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重量翻倍?游客买瓜称出双倍重量,商家一句话气炸全网!
家人们,今天咱得唠唠一件让人挺无语的事儿。一位四川游客李先生,开开心心去云南大理古城旅游,本想着买点当地的西瓜尝尝鲜,结果这一买,可就买出了大问题。
手机重量大变戏法,是秤有猫腻?那天李先生在古城里逛着,看到一个卖西瓜的小摊,牌子上写着 “10 元 3 斤”,价格挺实惠,就挑了个西瓜。等摊主称完,说 13 块钱,李先生正准备付钱呢,眼尖的他发现摊主的电子秤没归零。这时候,估计好多人都会跟李先生一样,心里犯嘀咕了。李先生也没多想,就顺手把自己的苹果 15 手机放秤上了,为啥放手机呢?因为他知道自己手机标重 170 克啊。这一放可不得了,电子秤上显示的重量居然是 “0.34 千克”,也就是 340 克,这手机重量直接翻倍了!
要是事情就到这儿,也就算了。可李先生心里气不过啊,就把这事儿拍成视频,发到了抖音和微信视频号上。这一发,可就像在网上扔了颗炸弹,网友们瞬间吵翻了天。评论区里的观点那是截然相反,外地的网友们大多都支持李先生维权,都觉得这商家肯定是调了秤,太黑心了。你想啊,大家出门旅游,谁不想开开心心的,结果遇到这种事儿,谁能不生气呢?
可云南本地的网友们却有不同看法,好多人都说李先生不懂当地习俗,说在大理这边,大家习惯用市斤计量,这秤面上显示的 “千克”,其实就是 “市斤” 的意思。这说法一出来,可把李先生气坏了,咱国家法定的重量计量单位是千克(公斤),市斤秤早就被禁止使用了。他还说,大理作为旅游城市,更应该遵守法规,不能让游客被迫 入乡随俗,去适应这种不合法的计量方式。
这事儿一上热搜,直接炸出两派人马:外地网友怒骂“黑心秤”。这时候,当地有个自媒体博主还出来 “拱火”,发了个视频,说李先生质疑 “市斤秤” 的行为像个 “憨鸵鸟”“小题大做”,还让网友们别跟李先生计较。这不是火上浇油嘛,李先生看到后,心里更不痛快了。
咱就说,这事儿到底该咋看呢?有人觉得,市斤秤是当地的生活传统,只要商家把价格说清楚,提前跟顾客讲明白,用市斤秤也没啥问题。可更多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习俗再怎么说也不能凌驾于法规之上啊,尤其是像大理古城这种全国知名的旅游景区,每天来那么多游客,来自全国各地,要是计量标准都不统一,那不乱套了嘛。而且这种市斤秤、公斤秤混用的情况,很容易让人混淆概念,商家要是想在重量上做点手脚,那还不容易嘛,这明显对游客的权益保障不利啊。
其实啊,像这种在计量上动手脚的事儿,可不是个例。
我就想起之前我一朋友去旅游,在海边城市买海鲜,也遇到了类似的糟心事。他在一个海鲜摊挑了几只螃蟹,摊主称完说 5 斤,价格可不便宜。我朋友当时也觉得有点不对劲,就提出换个秤称称。摊主一听,脸色立马就变了,还不让我朋友走,说我朋友找茬。后来旁边有个热心的当地人偷偷跟我朋友说,这摊主的秤肯定有问题,在这一片儿都出了名的。我朋友没办法,最后只能自认倒霉,钱也付了,可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还有一次,我在我们本地的菜市场买菜,看到一个卖水果的摊位,上面写着 “特价苹果,2 元一斤”。我挑了几个苹果,摊主称完说 6 块钱。我当时就觉得有点多,因为我平时买这么几个苹果也就三四块钱。我就跟摊主说,你这秤准不准啊。摊主拍着胸脯保证,说他这秤绝对没问题。我半信半疑地付了钱,回家后用我家的秤一称,好家伙,这几个苹果也就 2 斤多,根本不到 3 斤。你说这气人不气人,为了几块钱,商家就这么坑消费者。
消费者维权,路在何方?
咱作为消费者,遇到这种缺斤少两的事儿,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那该怎么维权呢?首先,咱可以跟商家协商,就像李先生那样,发现问题后马上跟摊主理论,要求他给个说法。在协商的时候,咱得注意保留好证据,比如说商品的包装、发票,还有和商家沟通的记录啥的。要是协商不成,咱可以找消费者协会调解,拨打 12315 这个投诉电话就行。另外,也可以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诉,让他们来处理。要是这些都不行,还可以通过仲裁机构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过后面这两种方式,可能会比较麻烦,耗时也比较长。
李先生最后表示,他暂时不考虑进一步维权了,但他希望通过这件事,能让大理当地重视景区的计量规范问题。毕竟大理是个旅游胜地,每年吸引那么多游客,要是因为这种事儿坏了名声,那多划不来啊。咱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行动起来,好好整治一下这种计量乱象,别让游客们寒了心。
大家对这件事儿有啥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