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派宋时轮给刘志丹当助手,宋吐苦水:我已被开除党籍一年了

椰子族部落 2024-11-18 10:14:37

毛主席派宋时轮给刘志丹当助手,宋吐苦水:我已被开除党籍一年了

1935年秋,陕北高原寒风凛冽。在吴起镇与红15军团胜利会师后,毛主席找到了宋时轮,要派他去协助刘志丹工作。然而,面对这个重要任务,宋时轮却流露出罕见的犹豫。这位在黄埔军校毕业、曾在狱中与熊雄并肩作战、多次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革命老战士,为何会对这次任命如此迟疑?他向毛主席吐露的那段"苦水",又道出了怎样的心酸往事?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毛主席是如何化解这个难题的?

一、从醴陵到黄埔:少年宋时轮的革命觉醒

1907年深秋,湖南醴陵的一个偏僻村落里,宋时轮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母亲早逝,父亲为养家糊口常年在外做杂货生意,年幼的宋时轮饱尝生活艰辛。1913年,在族中长辈的资助下,六岁的宋时轮得以进入私塾启蒙。这个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18年,宋时轮考入醴陵兰谊高小。在那里,他结识了同乡左权。两人志趣相投,常常畅谈时局。次年,五四运动爆发,北联高小的师生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软弱妥协。宋时轮和左权也加入游行队伍,高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标语,高喊口号,这是他第一次参与革命活动。

1921年,14岁的宋时轮和左权一同考入醴陵县立中学。在这里,他们与蔡申熙等进步学生组建了"社会主义研究社"。他们经常在校园里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革命思想。然而,这些活动引起了学校当局的不满。1923年,宋时轮因组织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

被开除后,16岁的宋时轮决定投笔从戎。他先是加入了吴佩孚的军官训练团,但军阀部队的腐败和暴力很快让他幻想破灭。一次训练中,因为单杠动作不够标准,他遭到长官的毒打,吐血后逃离军营。

这次经历并未打消宋时轮从军的理想。他得知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的消息后,立即与左权、蔡申熙等同学商议南下广州。然而,从湖南到广州路途遥远,穷学生们既无路费,又担心误了考期。关键时刻,宋时轮作出了舍己为人的决定:他把全部积蓄交给同伴,自己则放弃考试机会返回家乡筹款。

正是这个决定,让左权、蔡申熙等人顺利考入黄埔一期。而宋时轮在归途中染上痢疾,几乎丧命。直到1925年病愈后,他才得知黄埔军校在湖南秘密招生的消息。他立即组织两名同伴,再次踏上南下之路。这一次,他终于如愿考入黄埔第五期。

在黄埔期间,宋时轮被分配到一团四营十六连,营长是陈明仁。不幸的是,他又感染疟疾,住院半年,实际就读于第六期。1927年1月,在治疗期间,宋时轮先加入共青团,随后转为中共党员。他的革命生涯就此正式开始,然而更大的考验也随之而来。

二、从黄埔到南昌: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黄埔军校许多革命青年的计划。当时在广州的宋时轮,正准备随军北伐。接到消息后,他立即与同学熊雄等人商议对策,决定秘密潜回湖南,寻找党组织联系。

一路上,他们昼伏夜行,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捕。在常德,宋时轮意外遇到了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贺锦斋。贺锦斋告诉他们,党组织正在秘密筹划武装起义,要他们暂时隐蔽,等待时机。

7月底,南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宋时轮和熊雄立即赶往南昌,加入了叶挺独立团。起义军向广东进军的途中,宋时轮被任命为连指导员。然而,部队在潮州遭遇国民党军的围攻,伤亡惨重。宋时轮带领残部突围时,左臂被子弹击中。

伤愈后,宋时轮辗转来到上海。1928年春,他在一家纱厂做工,暗中发展工人运动。一天晚上,他在工人聚会上被巡捕房特务发现,当场逮捕。在狱中,他遭受了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暴露党组织的秘密。

这次入狱,让宋时轮意外遇到了老同学熊雄。两人在狱中相互支持,共同抵抗敌人的审讯。三个月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他们终于获释。但出狱后不久,宋时轮就接到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由于在狱中表现不够坚定,他被开除了党籍。

这个打击对宋时轮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但他没有放弃革命信念,而是主动请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组织派他到江西赣南,协助朱德、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开展游击战。

1929年初,宋时轮来到红四军。在井冈山期间,他多次参加战斗,表现英勇。特别是在下山后的游击战中,他带领一个小分队,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打击了敌人的"铁路巡逻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然而,组织上对他的开除党籍处分一直未予改变。这让宋时轮常常陷入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被捕入狱,其他同志都恢复了党籍,唯独自己始终未能恢复?但他没有抱怨,而是继续默默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

1930年秋,红一方面军主力转移到闽西。宋时轮被调到红三军团,担任营长。在随后的反"围剿"战斗中,他率部多次出色完成任务,立下战功。特别是在一次阻击战中,他带领全营顶住敌人三个团的进攻,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这次战斗中,他再次负伤,但仍坚持指挥到战斗结束。

三、从闽西到陕北:长征路上的艰难抉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宋时轮此时担任红三军团一个团的团长,负责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在湘江战役中,他率部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战斗中,他的部队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不到一个连的兵力。

过湘江后,部队进入贵州。一天晚上,宋时轮带领剩余战士在一个山村休整时,遭遇敌人突袭。在这场遭遇战中,他们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但代价是又损失了十几名战士。这次战斗后,他的部队只剩下二十多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会后,红军改变战略方针,开始向北进军。宋时轮的部队被编入了红一军团。在四川草地上,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粮食耗尽后,战士们只能啃树皮、吃草根。有一次,部队连续三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宋时轮带领战士们翻越一座大山时,有五名战士因体力不支倒在路上。

过草地时,一个令宋时轮终身难忘的场景发生了。一天傍晚,他们在沼泽地里艰难前行,突然听到前方传来呼救声。原来是一名战士陷入沼泽,正在下沉。宋时轮立即组织营救,但连续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最后,那名战士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沉入了泥潭。

6月,红军到达四川甘孜。在这里,宋时轮遇到了许久不见的老战友熊雄。两人相见,却无暇叙旧。因为此时部队正面临分兵的重大决策:一部分继续北上,另一部分留在川西建立根据地。宋时轮被任命为留守部队的参谋长。

然而,这个决定很快被改变。中央得知张国焘另立中央的消息后,决定调整部署。宋时轮奉命带领一个加强连,穿过敌人封锁线,为北上部队侦察道路。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因为当时川西地区敌人密布,而他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一条安全的通道。

在这次侦察中,宋时轮采取了一个大胆的策略:白天派出小分队佯装商人打探情报,晚上全部队快速推进。经过半个月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大部队通过的路线,为红军主力北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9月,部队进入甘肃。此时的宋时轮已经连续作战一年多,身体极度疲惫。但他仍坚持带领部队前进。在一次夜间行军中,他因体力不支从马上摔下,导致右腿骨折。战士们用担架轮流抬着他继续前进,直到到达陕北。

到达陕北后,宋时轮被安排到后方养伤。在此期间,他开始整理长征途中的战斗经验,写下了大量笔记。这些记录不仅包含了具体的战术细节,还记录了许多战友的英勇事迹,成为了红军长征史的重要史料。

四、从吴起到延安:终于等来的党籍恢复

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与红15军团胜利会师后,毛泽东找到了正在养伤的宋时轮。这次谈话中,宋时轮道出了自己被开除党籍一年多的经历。毛泽东当即表示要调查此事,并指示组织部门尽快核实情况。

同月下旬,一个特殊的会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宋时轮的党籍问题。与会的老同志们纷纷发言,证实了宋时轮在狱中的表现并无不当之处。特别是熊雄作为当时同在狱中的证人,详细讲述了宋时轮在被捕期间如何机智周旋,保护了组织。

11月初,组织部向中央提交了审查报告。报告指出,1928年对宋时轮的开除党籍处分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仓促决定,缺乏充分事实依据。考虑到宋时轮多年来在革命斗争中的表现,建议恢复其党籍。

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的批准。1935年11月15日,在吴起镇的一个院子里,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庄重的会议。会上宣布了恢复宋时轮党籍的决定,将其入党时间追溯到1927年1月。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陕北根据地。

党籍恢复后,宋时轮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某师参谋长。12月,他参与指挥了一场关键战役。在这次战斗中,他根据地形特点,提出了"两面钳击,三路突袭"的作战方案,最终一举攻克了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据点。

1936年初,宋时轮接到新的任务:协助刘志丹扩大陕北根据地。在此之前,他专门去找了熟悉当地情况的老战士了解情况。通过调查,他发现陕北地区的社会状况十分复杂,各路地方武装势力盘根错节。

为了打开局面,宋时轮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对于愿意接受改编的地方武装,他主动派人联系,表示愿意保留其原有体制;对于顽固对抗的势力,则坚决打击。这个策略收到了良好效果,许多地方武装纷纷表示愿意接受红军改编。

3月,宋时轮带领部队进驻绥德地区。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当地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土匪头子,既不愿意投诚,也不愿意对抗,而是采取了游而不击的态度。宋时轮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派人暗中打探,发现这个土匪头子的家族中有人与红军某位干部相识。

他立即请来这位干部做工作,并允诺保留其部分武装。经过反复谈判,这个土匪头子终于同意改编。这不仅消除了一个潜在威胁,还为红军增添了一支生力军。这支部队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月,中央军委对陕北红军进行改编。宋时轮被任命为某团团长。在新的岗位上,他着重抓军事训练,特别注重提高部队的夜战能力。他创造性地采用"白天学习、晚上实践"的训练方法,使部队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五、从延安到北平:迎接解放的曙光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宋时轮奉命参与谈判工作,负责与张学良部下的联络工作。在多次往返奔波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黄埔军校的人脉关系,说服了多位国民党军官支持和平解决方案。

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抗日形势发生重大转变。1937年春,宋时轮被调往前线,担任新编第八路军某部副师长。7月,他带领部队进入山西。在平型关战役中,他采取了"伏击为主,正面阻击为辅"的战术,配合主力部队重创了日军精锐部队。

1938年初,宋时轮转战太行山区。在这里,他首创了"地方工作队"制度,即从部队抽调政治素质好、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专门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这一做法很快在全军推广,成为开展敌后游击战的重要经验。

1940年,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在一次遭遇战中,宋时轮所在的指挥部被敌人包围。危急时刻,他命令警卫排佯攻正面,自己则带领机要科人员从侧翼突围,成功转移了重要文件和电台设备。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宋时轮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论游击战中的群众工作》一文。这篇文章详细总结了他在太行山区的实践经验,对开展敌后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1945年抗战胜利后,宋时轮被调往东北。在辽沈战役中,他担任某纵队参谋长,参与制定了著名的"四平争夺战"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巧妙地利用了当地铁路线的特点,采取"两翼包抄,中路突击"的战法,最终攻克了这个重要城市。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宋时轮此时已经是军级干部,负责指挥一个重要战区的作战。在天津战役中,他根据城市战的特点,提出了"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术,有效减少了部队伤亡。

1949年1月,解放军向北平发起总攻。宋时轮负责西部地区的进攻任务。在行动前,他特别强调要注意保护古建筑,并制定了详细的避免误伤文物的预案。正是由于这些周密的准备,使得北平和平解放成为可能。

北平解放后,宋时轮被任命为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他立即着手处理城市接管工作,特别是对原国民党军政机关的接收工作。在处理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时,他始终坚持"宽大稳妥"的方针,使得许多原国民党人员安心接受改造。

2月1日,宋时轮参加了在北平举行的军管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他提出了"先稳定,后改革"的工作思路,建议分步骤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这些建议为北平和平解放后的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