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美国白宫官网突然发布一则文件,宣告中美海上博弈进入新阶段——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法案,允许美军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对太平洋上的中国渔船实施“执法”。文件称,此举旨在“振兴美国商业捕鱼”,但字里行间却将矛头直指中国:“打击外国船队的未报告和未受监管的捕鱼行为”,而所谓“外国船队”的标签,几乎明示贴给了中国。
这一法案的签署,不仅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从经济战向海上军事施压的延伸,更暴露出其试图将太平洋变为“美国后院”的野心。当悬挂中国国旗的渔船成为美军“合法打击”目标时,中美海上对抗的烈度将如何演变?
法案核心:扩大“海上霸权”,剑指中国
根据白宫文件,特朗普此次签署的《释放美国在太平洋的商业捕鱼》法案包含三大核心内容:
1. 鼓励美国渔船与中国竞争:开放美国太平洋岛屿50至200海里内的专属经济区供美渔船作业,声称要“夺回被外国船队抢占的渔业资源”。
2. 授权美军“执法”:允许美军和海岸警卫队以打击“非法捕捞”为由,对包括中国渔船在内的外国船只进行登检、扣押甚至武力攻击。
3. 模糊国际法界限:将中国渔船在公海的正常作业污名化为“未报告、未受监管”,试图以美国国内法替代国际规则。
法案表面上打着“保护渔业”旗号,实则是对中国海洋权益的赤裸挑衅。特朗普甚至直言:“中国船队的高额补贴扭曲了竞争”,将经济矛盾直接升级为海上军事对抗。
历史伏笔:美国对华“海上围堵”早有预谋**
此次法案的出台绝非孤立事件。早在2024年,美国已多次针对中国渔船展开行动:
2024年2月:美国海岸警卫队联合基里巴斯海警登上两艘中国渔船,虽未发现问题,却高调炒作“执法合法性”。
同月:在瓦努阿图附近海域,美方人员以“检查”为由登临6艘中国渔船,试图制造“中国违规”的舆论。
2024年4月:美菲“肩并肩”演习中,美军出动AC-130J炮艇机击沉模拟“中国渔船”目标,将军事威慑与舆论攻势结合。
这些行动的背后,是美国对太平洋海权的焦虑。中国渔船的远洋作业能力、渔业产业链的完善,以及海军与海警的协同护渔,使得美国传统的“岛链封锁”战略逐渐失效。特朗普政府试图以“执法”之名,行“遏制中国影响力扩张”之实。
深层动机:经济报复与霸权争夺
美国此次法案的动机可从三方面解读:
1. 关税战受挫后的报复:自中美关税战激化以来,中国对等反制措施让美国农业和渔业损失惨重。特朗普签署法案,实则是将经济领域的失利转向海上冲突,转移国内矛盾。
2. 争夺太平洋控制权:太平洋岛国地处战略要冲,且渔业资源丰富。美国通过“执法”介入当地海域,既能压制中国远洋渔业,又能强化与岛国的军事绑定,巩固“印太战略”。
3. 激化矛盾,诱使中国“开第一枪”:美军在南海、东海频繁挑衅,企图制造舰机对峙甚至擦枪走火,从而将“破坏地区稳定”的罪名扣向中国,为联合盟友对华施压铺路。
中国应对:以实力捍卫“蓝色国土”
面对美国的挑衅,中国需采取多维度反制:
1. 强化远海护渔力量:升级海警舰艇装备,如部署万吨级巡逻船和武装直升机,必要时与海军形成联动,确保渔船在争议海域的安全。
2. 法律与舆论反击:联合国际组织揭露美国“长臂管辖”的霸权逻辑,推动制定公平的远洋渔业规则,瓦解美方“道德高地”。
3. “海上民兵”战术:借鉴中国渔民历史上打捞美军潜航器的经验,将远洋渔船编组为“海上民兵”,既维护捕捞权益,又形成非对称威慑。
4. 经济消耗战:中国可加大对南海、东海常态化巡逻,以低成本迫使美国陷入“航行自由”的高昂军费陷阱。正如专家所言:“中国每多花1元,美国就需多花7元”。
结局预测:霸权逻辑终将反噬
若美国一意孤行,其法案的后果将远超预期:
对美渔业“反伤”:中国渔船若遭无理扣押,中方亦可对等反制,美国渔船在太平洋的作业将面临更大风险。
地区局势升温:南海、东海可能频现舰机对峙,甚至爆发低强度冲突,美国盟友体系或因代价过高而分崩离析。
加速中国军事现代化:压力之下,中国海警与海军协同作战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更趋完善。
结语:海洋权益,寸步不让!
从郑和下西洋到现代远洋舰队,中国人的海洋基因从未褪色。今天,当美国试图以“执法”之名行霸权之实时,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任人欺凌的弱国。正如中国渔民曾用渔网打捞美军高科技设备一样,我们以智慧与实力守护着每一片蔚蓝。
特朗普的签字笔可以涂改文件,但改写不了历史潮流——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中美共存;但若有人执意将巨舰横亘于前,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必将如惊涛拍岸,震彻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