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连连发动攻
1947年,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连续发动了夏、秋、冬季3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38余人,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部队也迅速扩充,到1948年8月辽沈战役前夕,已扩展到54个师70万人,包括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和3个骑兵师,另有33万人的地方部队配合作战。
▲辽沈战役形势图
东北决战首战选在义县
反观国民党军方面,在东北仅剩55万余人,多数部队编制残缺,装备短缺,粮食弹药不足,还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3个互不相连的狭小区域内苟延残喘。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共两军决战的序幕在东北拉开已经成为必然,而且首战之地可能就是锦州,那里地处冀、热、辽三省交界,扼守退往关内的辽西走廊,一旦被切断,就会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而锦州的首战之地,必定是城北100里外的义县,那里号称锦州“北大门”,也是掩护锦州北部安全和北宁铁路沿线的屏障。云集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要攻打锦州,必须先拿下这里,而且一旦情况好转,就可以义县为基地,向西进攻承德、赤峰,北上威胁阜新、彰武。为确保这一要点,早在1948年3月,国民党军第93军暂编20师就被派往义县,负责防守。
半美械杂牌负责防守
第93军是抗战期间由“云南王”龙云整合全省地方部队整编而成,经历了抗战烽火的考验,后来又被编入中国远征军第二期,换装了美式装备,暂编第20师系该军主力,下辖3个团,还装备了山炮营、工兵营、辎重营、通信连、特务连等,共8000人枪,颇具战斗力。1948年3月,该师进驻义县时,辽西一带还比较平静,通往关内及葫芦岛港口的铁路依然通畅,因此全师上至师长王世高,下至基层军官都保持着乐观情绪。
在王世高等人看来,义县虽处在东北战场的最前沿,却并不是孤立的,其背后的锦州驻扎10万重兵,还有葫芦岛港口随时补给装备粮饷,再加上随时能从沈阳飞来的空军,防守是有相当把握的。更何况,义县四周有高10米、宽4米的的砖石结构古城墙,北依大凌河,其余三面是平坦的冲积平原,视野开阔,便于守军居高临下扫射。
▲义县布防图
守军构筑立体化防御阵地
暂编第20师进驻义县后,又重新拟定了全面加强防御工事的构筑计划,以旧城墙为基础加固核心阵地,加强和增筑了城外的许多连排据点,由3个以上的地堡群组成,中间再用交通壕连接。地堡群外则是宽3米、深3米的外壕,外壕前则设置3米以上鹿砦及铁丝网作为障碍,前后错综配置,形成了宽阔的防御地带。在这一防御地带的外围,守军又依托村落构筑改造了大批前进据点,不仅据点与据点的火力可以交叉侧防,城墙上的火力也可以支援,形成了广大纵深的立体火网。即便某一据点被突破,左右两侧及后方的据点也可以不受影响,并发挥侧射火力,将突入的部队歼灭。
▲暂编20师师长王世高
有如此完备的防御体系,师长王世高认为起码守上1个月是没有问题的,为此,他还特意举行阅兵仪式,请军长盛家兴亲临现场校阅守备部队和保安团等,为大家打气。1949年9月底,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等部兵临义县城下,迅速扫清外围并击退锦州援军后,于10月1日9时30分发动总攻,到下午13时30分,就将城内守敌12000余人全歼,俘虏城防司令兼暂编第20师师长王世高,前后仅用了4个小时。
▲东北野战军炮兵
▲半个月后锦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