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婆婆卧病在床,儿媳照顾半年不离不弃,直到那天找到床底存折

念之随心生活 2024-10-23 17:48:42

■作者:最新事件 ■素材:赵淑华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清晨五点,窗外还是一片漆黑。赵淑华轻手轻脚地起床,摸黑换好衣服,蹑手蹑脚地走进厨房。她得趁婆婆醒来之前,把早饭做好。

“又是一天。”她叹了口气,从冰箱里取出提前泡发的皮蛋瘦肉粥料。婆婆张美凤胃口刁,这粥得炖得烂糊,肉丝得切得细碎,皮蛋得剁成米粒大小,要是谁敢偷懒,她能念叨一整天。

灶台上的火苗“噗”地一下窜起来,锅里的水还没开,隔壁就传来婆婆的咳嗽声。赵淑华心里一紧,赶紧放轻动作。

“咳咳咳——”咳嗽声越来越大,接着就是拖鞋“啪嗒啪嗒”的声音。

“这才五点十分,怎么又醒这么早?”赵淑华看了眼手机,心里暗自着急。按往常经验,粥还得炖二十分钟才能软烂。

“淑华,淑华!”婆婆的声音从客厅传来,“怎么这么晚才起来做饭?”

赵淑华赶紧应道:“妈,我这不是五点就起来了嘛。您再躺会儿,粥还得炖一会儿才好。”

“躺什么躺,我这把老骨头,躺多了骨头都要躺酥了!”婆婆一边嘟囔,一边往厨房走,“你这粥又要糊弄我是不是?火开得这么小,猴年马月才能熟!”

赵淑华看着婆婆佝偻着身子,穿着棉拖鞋就往厨房里闯,赶紧拦住:“妈,地上凉,您别进来。我这就把火调大。”

“你懂什么!”婆婆不耐烦地挥手,“让开,让开!我自己来!”

赵淑华不敢忤逆,只好让到一边。婆婆走到灶台前,“啪”地一下把火调到最大。沸腾的水花溅到灶台上,发出“滋滋”的响声。

“你看看,这不就开了?”婆婆得意地说,“你啊,就是不会照顾人!我当年伺候你公公,那是把面汤都能煮出肉味来!”

赵淑华低着头,不吭声。这话她已经听了八年,从结婚那天起,婆婆就没断过这样的教训。

“妈,您先去客厅坐着,我煮好了叫您。”

“不用你叫,我就在这看着!”婆婆搬了把小板凳,哼哼唧唧地坐下,“免得你偷工减料。”

赵淑华心里叹了口气,转身去切配料。案板上的菜刀“咔咔”响,她把皮蛋剁得更细了些。

“哎哟,你这手也太慢了!”婆婆又开始数落,“我看你是故意的!就想饿死我这个老太婆是不是?”

“妈,您别着急,马上就好。”赵淑华手上加快了速度。

“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是不会过日子!”婆婆继续念叨,“你看看隔壁老李家的儿媳妇,人家五点不到就把早饭准备好了。再看看你,磨磨蹭蹭的,连个粥都煮不好!”

赵淑华暗自苦笑,隔壁李玉珍嘴上功夫是一把好手,成天在小区里嚼舌根,说的都是些歪曲事实的话。这不,昨天还传她在外面有人,把日子过散了。

“妈,您尝尝这个火候行不行?”赵淑华舀了一勺粥,吹凉后递给婆婆。

婆婆接过,抿了一口,立马吐到地上:“这叫什么粥?又没煮烂!你是不是存心的?”

“妈,我再煮会儿。”赵淑华赶紧去擦地上的粥渍。

“行了行了,我自己来!”婆婆一把夺过锅铲,“你这手艺,还不如我这个老太婆!”

赵淑华站在一旁,看着婆婆握着锅铲的手在微微发抖。这些年,婆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可这脾气却是越来越大了。

突然,婆婆的手一抖,锅铲“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妈,您没事吧?”赵淑华赶紧扶住婆婆。

“没事,没事!”婆婆甩开她的手,“就是手抖,老毛病了!”

赵淑华看着婆婆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楚。这个倔强的老人,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肯服老。

正想着,婆婆突然身子一晃,整个人向后倒去。

“妈!”赵淑华一个箭步上前,接住了婆婆。

婆婆的身子软绵绵的,嘴角抽搐,想说话却说不出来。

“妈,您怎么了?”赵淑华慌了神,“建国,建国!快起来!”

张建国睡得正香,被老婆的喊声惊醒:“怎么了?这才几点啊?”

“你妈,你妈她——”赵淑华说着就哭了,“快送医院!”

张建国一骨碌爬起来,看到母亲瘫在儿媳怀里,立马清醒了:“妈,妈!您这是怎么了?”

“别问了,快打120!”赵淑华喊道。

等救护车来的这段时间,赵淑华一直抱着婆婆。她能感觉到婆婆的身子在微微发抖,想说话却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那一刻,她忘记了这些年的委屈,只希望婆婆能平安无事。

医院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脑梗。

“还好送医及时。”医生说,“不过接下来的恢复期会很长,需要家属精心照顾。”

张建国愁眉苦脸:“医生,大概要多久?”

“至少半年吧。”医生看了眼病历本,“现在病人无法自主进食,需要鼻饲。大小便也需要人照顾,这些都需要专业护理。你们要不要考虑请护工?”

赵淑华看着病床上的婆婆,坚定地说:“不用,我来照顾。”

张建国有些犹豫:“老婆,这太辛苦了。要不还是请个护工吧?”

“不用,妈这样,我不放心别人照顾。”赵淑华摇头,“你安心上班,家里有我。”

就这样,赵淑华开始了照顾婆婆的生活。

每天清晨,赵淑华都要给婆婆擦身、换尿布。婆婆瘫在床上,身子僵硬,翻身都困难。第一次给婆婆擦身时,她的手都在发抖。

“妈,可能会有点凉。”她一边说,一边用温热的毛巾轻轻擦拭婆婆的身体。婆婆躺在那里,眼角有泪水滑落。

病房里总是弥漫着一股药水味,混合着老年人特有的气息。赵淑华每天换三次尿布,擦两次身。婆婆大小便失禁,经常把床单弄脏,她就一遍遍地清洗、更换。

“赵淑华,你这是遭的什么罪啊!”隔壁床的家属看不过去,“你婆婆平时那么刁难你,现在你还这么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赵淑华擦了擦额头的汗:“妈生病了,总不能不管她。”

“你这傻丫头!”那人摇摇头,“你不知道,你婆婆以前在小区里可没少说你坏话。现在倒好,躺这儿让你伺候。”

婆婆听得见,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赵淑华赶紧接话:“妈就这个脾气,我都习惯了。您别说了,让她心里不舒服。”

夜里,病房最难熬。婆婆经常半夜醒来,发出“呜呜”的声音。赵淑华睡在陪护床上,听到声音就立马爬起来。

“妈,您是不是想翻身?”她轻声问。婆婆眨眨眼睛,这是“是”的意思。

赵淑华小心翼翼地托住婆婆的身子,慢慢帮她翻身。婆婆的骨头硌在她手上,瘦得只剩皮包骨头。

“您啊,以前老说我伺候人不精细,现在可要好好指导我。”赵淑华一边帮婆婆按摩,一边说笑。婆婆的眼泪又下来了。

张建国每天下班都要来医院,但待不了多久就走:“单位忙,项目赶工期。”

赵淑华理解地点点头:“你去忙吧,这里有我。”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赵淑华累得腰酸背痛,但她从没抱怨过。她知道,婆婆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

一个月后,医生说可以出院了。

“回家后要继续康复训练。”医生叮嘱,“饮食起居都要特别注意。”

回到家里,赵淑华把婆婆的房间重新收拾了一遍。她特意买了护理床,还在床头装了呼叫器。

“妈,您要是有什么需要,按这个铃就行。”赵淑华耐心地教婆婆使用,“不管是半夜想翻身,还是想喝水,都可以叫我。”

婆婆的眼睛红红的,使劲眨了眨。

照顾的日子更辛苦了。赵淑华要照顾婆婆的起居,还要做饭、打扫卫生。丈夫张建国最近更忙了,常常加班到深夜。

一天下午,赵淑华正在给婆婆擦身子,忽然发现床底下有个纸包。她弯腰去拿,发现是个旧信封,里面鼓鼓的。

“这是什么?”她疑惑地打开信封,一沓存折掉了出来。

赵淑华愣住了。存折不止一本,她随手翻开一本,上面的数字让她倒吸一口冷气:二十万!

她又翻开其他存折,加起来竟然有五十多万!这么多钱,婆婆是什么时候存的?

在存折下面,还压着一个发黄的笔记本。赵淑华翻开第一页,上面是婆婆歪歪扭扭的字迹:

“今天又去银行存了五千块。这些钱,都是我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我知道淑华嫌我抠门,总说我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可这钱,不是给我自己的啊。。。。。。”

赵淑华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继续往下读:

“建国和淑华结婚八年了,我总是对淑华横挑鼻子竖挑眼。其实不是我真的挑剔,我就是害怕她知道家里有钱,到时候铺张浪费。这丫头性子好,嘴也甜,要是知道我存了这么多钱,肯定会劝我享受生活。可我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享受不享受的?我就想着把钱留给他们,等我走了,也算是尽了当婆婆的心意。。。。。。”

字迹到这里有些模糊,像是被泪水打湿过。

“今天又跟淑华吵了一架,就因为她给我买了条三十块钱的毛巾。我说她乱花钱,她委屈得直掉眼泪。其实我知道,那毛巾是她专门挑的软的,怕硬毛巾擦得我不舒服。我这个当婆婆的,心里过意不去,可又不能表现出来。这孩子心太善了,要是知道我存钱的事,肯定会说‘妈,钱都是您的,您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赵淑华捂着嘴,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原来这些年婆婆的苛刻,都是为了给他们留钱。

“昨天听说隔壁老李家儿媳妇偷偷把公婆的存款转走了,我心里害怕。不是不信任淑华,就是怕万一。。。所以我把存折藏在床底下,谁也不告诉。这些年,我看着淑华伺候我,心里又愧疚又感动。这孩子,比我闺女还亲。。。。。。”

“今天淑华给我织了件毛衣,我故意说针脚粗,其实她织得多好啊!我晚上偷偷试了好几次,暖和得很。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心里亮堂,嘴上却不会说。。。”

赵淑华看着床上的婆婆,泪眼婆娑:“妈,原来您心里是这么想的。”

婆婆动了动嘴唇,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您别哭,是我不好,让您操心了。”赵淑华擦着婆婆的眼泪,“我知道您是为我和建国好。这些年您过得那么苦,就是为了给我们省钱。”

婆婆想说话,却只发出“呜呜”的声音。她抬起颤抖的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又指了指赵淑华。

“我懂,我都懂。”赵淑华握住婆婆的手,“您想说您爱我,对不对?”

婆婆用力点点头,泪水流得更凶了。

“傻妈妈。”赵淑华抱住婆婆,“您就是太爱我们了,才把自己弄得这么累。以后您要是还这样虐待自己,我可要生气了!”

婆婆在她怀里轻轻抽泣,肩膀一抖一抖的。

这时,门铃响了。赵淑华擦了擦眼泪去开门,是邻居李玉珍。

“哎哟,我说淑华啊,你这是哭什么呢?”李玉珍一进门就问,“是不是照顾婆婆太辛苦了?”

赵淑华笑着摇摇头:“不辛苦,照顾妈是我应该的。”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想不开呢?”李玉珍叹气,“你婆婆以前对你那个样,你现在还。。。。。。”

“玉珍姐。”赵淑华打断她的话,“您别这么说。妈对我可好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她一直都在为我和建国着想。”

李玉珍一脸不解:“她对你好?我怎么没看出来?”

赵淑华没解释,只是笑着说:“等妈好了,您就知道了。”

当天晚上,张建国回来得格外早。赵淑华把发现存折的事告诉了他。

“这些年,是我们太不懂妈的心了。”张建国红着眼圈说,“妈就是太爱我们,才舍不得花钱。”

“以后我们要好好孝顺妈。”赵淑华说,“不能让她再那么省着过了。”

婆婆躺在床上,听着儿子儿媳的话,眼角又湿润了。她想开口说话,想告诉他们:其实最幸福的不是有钱,而是有一个和睦的家。可她的嘴还不太利索,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这对懂事的儿女。

从那天起,赵淑华照顾婆婆更用心了。每天早上,她会把婆婆扶到阳台上晒太阳,给她讲外面的趣事。

“妈,您看,小区门口新开了家面馆,等您好了,我带您去尝尝。”赵淑华一边给婆婆按摩,一边说,“听说他们家的阳春面特别好吃。”

婆婆眨眨眼睛,嘴角微微上扬。这是她现在唯一能表达快乐的方式。

康复训练是最辛苦的。每天两个小时的活动,婆婆总是疼得直冒汗。赵淑华就在一旁鼓励她:“妈,您坚持住,马上就好了。您要是能站起来,我就带您去买您最爱吃的荔枝。”

听到“荔枝”两个字,婆婆的眼睛亮了。赵淑华知道,这是婆婆最爱吃的水果,可这些年为了省钱,她从来不买。

慢慢地,婆婆的情况开始好转。她能说简单的词语了,也能自己吃一点流质食物。

一天,赵淑华正在给婆婆喂粥,婆婆突然说出了完整的一句话:“淑。。。淑华,对。。。不起。。。”

赵淑华的手一抖,粥洒在床单上。她顾不上擦,扑到婆婆怀里就哭了:“妈,您终于能说话了!您别说对不起,是我们不好,没有理解您的心意。”

婆婆艰难地抬起手,摸了摸儿媳妇的头发:“好。。。好孩子。。。”

这一刻,往日的隔阂消失了。婆婆不再是那个苛刻的老太太,儿媳妇也不再是那个战战兢兢的小媳妇。她们就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又过了两个月,婆婆已经能坐着轮椅到处转了。赵淑华每天推着她去小区里散步,路过的邻居都夸她们感情好。

“妈,您看他们都羡慕我们。”赵淑华笑着说,“您现在可是我们小区最幸福的婆婆。”

婆婆握住儿媳妇的手:“我。。。最。。。幸福。。。”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好起来。婆婆的脾气变得温和了,说话也利索多了。她开始主动告诉赵淑华那些存折的来历,说着说着就哭了:

“这些年。。。我太固执了。。。其实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这个好儿媳妇。。。”

赵淑华抱着婆婆:“妈,您别说这些了。以后我们好好过日子,该花钱的地方就花,该享受的就享受,好不好?”

婆婆点点头:“好。。。都听你的。。。”

半年后的一天,赵淑华推着婆婆去银行,把所有存折都取了出来。

“妈,这些钱,我和建国准备拿来给您养老。”赵淑华说,“我们给您找个好点的康养院,请专业的医生护理。”

婆婆却摇摇头:“不。。。不用。我要。。。在家住。有你。。。就够了。”

赵淑华眼眶一热:“那您答应我,以后不能再虐待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好不好?”

婆婆笑着点头:“好。。。都听你的。。。”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淌,曾经的苦日子像是一场遥远的梦。邻居们都说,赵淑华是街坊里最孝顺的儿媳妇,张美凤是最幸福的婆婆。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婆婆都会骄傲地说:“这是。。。我的。。。好闺女。。。”

而赵淑华只是默默地擦着眼泪。她知道,自己不只是得到了婆婆的认可,更得到了一个真正疼爱自己的妈妈。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难处的关系。可赵淑华却觉得,只要用心去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就像那床底下的存折,不是婆婆的苛刻,而是深深的爱意;不是怀疑和不信任,而是笨拙的付出。

人这一辈子,最珍贵的不是金钱,而是真情。那些看似偶然的善意,都是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0 阅读:3

念之随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