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对1955年解放军部队的第一次授衔与授勋很熟悉,但是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1935年国民党军队授衔的这一段历史。
1935年3月31日,国民党颁布了《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军阶等级制度》,并进行了历史性的授衔仪式。1935年的授衔主要参照被授衔人员当时的职务及授衔人员在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中的贡献。
1926年7月,国民党为了进行北伐组建了国民革命军,蒋介石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北伐军下辖八个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二军(军长:谭延闿),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第六军(军长:程潜),第七军(军长:李宗仁),第八军(军长:唐生智)。
注:北伐初期的军长都是一级上将标准,第二军军长谭延闿1930年病逝,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与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离开军界均授衔预备役的二级上将,第六军军长程潜原本脱离军界,但是为了接替病重的朱培德参谋总长职务,先是补授衔二级上将,随后晋升为一级上将。
1928年1月,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北伐,蒋介石再次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因为西北的冯玉祥与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了北伐军序列,随后组建了四个集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蒋介石兼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因为东北军的首领张作霖在皇姑屯车站被炸死,其子张学良东北易帜加入国民政府,张学良担任东北边防军总司令,至此北伐战争结束。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第一次整编,此时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军缩编成师(类似1945的整编师),师一级以上设置“路军”常设编制,军事行动时将几个师临时编组成军,路军总指挥兼任地方省主席级别高于军长。
比如: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当时兼任福建省主席,第十九路军下辖三个师:第60师、第61师,第78师,因为九一八事变后调往上海应对一二八事变组建第十九军,同样还是下辖三个师:第60师、第61师,第78师,蔡廷锴担任军长。
1935年的授衔标准:特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二级上将(路军总指挥兼任省主席),中将加上将(军长),中将(师长),少将(旅长)
特级上将编制名额1人,一级上将编制名额9人(8名陆军1名海军),二级上将编制名额20人,中将加上将编制名额30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加上将(预备上将)均属于上将序列,总数不超过60人。现役上将的晋升必须有名额空缺,当然死后追晋一级上将不占名额,同时退出军界的预备役上将也不占名额。
注:一级上将名额可能是10人,因为当时空军规模不大,所以预留了一个空军一级上将名额
特级上将1人:蒋介石:北伐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陆海空总司令
一级上将9人冯玉祥(西北军首领):北伐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阎锡山(晋绥军首领):北伐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张学良(东北军首领):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陆海空副总司令
何应钦(黄埔军首领):北伐军第一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军政部部长
李宗仁(桂军首领):北伐军第七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
朱培德(滇军首领):北伐军第三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长
唐生智(湘军首领):北伐军第八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兼训练总监
陈济棠(粤军首领):北伐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兼第八路军总指挥
注:陈济棠的一级上将位置原本属于北伐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因为李济深被逼下野脱离军界,所以陈济棠作为粤军首领被授衔一级上将
陈绍宽(海军首领):北伐军海军署署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海军部部长
后期晋升的一级上将3人:程潜(朱培德病逝),白崇禧(冯玉祥退役),陈诚(张学良退役)
二级上将20人白崇禧(新桂系):北伐军参谋长,广西省主席
刘峙(黄埔嫡系):北伐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第一军军长,河南省主席
顾祝同(黄埔嫡系):北伐军第一军第三师副师长,第十三军军长,江苏省主席
蒋鼎文(黄埔嫡系):北伐军第一军第二师第5团团长,第二军军长,福建省主席
何成浚(无明显派系):北伐军总司令部总参议,湖北省主席、
朱绍良(粤军):北伐军第四军第十师参谋长,贵州省主席
宋哲元(西北军):冯玉祥部第4方面军总指挥,第二十九军军长,察哈尔省主席
韩复榘(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六军军长,第十二军军长,山东省主席
刘镇华(西北军):冯玉祥部第8方面军总指挥,第十五军军长,安徽省主席
杨虎城(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军军长,第十七军军长,陕西省主席
何健(湘军唐生智部):北伐军第三十五军军长,湖南省主席
徐永昌(晋绥军):阎锡山部右路总指挥,山西省主席
商震(晋绥军):阎锡山部左路总指挥,第三十二军军长,河北省主席
傅作义(晋绥军)阎锡山部第五军团总指挥,第三十五军军长,绥远省主席
于学忠(东北军)张学良部第51军军长,甘肃省主席
万福麟(东北军)张学良部第53军军长,热河省主席
龙云(滇军):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第六十军军长,云南省主席
刘湘(川军):北伐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四川省主席
徐源泉(北洋旧部):蒋介石部第六军团总指挥,第十军军长,川鄂湘黔边区绥靖主任
陈调元(北洋旧部):蒋介石部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第三十七军军长,军事参议院院长
注:1935年授衔的20位二级上将都是担任了省主席职务的,绝大多数是由军长升任省主席的,抗战爆发后省主席对应的军事职务是集团军司令。
二级上将1935年授衔时编制名额是20人,但是在1936年增补2人(李烈钧,程潜),变成了22人。
李烈钧(无明显派系):冯玉祥的国民军总参议,高等军事法庭审判长
程潜(湘军自成一脉):北伐军第六军军长,代参谋总长
后期晋升的二级上将11人
卫立煌(程潜晋升一级上将),陈诚(刘湘病故),庞炳勋(韩复榘被枪决),孙连仲(接替杨虎城),薛岳(庞炳勋投敌剥夺二级上将),张发奎(陈调元病逝),张治中(白崇禧晋升一级上将),余汉谋(万福麟退役),熊式辉(何成浚退役),陈仪(徐源泉退役),邓锡侯(陈诚晋升一级上将),
二级上将预备役15人李济深(北伐第四军军长),李福林(北伐第五军军长),陈铭枢(第十九路军总指挥)、李杜(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但懋辛(川军第1军军长)、张贞(福建自治军总司令)、
金汉鼎(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周濂(东北陆海空军司令部副司令)、萨镇冰(北洋时期海军总长)、石敬亭(冯玉祥第二集团军第六方面军总指挥)、
郭汝栋(川军第43军军长)、王树常(东北第2军军长)、张之江(冯玉祥的国民军总司令)、孔庚(晋军总司令)、俞飞鹏(国军后勤部部长),
中将加上将衔转二级上将预备役3人
吕超(川军总司令)、邹作华(炮兵总司令)、王陵基(第30集团军总司令)
中将加上将衔(47人)张发奎,余汉谋,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庞炳勋、孙连仲,盛世才;吕超;李品仙;邓锡侯;朱绶光;廖磊、夏威,王树常,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邹作华,刘文辉、杨森,杨杰,刘兴,贺耀祖,唐式遵,张自忠、孙震,卢汉,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胡宗南,汤恩伯,黄祺翔、罗卓英,伯达马宁尔,林蔚,李汉魂,刘士毅,马步芳
注:中将加上将衔47人中,11人晋升二级上将:卫立煌,陈诚,庞炳勋,孙连仲,薛岳,张发奎,张治中,余汉谋,熊式辉,陈仪,邓锡侯,3人转入二级上将预备役:吕超、邹作华,王陵基
国军《陆军抚恤暂行条例》规定:陆军上将遗属可以获得一次性抚恤金和年抚恤金两种。一次性抚恤金是按照上将的月俸的20倍发给,年抚恤金是按照上将的月俸的10倍发给,每年分12个月发放,共计20年。因为存在对遗属的抚恤金的待遇问题,所以出现了对将领死后追赠与追晋的情况。
1935年追赠上将(9人)王文华(黔军总司令)、邓铿(粤军第1师师长)、石青阳(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议)、张民达(粤军第2师师长)、李明(第五十二师中将师长)、胡谦(黄埔军校首任教育长)、胡祖玉(第五师中将师长)、鲁涤平(湖南省主席)、王天培(北伐第十军军长)
注:1935年授衔的同时对于历史有功人员进行追赠上将军衔,此时统一称为上将。
死后追晋一级上将5人:宋哲元,陈调元,刘湘,曹锟,吴佩孚
死后追晋二级上将(32人)抗日战争阵亡11人:张自忠(1940年随枣会战牺牲)、佟麟阁(1937年北平南苑战役牺牲)、赵登禹(1937年北平南苑战役牺牲)、王铭章(1938年滕县保卫战牺牲)、冯安邦(1938年襄樊战役牺牲)、李家钰(1944年豫中会战牺牲)、郝梦麟(1937年忻口会战牺牲)、唐淮源(1941年中条山会战牺牲)、陈安宝(1939年南昌保卫战牺牲)、饶国华(1937年南京保卫战牺牲),张諝行(1939年空袭中毒牺牲)、
北洋时期人物9人:王金铭(1912年滦州起义牺牲)、白雅雨(1912年滦州起义牺牲)、刘溥霖(1916年被山东军阀杀害)、施从云(1912年滦州起义牺牲)、薄子明(1919年被北洋军阀杀害),徐镜心(1914年被北洋军阀杀害),谭人凤(1920年病逝)、范鸿仙(1914年被袁世凯暗杀)、井勿幕(1918年被北洋军阀杀害)
病世晋升(13人):张开儒(1935年病逝)、王均(1936年飞机失事)、李生达(1936年被刺杀)、叶开鑫(1937年病故)、吴光新(1939年逝世)、蒋方震(1939年病故)、廖磊(1939年病逝)、赖心辉(1942年病逝)、蒋作宾(1942年病逝)、陈训冰(1944年病逝)、张定璠(1944年病逝)、张翼鹏(1944年病逝)、陈季良(1945年病故)、
死后追晋中将加上将衔(7人)黄慕松(1937年病逝),周浑元(1938年病逝),贾德耀(1940年病逝),方策(1946年病逝),鲁英麐(1948年阵亡),刘戡(1948年阵亡),严明(1948年阵亡)
国民党大陆期间的一级上将名单没有多大争议,主要争议问题是二级上将问题,因为很多人把二级上将预备役与现役二级上将混成在一起讨论,同时有些人把中将变成中将加上将军衔误认为正式晋升为二级上将,所以造成一定的混乱。但是现役二级上将的晋升也是确定的,谁空缺,谁来填补都是有清晰的记录的。
无聊
少了个杨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