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对于惩治贪官的律法十分严格。贪官只要稍微触碰到了六十两的“红线”,就一个字“斩”!
朱元璋对于官员们的严格要求,就是对平民百姓最好的保护。
朱元璋规定的这条红线为什么是六十两?这六十两银子放在今天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朱元璋的强硬手段
朱元璋在没有发迹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有时候他还不如一个普通百姓。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更能体会到人间疾苦,见识到官吏对于平民百姓的压迫,而且他小时候也曾亲身经历过被黑心官员坑害的事。
朱元璋在外征战这么多年,见识了这么多的人间疾苦,有一大半都是因贪官污吏造成的。
这些官员官官相护,老百姓上告无门,而且就算告上了,也没有一丝的希望能打赢这场官司,这种无边的绝望一直笼罩在百姓们的头顶。
怪不得古人都想去读书,都想去参加科举,都想去当官,当了官之后这个世界真的就不一样了。
官员们都是吃皇粮的,都是“皇帝”的人,是那高高在上的皇权在民间的体现。
为了保护这些官员,百姓如果想告官,必须先挨上三十大板。
这三十大板可不是小打小闹,如果差役得到了官员的暗示,这三十大板完全可以将一个人活活打死,想告官?门也没有啊。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就能肆无忌惮地做违法的事,反正也没有人能管他,就算是专门负责管理官员的人,他不也是官吗?
这种官员压制百姓的情况,在朱元璋登基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都知道朱元璋对贪官比较严厉,但是朱元璋的严厉也不是平白无故地发狠。如果他用自己的皇帝身份来惩治贪官,那跟这些贪官用自己的官员身份去压百姓有什么区别?
因此,朱元璋惩治贪官靠的不是自己的地位,靠的是《大明律》的明确规定以及《大诰》的详细说明。
朱元璋在和官员们一起制定《大明律》的时候,就已经很注重这个问题了,他们专门将《受赃》列为单独的一篇,详细规定了贪腐行为应当受到的惩罚。
包括“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斩立决”这件事,也是在《大明律》里有明确规定的。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亲自编写了《大诰三篇》,这是一本司法教材,就是专门用来教百姓们如何告状的。
为了能让百姓们都熟悉《大诰》,朱元璋还出台了一个“离谱”的规定。
朱元璋规定,官府断案时,必须检查犯人家中是否收藏了《大诰》,如果有,则罪减一等;如果没有,则罪加一等!
同时,为了防止人们只收藏不看,朱元璋还将这本《大诰》定为了学堂的法定教材,是孩子们上学必然要学的科目之一。
与此对应的是,明朝的科举也会从《大诰》中出题,这下子不得不读了。
朱元璋为了这本《大诰》可是下了很大的力气,那么这本书真的起到作用了吗?当然起到了。
百姓们根据《大诰》来办的第一个案子,就是朱元璋亲自办理的。
平民百姓的崛起
洪武十八年,江苏常熟县遭了灾,百姓们一年的劳作全都化为了飞灰,可能连饭都吃不起了。
但是常熟县的县令顾英不但不去为百姓们申请救济粮,反而是更加过分地向百姓征收赋税,交不上的百姓就会挨一顿毒打,一时间百姓们怨声载道。
常熟县的农民陈寿六就因为没交够粮食,被县令派来的差役一顿毒打,他的儿子还被差役们打断了一条腿。
陈寿六虽然不识字,但是村里有个识字的书生,这个书生就给陈寿六出了个主意,让他头顶《大诰》将顾英押送到应天府去。
这个书生明显是读过《大诰》了,因为这就是书里明确写着的规定。
凡是有官员“操纵词讼、教唆犯罪、陷害他人,勾结官府,危害州里”,百姓或者当地的豪杰就可以将这个官员绑了,然后头顶《大诰》将其押送京城。
如果有人胆敢在路上阻拦,可将其当场斩杀,事后再奏。如果是领着一大帮人阻拦的,算是情节严重的大罪,不光要将领头的当街斩首,还会祸及九族亲人。
陈寿六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讨个公道,也为了全县百姓的生活,叫上村里的几个人直奔县衙,将顾英绑了起来。
随后他们就押着顾英,头顶《大诰》一路顺畅地进了南京,找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可是当朝皇帝,陈寿六他们真的能马上就见到他吗?这事朱元璋也想到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特意准备一张“通行证”。
朱元璋就在通政司门口放了一个红色的牌子,上面明确地写着,如果是想来找朱元璋申冤的,只要拿了这个牌子,就能一路走进皇宫,各个部门的皇宫侍卫都不能阻拦。
就这样,陈寿六成功见到了朱元璋,将常熟县的事情都告诉了他。
朱元璋的解决办法也是简单粗暴,他当即把这个已经吓傻了的顾英推出午门斩首,还将他收来的赋税全部还给了百姓。
不仅如此,他得知常熟县的灾情后,当即便免除了常熟今年的赋税。为了奖励为民请命的陈寿六,他还为陈寿六免了三年的赋税。
为了保护陈寿六,朱元璋给了陈寿六一大笔钱,还给了陈寿六一件“司法铁布衫”。
也就是为了防止官员们打击报复陈寿六,朱元璋下令,如果有人故意寻衅滋事,找陈寿六的麻烦,将会被从重处罚。至于这个从重处罚有多重,那就没人知道了。
陈寿六的案件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各地受压迫的百姓们都站起来了。
有的官员不惜将自己全部的家当都分出去,就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有的官员罪大恶极,百姓说什么也要将他押送到南京去。
一千多年以来,向来是官员压制百姓,像这样百姓压制官员的事,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六十两是多少?
朱元璋在位期间,最有成效的治理贪官的手段便是发动人民,让群众选出真正的贪官。
朱元璋也不是只靠着百姓,毕竟百姓们看事情比较片面,有时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状况。这时候就需要有个讲理的地方了。都察院、监察御史、按察司干的就是这样的活。
事到如今,这些在当时让百姓们拍手叫好的政策,却成了朱元璋的黑点。朱元璋为了治理贪官污吏,严惩了那么多贪官,却因此被冠上了一个“暴君”的名号。
难道朱元璋真的很苛刻吗?他真的就对那些贪官毫无容忍度吗?
就拿朱元璋规定的六十两来举例。
自古以来,价格变化最小的就是粮食,因此很多时候就可以通过粮食来换算古今货币的价值。朱元璋规定的六十两,在明朝初年能买到的粮食,放在今天要花多少钱买呢?
明初的一两白银,足足能买上两石大米,也就是一百五十斤大米。这个“斤”是明朝的斤,放在今天就是大概是五百九十克。
也就是说,明朝的一两银子,能买我们三百六十斤大米,按照五块钱一斤大米的价格换算,明朝这六十两顶我们十万八千元。
贪了十万八千块钱就处死,这算不算是严厉呢?如果这条法令放在今天,又会有多少人因此丧命呢?
所以,老朱清算贪官污吏错了吗?虽然当时当官俸禄不算高,但从他们考中举人开始就有进士更多的朝廷发放的禀米和禄米就被选择性的忽略了吧?且考中举人后全家田地(明初朝廷鼓励垦荒,考中举人起好像还有赐田)免税等福利是提也不提,就逮着俸禄不高(也足够养活一大家人)为依据说是老朱逼他们贪,这种春秋笔法太无耻。
你吃的米还真值钱,我们吃的一般也是三四块钱的米而已
古代2两银子可以吃一年
水至清则无鱼,朱元璋想创造的呢个社会,除非说真正大家觉悟高到这种程度了,才有可能。 而朱元璋这种极致的操作,加上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朱元璋按农民生存最低标准定的俸禄,导致朱元璋时期,贪官反而越来越多,并且贪的更狠,反正贪多少都是死。
明朝中后期,钱都发不足[笑着哭],都默认官员自己搞钱的,个个都富的流油
闲得蛋疼,又他妈找存在感来了
官员贪污 是按亩算 老朱家的人 贪污是按顷算
那么夸张,一两银大概等于现在500-1000块钱左右,很多时候购买力有变化的,一文一个馒头,1000文=1两,可买一千个馒头,我们现在的馒头大概5毛~1块钱一个
反贪第一人
然后明朝官员贪污程度反而为啥比其他朝代只高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