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中国无缘承办2031亚洲杯,8国争抢主办权,陈戌源影响仍在

孙睿哲啊 2025-02-26 16:02:13

中国足球好像一直都是这样,投入挺大但回报总不尽如人意,2019年获得2023年亚洲杯主办权之后,花了几百亿搞场馆建设,结果疫情来了,陈戌源带领的足协说放弃就放弃了,着实让球迷有些不知所措。

想起2019年中国获得2023年亚洲杯主办权的消息,还是让人挺高兴的,毕竟这是2004年以来我们第二次举办亚洲最高级别的足球赛事,全国上下都好像很期待似的,各个城市开始争相投入建设新的足球场,对原有场馆进行翻新改造,总投入据说超过了百亿,看上去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可惜好景不长,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安排,在各种因素的考量下,当时的足协领导层做出了放弃主办权的决定,这个决定来得有点突然,也没有太多商量的余地,就这样亚洲杯主办权转手给了刚办完世界杯的卡塔尔。

放弃主办权的决定背后肯定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考虑因素,或许是担心疫情反复会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也可能是觉得当时的防疫措施会让外国球队和球迷感到不便,但无论如何,这个决定已经做出,我们只能接受现实。

想想那些新建的或者翻新的足球场,现在大多处于半闲置状态,偶尔举办一些中超比赛,观众也不多,这些投入好像就这样打了水漂,实在是有点可惜,不知道当初决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国家这么大,球迷基数这么多,热情也挺高,办一届亚洲杯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何况还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可为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呢,这个问题或许只有当时的决策者才能回答清楚。

回想起2004年中国举办亚洲杯的盛况,虽然成绩不算太好,但那种全民关注足球的氛围还是很让人怀念的,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足球的水平反而没什么进步,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那些足球场的建设也是有讲究的,要符合亚足联甚至国际足联的标准,草皮质量、设施配套、观众座位等等都有严格要求,投入自然不会小,现在这些场馆如何合理利用也成了一个问题。

办赛毕竟不只是场馆建设,还涉及到志愿者培训、交通安排、安保措施、媒体报道等多方面工作,投入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准备工作做了一半就停下来,确实挺可惜的。

放弃主办亚洲杯这事好像真的惹恼了亚足联,从此之后中国在亚足联的地位直线下降,这反映在很多方面,比如亚足联的代表大会上,没有一个中国官员能够进入管理层,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情况。

亚足联的态度转变影响到了中国足球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俱乐部参加亚冠联赛时经常遇到莫名其妙的判罚,国家队在亚洲杯、亚洲区世预赛中也常常面临不公平待遇,搞得球迷们看比赛时都提心吊胆,生怕又出现什么争议判决。

足球比赛本来应该是公平公正的较量,但现实中往往掺杂了太多非体育因素,尤其是在国际赛场上,一些政治、经济甚至历史原因都可能对比赛产生影响,中国足球似乎就成了这种情况的受害者。

亚足联的管理层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在亚洲足球事务中的话语权,没有人进入管理层意味着中国在重大决策上几乎没有发言权,这对于一个足球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

放弃主办权到底算不算违约,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的,毕竟疫情是不可抗力因素,但亚足联似乎并不这么看,他们可能认为中国足协在关键时刻缺乏担当和能力,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国际足联和亚足联这样的组织运作机制相当复杂,表面上是民主决策,实际上却充满了各种潜规则和利益交换,缺乏话语权的中国足球在这种环境中自然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女足曾经是亚洲的骄傲,但近年来随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女足的崛起,中国女足的地位也有所下降,在亚足联的赛事中同样面临着不少困难,这或许也与中国足协和亚足联的关系恶化有关。

足球场上的较量固然重要,但场下的博弈同样不可忽视,如何在国际足球政治中争取更多利益,保障自身权益,这是中国足球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能光顾着抱怨不公平。

说起2031年亚洲杯申办的事情,确实让人有点郁闷,原本很多球迷都期待新一届足协领导能够积极争取,弥补之前的遗憾,结果到了申请截止日期前,却发现中国足协根本没有行动。

据报道已经有八个国家递交了申办2031年亚洲杯的申请,包括韩国、印尼、阿联酋等,这些国家或许在足球水平上不一定都比中国强,但至少他们有办赛的决心和热情,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中国足协为什么不申办2031年亚洲杯,是因为担心再次发生意外情况不得不放弃,还是觉得与亚足联的关系还没有修复到位,又或者是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不够理想,这些原因我们可能都不得而知。

申办大型体育赛事通常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场馆规划、财政预算等等,或许中国足协在这些方面的准备不够充分,才导致错过了申请的时间窗口。

对于普通球迷来说,能够在家门口观看亚洲杯比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平时没有机会出国看球的球迷,通过主办比赛可以直接感受到国际足球赛事的氛围,这种机会现在看来至少要等到2035年了。

亚洲杯虽然比不上世界杯那么有影响力,但作为亚洲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它的吸引力和关注度还是相当可观的,主办这样的赛事无疑会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韩国、印尼等国家积极申办亚洲杯,背后也有着各自的考量和目的,或许是为了促进本国足球发展,或许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又或许是为了带动相关产业和经济增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如果中国能够成功主办亚洲杯,不仅可以修复与亚足联的关系,也能够为中国足球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惜这样的机会至少在2031年是不会出现了,我们只能期待下一次了。

了解到中国足协正在积极争取U17亚洲杯和U17女足亚洲杯的主办权,这或许是一个明智之举,通过主办青少年赛事来逐步修复与亚足联的关系,从而为将来申办更高级别的赛事打下基础。

青少年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虽然不及成年队比赛,但主办这类赛事同样需要相当的组织能力和资源投入,如果能够办好,无疑会向亚足联展示中国足协的诚意和能力。

从长远来看,青少年足球是国家队和职业联赛的人才库,加强对青少年足球的重视和投入,不仅有助于提高未来的竞技水平,也能够培养更多的足球人口和市场,这对中国足球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正在进行的U20亚洲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比赛没有得到太多媒体关注,但对于参赛的年轻球员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国际比赛经验,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主办青少年赛事可能不会立即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但其长期价值不容忽视,它能够激发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和热情,为足球人才培养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与成年队比赛相比,青少年赛事的组织和运作相对简单一些,投入也会少一些,这对于刚刚开始修复与亚足联关系的中国足协来说,是一个相对容易入手的切入点。

如果中国能够成功主办多个青少年赛事,并且展现出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热情,相信亚足联对中国足协的印象会逐渐改变,为今后争取更高级别赛事的主办权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足球要想真正重回亚洲舞台的中心,不仅需要通过主办比赛来争取话语权,更需要在竞技层面取得突破,只有实力和地位的双重提升,才能让中国足球在亚洲乃至世界足坛获得应有的尊重。

足球早就不仅仅是一项运动了,它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足球赛事的举办和交流,国家之间可以建立更加深入的联系和了解,这种所谓的足球外交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与亚足联关系的恶化,表面上看是因为放弃亚洲杯主办权,但深层次原因可能更为复杂,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甚至是国际足球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中国足球产生影响。

在亚足联这样的国际组织中,各国代表往往会根据自身国家的利益和立场行事,表决和决策不仅仅基于足球本身的考虑,还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使得足球外交变得异常复杂。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人口大国,理应在亚洲足球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现实却是中国在亚足联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其经济和人口规模,这种不平衡状态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去改变。

足球外交需要专业人才,这些人不仅要懂足球,还要了解国际关系和外交技巧,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中国足球争取最大利益,可惜的是,中国在这方面似乎还存在不少短板。

主办国际足球赛事是一种展示国家形象和能力的机会,通过赛事筹办和组织过程中的各种交流与合作,可以增进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互信与理解,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足球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拥有强大的跨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足球来展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

亚洲杯这样的大型赛事往往还会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举办城市创造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这也是很多国家积极申办国际足球赛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听说最早要到2035年才有可能在国内看到亚洲杯比赛,这个时间点真的有点遥远,等到那时候,现在的年轻球员可能都已经退役了,不知道中国足球到那时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2035年对于现在的青少年球员来说或许是一个目标,他们有机会在家门口参加亚洲最高水平的比赛,这种憧憬或许能够激励他们更加努力训练,为中国足球的未来贡献力量。

时间虽然遥远,但中国足球的发展和改革不能等待,需要立即行动起来,从青训体系完善、联赛机制改革、教练员培养等多方面入手,为2035年可能到来的亚洲杯做好全面准备。

十年时间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足球面貌,如果中国足球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相信到2035年时,中国队的竞技水平会有显著提升,不再是亚洲杯上的弱旅。

这段等待的时间可以用来解决中国足球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青训体系不完善、职业联赛不稳定、足协管理不专业等等,只有这些基础问题得到解决,中国足球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对于那些投资建设的足球场馆,如何在这十年间实现良好运营和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这些设施代表着大量的投入和社会资源。

2035年的中国足球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做出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如果能够坚持走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经验,那么未来的中国足球值得期待。

十年时间足够培养一代新的足球人才,如果现在就开始重视青少年培训,完善训练体系,引进先进理念,相信到2035年时,中国足球会拥有一批技术全面、意识先进的优秀球员。

中国足球好像一直都是这样,投入挺大但回报总不尽如人意,2019年获得2023年亚洲杯主办权之后,花了几百亿搞场馆建设,结果疫情来了,陈戌源带领的足协说放弃就放弃了,着实让球迷有些不知所措。

想起2019年中国获得2023年亚洲杯主办权的消息,还是让人挺高兴的,毕竟这是2004年以来我们第二次举办亚洲最高级别的足球赛事,全国上下都好像很期待似的,各个城市开始争相投入建设新的足球场,对原有场馆进行翻新改造,总投入据说超过了百亿,看上去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可惜好景不长,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安排,在各种因素的考量下,当时的足协领导层做出了放弃主办权的决定,这个决定来得有点突然,也没有太多商量的余地,就这样亚洲杯主办权转手给了刚办完世界杯的卡塔尔。

放弃主办权的决定背后肯定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考虑因素,或许是担心疫情反复会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也可能是觉得当时的防疫措施会让外国球队和球迷感到不便,但无论如何,这个决定已经做出,我们只能接受现实。

想想那些新建的或者翻新的足球场,现在大多处于半闲置状态,偶尔举办一些中超比赛,观众也不多,这些投入好像就这样打了水漂,实在是有点可惜,不知道当初决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国家这么大,球迷基数这么多,热情也挺高,办一届亚洲杯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何况还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可为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呢,这个问题或许只有当时的决策者才能回答清楚。

回想起2004年中国举办亚洲杯的盛况,虽然成绩不算太好,但那种全民关注足球的氛围还是很让人怀念的,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足球的水平反而没什么进步,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那些足球场的建设也是有讲究的,要符合亚足联甚至国际足联的标准,草皮质量、设施配套、观众座位等等都有严格要求,投入自然不会小,现在这些场馆如何合理利用也成了一个问题。

办赛毕竟不只是场馆建设,还涉及到志愿者培训、交通安排、安保措施、媒体报道等多方面工作,投入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准备工作做了一半就停下来,确实挺可惜的。

放弃主办亚洲杯这事好像真的惹恼了亚足联,从此之后中国在亚足联的地位直线下降,这反映在很多方面,比如亚足联的代表大会上,没有一个中国官员能够进入管理层,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情况。

亚足联的态度转变影响到了中国足球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俱乐部参加亚冠联赛时经常遇到莫名其妙的判罚,国家队在亚洲杯、亚洲区世预赛中也常常面临不公平待遇,搞得球迷们看比赛时都提心吊胆,生怕又出现什么争议判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