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出“泄密”闹剧的背后,是赤裸裸的欧洲利益算计吗?
近来,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戈德伯格爆料,意外卷入美国政府高层关于袭击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计划讨论群聊,其中涉及诸多敏感信息。这起事件的真实性姑且不论,但它迅速点燃了国际社会对美国动机的质疑,特别是欧洲各国。这出“泄密”闹剧,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美国精心策划的一出“苦肉计”,其背后隐藏的,是美国对欧洲的“精准打击”。
首先,这起事件的“泄密”本身就疑点重重。 军事行动计划,特别是涉及多个部门、高度机密的作战方案,怎么可能在网络聊天群里随意讨论?这就好比一个银行行长在网上公开讨论如何转移巨额资金,简直是荒谬至极。这更像是美国政府故意放出的烟雾弹,试探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时向潜在对手释放“警告”。胡塞武装不会被吓倒,真正被震慑的,或许正是欧洲。
其次,美国此举的意图昭然若揭。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特别是也门,军事行动频频受挫。面对胡塞武装的顽强抵抗,美国航母屡遭袭击,地面作战更是力不从心。美国实力下降是事实,面对胡塞武装,它已经失去了在中东地区强势出击的能力,只能依靠“喊叫”来维持虚张声势的面子。 这所谓的“泄密”,无疑是美国虚张声势,试图通过制造紧张局势,恐吓胡塞武装,迫使其就范。
然而,美国真正的目标,恐怕并非胡塞武装,而是欧洲。 美国官员在所谓的“群聊”中,毫不掩饰对欧洲“免费搭车”的不满,并直言不讳地要欧洲为红海航行安全买单。美国只占苏伊士运河贸易的3%,而欧洲却高达40%。美国清楚地知道,如果红海航线受阻,欧洲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远超美国。这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美国试图将中东地区的风险和成本转嫁给欧洲。
这并非美国第一次对欧洲“狮子大开口”。从俄乌冲突到能源危机,美国始终扮演着“渔翁得利”的角色,在欧洲困境中谋取自身利益。如今,美国又将魔爪伸向红海,企图通过制造地区冲突,逼迫欧洲支付高昂的“保护费”。 这令人不禁想起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屡次向欧洲索要巨额军费,其霸权主义的行径令人不齿。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欧洲的“收割”并非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战略。 巨额的债务、衰落的制造业、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都让美国感到焦虑。而拥有巨大财富和相对软弱的军事力量的欧洲,自然成为了美国“收割”的首选目标。美国正在通过各种手段,剥夺欧洲的活力,将其变成一个依附于北美帝国的经济附庸。
然而,美国的如意算盘能否打响,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欧洲国家并非完全没有反抗能力,它们也逐渐意识到美国霸权主义的危害。在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压力下,欧洲国家是否会选择团结一致,共同抵制美国的“吸血”行为,这将对未来国际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场“泄密”闹剧,或许只是美国“收割欧洲”战略的序章,而欧洲,能否在风暴来临之前,做出正确的选择,则至关重要。 这出“泄密”大戏,远未谢幕,而未来的走向,无疑将牵动全球的神经。 这不仅是一场地缘政治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霸权与反霸权的较量。 这场较量,最终鹿死谁手,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