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特朗普又又又变脸了。
4月14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接受采访时称,“中美正在通过中间人初步接触关税问题”。
这一变化来得突然却又不那么令人意外,毕竟几天前,特朗普就“偷摸”地豁免了部分关税。
从最开始的加征104%关税、用150万美元天价港口费威胁,再到后来的一次次加码。
现在转头又要对中国关键矿产关税豁免、下调港口费用,甚至主动想通过第三方和中国谈谈。
虽然特朗普的变化无常是见怪不怪的了,但这波操作还是让不少人感到迷惑。
先前态度那么坚决,还号称“美国无论如何不会更改政策”,怎么现在又突然“妥协”了?
不得不低头
4月10日美国突然宣布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部分中国商品实行关税豁免。
虽然特朗普在官方场合就关税政策发言时依旧“嘴硬”,但这已然被外界视为了“求饶信号”。
关税战打到现在,可以说没有赢家,但恐怕连特朗普自己都没想到,被打得最疼的竟是美国。
先前挥出的关税大棒不仅丝毫没有“吓”到中国,反而承接了中国反制带来的几波“重击”。
高额对等关税的实施导致美国进口中国的多数日常用品价格上涨,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激增。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加税后,他们国内普通家庭反而每月要多花1000美元。
这样的“反噬”引来了美国多数民众对特朗普提出的关税政策的抗议。
不只是普通民众,美国多家本土科技巨头也集体“声讨”特朗普,反对关税政策。
只因关税加码后苹果、特斯拉等几家科技巨头的股价暴跌,生产成本成倍增涨。
光是苹果就在对等关税实施后市值连着两天蒸发了近1.5万亿美元,库克是叫苦不迭。
毕竟苹果约80%的产能都在中国,而特斯拉也有40%的销量要靠中国市场。
眼看再硬刚下去,硅谷大佬们真要集体造反了,特朗普只好选择了“妥协”。
先前威胁的150万美元天价停靠费,也因为中国远洋集团宣布“绕道巴拿马”而紧急缩水。
加上美国农业和能源方面受制于中国的对等关税损失惨重,特朗普不得不再次低头服软。
不过实际上,真正促使特朗普转换态度的几大方面原因中,还有个美国遭遇盟友“反水”。
欧盟、加拿大、墨西哥集体对美反制加税,连日本都抛了10万亿日元美债。
可以说特朗普的“关税统一战线”还没建成就崩了,最后反倒是美国成了“孤家寡人”。
于是继悄悄豁免部分关税后,美国方面又传出消息称“愿意通过第三方和中国接触”。
很明显,这是特朗普在明白等不到中国打来的电话后,“委婉”地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只是这看似是美国释放出的“和谈”信号,背后又似乎藏着更深的“用心”。
如果想要和谈,特朗普为何不光明正大地和中国对话,反而让人放话找了“中间人”?
缓兵之计?
面对美国不断加码的关税,中国反手就打出了精准应对的“组合拳”。
先是对稀土出口管制,让80%的稀土都要依赖中国的美国失去军工方面的重要支撑元素。
紧接着特朗普本想用芯片禁令制裁中国的高科技领域发展,结果却被我们“反将一军”。
如果特朗普坚持要对中国出口的镓、锗等关键矿产加征关税,中国只有选择断供。
如此一来,美国芯片巨头AMD、英伟达等企业的生产线可能都要限于停摆的困境。
此前特朗普宣告加征高额关税后,美国竟还出现了海关系统崩溃的现象。
这进一步暴露出了藏在背后的供应链真相,事实上有近80%的电子产品都要靠中国生产。
特朗普本想搞“去中国化”,没想到反而让越南、墨西哥成了“中转商”。
中国的商品只是换了个标签,依然能出口美国,美国多次的妥协早已暴露出了战略焦虑。
不过也有人分析按照特朗普政府一贯的“极限施压”风格,这次的第三方和谈或为“缓兵之计”。
要知道特朗普从去年上台后,对华关税就是一路加码的状态,已经引起了国内很大的不满。
这种时候如果直接和中国谈判,很有可能会被选民解读为“服软”。
而通过第三方谈话,就既能试探中方底线,又能维持特朗普一直以来的“强硬人设”了。
又因为美国近期的关税政策混乱,导致国内市场的信心已经受挫。
特朗普前脚刚宣布要对部分电子产品豁免关税,后面又改口表示“豁免只是暂时的”。
这种情况下,中间人接触就能是一种“政策缓冲”,无论谈判成功与否,美国都能灵活应对。
即便是出于政治考量,美国的这一战略也很是“狡猾”。
2024年特朗普胜选后,他的第二任期核心目标就是要巩固“美国优先”遗产。
这其中制造业回流首当其冲,但高关税如果持续下去,反而可能会引发经济衰退风险。
如此一来,特朗普很有可能会因为违背当初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进而影响未来选情。
通过中间人接触尝试在对华强硬和稳定经济之间找到平衡,就可以为未来政策埋下伏笔。
同时美方近期将半导体、量子计算等技术列为关税重点,并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
中间人接触可能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美国本土产能提升,同时试探中国在技术管制上的让步空间。
之前卢特尼克已明确表示针对半导体的特别关税细则将于本周公布。
所谓的“中间人接触”也可能只是为后续加税争取舆论支持,实际谈判难有突破。
未来特朗普政府或许还会继续以“国家安全”为由,扩大对华技术出口管制。
继续利用关税倒逼在中国的美国企业转移产能,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如果2026年中期选举民主党占优,特朗普有可能被迫在关税上妥协,但反之也可能更极端。
无论如何,美国的“科技霸权”依然占据主导,中美在半导体、数字资产等领域的博弈还在。
结语
或许特朗普政府拉第三方介入关税谈判,本质上只是一场“以攻为守”的政治表演。
对华强硬仍是主基调,所谓的“接触”更像是战术性试探。
中国依然要时刻坚守底线,持续增强自身实力,以“不变”应万变。
不过说到底,全球化时代谁更离不开谁,最终还是要由市场说了算,而合作一定比对抗更有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中华网】【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