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类风湿,谈谈我的用药思考

向薇谈养 2024-11-23 09:06:53
文/施建勇 类风湿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反反复复,缠绵难愈,让患者遭受极大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是临床上公认的难治疾病。 现代西医治疗类风湿主要是减少关节的疼痛和肿胀,尽可能让关节保持较好的功能。但从中医的角度看,关节痛只是类风湿这个病的表象,本质还是患者自身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导致的脏腑内伤、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最终引发痹痛。 《黄帝内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乃容邪之所”。正气亏虚是产生风湿病的基础病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更容易遭受外邪,然后又面临正虚不胜邪,最终产生血瘀、湿聚、痰凝互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在治疗上,首要应该扶正,调理人体气血、五脏、筋骨、起居等的平衡,促进阴阳和合。 今年7月份,我接诊了一个香港的病人,她患类风湿已经有十几年了,症状严重,手指还有两个髋关节肿胀明显,疼痛也非常厉害。经过检查,她的股骨头已经塌陷,过去的两年一直在吃激素、甲氨蝶呤和羟氯喹治疗,但效果不好,当时她到我这里来看时,也没有很大的信心。 我根据她的情况,通过补肾、养肝、祛风、除湿等方法,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所有症状已经消除大半。从医40余年,我接诊过非常多的类风湿患者,当然也彻底治好了自己的类风湿,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些独特的经验和方法。 在我看来,中医治疗类风湿,扶正和祛邪两者必须同时兼顾。扶正就是养肝补肾、温阳健脾、益气活血。通过这一套系统治疗下来,就能够改善病人的体质,把身体正气托起来,提高他的抗邪能力。祛邪就是通过祛风除湿散寒,把病邪因素去除掉,减少病邪留在体内。 用药首先要选主方,我会根据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还是清风散寒又或是健脾助运,来选用适合病人的方子,选用方子后,再根据他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主要病机、次要病机,跟主方贴合在一起,然后结合药物的寒热温凉、升降沉浮等特性进行加减组合。当然,开出的方子到最后跟治疗原则是完全贴合的。 这就是我们中药配伍方叫理法方药的原因,理就是病人的病理,法就是我们的治疗方法,方就是我们选用的主方,然后再是药,理法方药要丝丝入扣。在这个角度上,我们才能达到这个方恰好能够对得上病人的主要病症,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 善用虫药是我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特色,这也是我从我的老师周仲瑛和朱春良先生那里学来的,再加上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应用上的经验。我的导师周仲瑛老师应用虫类药就非常有经验,他经常用蝼蛄、水蛭、地龙,像蝼蛄在中药里面,它是一个利水药,过去用来治疗鼓胀,就是肝硬化腹水,治疗肾炎的水肿,包括下肢静脉曲张。 朱良春老师在诊疗中发现类风湿这种病情来势凶猛,要快速达成蠲痹通络,绝非一般草木之药所能奏效,必须使用血肉有情的虫药。虫药有走窜之力,药性刚猛,一般来说都具有活血,止痛通经络的作用。 所以在治疗类风湿的时候,我会用蜂房,水蛭,全蝎,蛇类等药根据病情情况进行配伍,起到胜湿、通络、祛风镇痛的作用。其实朱良春老师对虫类药的应用实际上也是传承自他的老师章次公先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对虫类药的使用也是有传承的。 类风湿病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在治疗上,必须内外同治、标本兼顾,通过益肾壮督来治本,蠲痹通络来治标。在使用益肾壮督的草木药的同时,合理使用虫类药攻坚破积,这样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文中讲到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作者简介】 施建勇,男,1959年5月生,中医博士,药学博士后。师承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国医大师周仲瑛,在海内外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7项,国家医药专利15项,著述100余篇,对类风湿、高尿酸、高血糖、结肠炎‬等疑难病拥有独特解决方案,喜欢中医的朋友请关注我!
1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