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需要引导舆论生态逐渐回归理性。
文/庞宏波
电影市场终将回归理性。
在《封神第二部》路演最后一站,费翔发文《封神三部曲》无论是制作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项目,在我们当下逐渐“速食”的娱乐环境里,也可能是后无来者。
尽管《封神三部曲》从制作上,因为它的“罕见”必然是华语电影讨论工业化进步绕不开的典型案例。但对于上映时饱受争议的《封神第二部》来说,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最终的结果都有太多值得惋惜的地方。
但随着整个春节档纷争逐渐落下帷幕,电影的口碑也在持续回升。在3月仍然有粉丝自发组织包场观影,持续为电影发声。
与此同时,火热的春节档过后市场并没有持续理想中的热度。每年春节过后影院都会经历一波“闭店潮”,今年也不例外。3月第一天,明星影城UME影城北京华星店官宣闭店,随后完美院线通过公开竞标拿下了后续运营。除此之外,在半个多月时间里已经有十几家影院相继闭店。
除了终端在长期趋势上的处境艰难,在供给端依旧经历着“倒春寒”。3月份目前82.9%的票房产出依靠的是春节档电影。整个三月份几乎都难以找到一部体量能够破亿的新片。相比去年3月份《周处除三害》、《沙丘2》、《哥斯拉大战金刚2》,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虽然今年电影市场迎来了一个创纪录的春节档,迎来了破百亿的超级爆款,但电影产业依旧留下了很多问题。
1
—后春节档的舆论场令人担忧—电影舆论不应该脱离电影本身。
3月1日,在杭州、重庆等地依然有不少粉丝自发组织IMAX包场《封神第二部》观影活动。从一些实录的视频当中能够看到,不少观众对于《封神第二部》非常认可,认为是一部值得时间沉淀再回味的作品,并且对第三部继续“催更”。
今年春节档六部电影都有很强的IP基础,所以长尾效应都很强。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档的档内票房95.1亿,目前春节档新片总票房211.77亿。也就是说,春节档新片的长尾总和达到了116.67亿。
对于《封神第二部》来说,电影在2月9日、2月25日、2月27日有三次逆跌。虽然电影在上映时有一定争议,但是依然表现出了一定的长尾效应。
春节档超长的“长尾”原本是整个电影市场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是延伸出来的舆论环境问题却值得担忧。
今年春节大片都有明确的海外上映计划,再加上单片票房超级爆款的出现,所以数据平台在春节档收官时从“全球”的维度进行了统计。无论是影史票房排行榜还是海外发行实际状况,由于华语电影在全球发行体系上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所以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但对电影市场缺乏足够信息了解的“普通观众”,却掀起了“打榜”热情。
因此在多种情绪叠加下,电影市场在春节后依然保持着极高的观影热潮,但这种热潮背后的驱动力更多是社会情绪的不断发酵而非电影本身。例如,不少极端粉丝对其他影片粉丝包场等行为进行群嘲和攻击。与此同时对于后春节档进口片的排片问题过分关注,在舆论上对影院持续施压。
2
—“特殊”的春节档,电影评价终需回归理性—因为舆论影响票房走势,是《封神第二部》最大的遗憾。
除了每年一部的《熊出没》系列电影,《封神第二部》是距离前作上映间隔最短的影片。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封神第二部》近三成购票用户看过前作所以有着很强的IP粘性,但这种强粘性也会引发新的问题。
因为观众对《封神第一部》记忆较深,所以关注度容易聚焦,电影的一举一动就容易被放大。
《封神第一部》在2023年暑期档出圈,一是电影的“文戏”超出了观众对于同类视效大片的预期,而且君臣父子、天道人伦非常容易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是电影里的“质子”同样是同类电影里少见的,满足了部分观众的群像需求。
IP电影不同于“连续剧”,《封神第二部》在“家园保卫战”的框架下显然有更重要的IP使命。首先,电影从第一部的文戏转移到了武戏,无论是政权间的对抗,还是战争戏都是第二部的重点。其次,第二部在人物主线上也更加明确,这都必然会与第一部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封神第二部》和自来水在预期上有出入,这也导致了电影的口碑出现了分化。
另外,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殷郊法相”迅速出圈被玩梗,粗暴的被贴上了“廉价特效”的标签。尤其是在上映初期,电影几乎因为一个人物形象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踩踏效应”。
这两年春节档非常明显的一个趋势是舆论评价越来越两极分化。作为全年最重要的黄金档期,春节档几乎容纳了全年最头部的华语大片。影片体量越大,意味着受众类型越广,既有IP或明星的“死忠粉”、也有春节将观影视为刚需的“基本盘”、以及因为舆论焦点和谈资选择看热闹的“路人粉”。再加上春节档是一个竞争浓度极高的密集型档期,所以非常容易放大电影的优缺点,也容易扭曲观众的真实评价。好的电影能迅速冒头,但一旦口碑产生危机可能也会迅速发散。
舆论的确影响到了《封神第二部》的票房走势,尽管纷争的春节假期结束后电影口碑在持续回升,但是如今的票房落点也充满了遗憾。
3
—工业化需要“慢环境”—整个产业的进步需要更多IP电影的成功。
今年春节档六部电影都是强IP、强工业的典型代表,能够以创纪录的姿态为2025年取得开门红某种程度上是华语电影工业化水准提升的“阶段性胜利”。
其实回看《封神》整个系列的创作历程,电影从2014年开始筹备,在2023年推出第一部面对观众,整个前期筹备就长达十年。在过去十年时间里,无数有同样“野心”的工业大片失败甚至夭折,《封神》前两部不仅如约同观众见面,而且在工业化探索也远比想象中多的多。
这种工业化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是电影将东方美学融入到了华语视效大片当中,两部电影在画面质感上、视听体验上有非常多的亮点,也正是因为这种优点让电影赢得了年轻观众的认可。
看不见的则是电影制作背后不断规范化、标准化的“根基建设”。在两部电影的特辑和纪录片中,都能感受到《封神》对于同类电影留下了非常多值得参考或借鉴的“资产”。
另外,《封神第二部》视效镜头占全片86%,超70%视效镜头由中国团队完成。电影绝大多数特效镜头也能看出本土视效团队已经明显成熟,这两年国产特效大片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但时间回到《封神三部曲》启动的2014年,当时的国产视效大片还在苦苦追赶好莱坞,在后期制作方面更多依赖国外团队和技术。而随着越来越多像《封神三部曲》这样的重工业大片不断探索,才让本土自己的视效团队得到了迅速成长。
所以正如费翔所言,《封神三部曲》向全世界输出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同时展现了中国电影业的实力。
2023年暑期档爆款一部接着一部,《封神第一部》成为了二刷率最高的影片,并且成功带动大量拉新用户入场,第一部的“自来水”也因此有了“荣誉出品人”的称号。在《封神第二部》同样看到了主创愿意倾听观众声音的真诚,这种姿态同样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