国已经过去了12年了。她心中的愿望依然没有实现。
多年来,毛主席托李敏带给贺子珍的信件不少,但终究无法代替浓浓的思念。贺子珍身份特殊,每次生病住院,上海市委都会第一时间给毛主席致电,毛主席再安排李敏。他说:“你妈妈的病情我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直到1959年,贺子珍在庐山和毛主席重逢。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
“毛贺重逢”这件事在当时是严格保密的,知情人极少,除了在毛主席身边的卫士封耀松,就是去接贺子珍上山的水静同志,她是原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比贺子珍小,所以称贺子珍为:贺大姐。
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
据水静在她的回忆录中回忆,贺子珍因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显得精神恍惚,很多话还没有说出来就咽了回去,代替的只有不停落下的眼泪。
面对不停哭泣的贺子珍,毛主席把茶水端到她身边,安慰说,还是别哭了,我们见面了你一直哭,以后倘若见不到了,你又想说了。等到贺子珍情绪稳定下来后,终于把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毛主席问她,当初你为什么非要走呢,我多次劝你,你就是不回来。贺子珍说,都是我不好,是我太不懂事了。
这次谈话后,水静问过毛主席,感觉怎么样?毛主席的回答是,她脑子坏了,总是答非所问。这也难怪,贺子珍和毛主席相识时,才18岁,离开延安时也不到30,如今已经年过百半了。
毛家第三代女性,孔东梅
孔东梅说,这是外公毛泽东送给外婆贺子珍五十岁的生日礼物,这是最好的礼物。
此后,毛主席或是因为公务繁忙,或是因为其他原因,再也没有和贺子珍见过。或许只从别人口中听说过,也许是李敏,也许是别人。
1960年,毛主席去井冈山时,和江西永新的干部在一起吃饭,刘俊秀突然提起贺子珍,他说1959年春节,贺子珍就是在南昌过的,贺子珍是永新人,回来过永新多次,但是没有回黄竹玲。当时的永新县委书记梁建国就问他,是不是永新采茶剧被调到南昌为劳模慰问演出?刘俊秀说,就是,这场演出吸引了两个人,一个是贺子珍,她对家乡的家乡戏百看不厌啊。
“还有一个是谁?”有人问。刘俊秀回答说,还有个是王胡子,他是浏阳人,也是永新的半个老乡啊。大家这才知道,原来王震也喜欢看戏。刘俊秀说,王震在南昌呆了好几天,他们看了《红松林》《南瓜记》等,贺子珍还建议王震邀请采茶戏去新疆演出呢。
1970年,毛主席最后一次登上庐山,和这里的服务员聊天时又提起贺子珍,他说,贺子珍对我最好,长得也最漂亮,但她脑子不好了,谁都怀疑,就是不怀疑我。
4.晚年
贺子珍晚年,一直居住在上海湖南路262号一座幽静的花园里,孔东梅的童年大概就是在这里度过,这里种有很多梅花,贺子珍不准任何人摘,除了孔东梅。
正所谓,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举国同悲。贺子珍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她不吃饭,不喝水,自言自语:“他身体不是很好吗?怎么好好地就走了?”看得出来,贺子珍因为无法和毛主席长时间联系,感到后悔和无奈。
晚年的贺子珍,或许知道自己老了,提出想去北京看看,经过党中央批准,她成功去了北京。还去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算是最后的道别。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
贺子珍的女儿李敏,生有两个孩子,男孩叫孔继宁,女孩叫孔东梅,这两个名字都是毛主席给起的,他们十分喜欢。
孔东梅重回湖南路262号
如今,贺子珍的孙儿也都成家立业了,多年来,孔东梅一直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毛家家风。有一次她回到上海湖南路262号参观,看到这里的变化感慨万千,她说:“当年,我放学回来,要踩着书包才能按到门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