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本岛的原住民被统称为高山族,与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同属于南岛民族。有一种观点认为,南岛民族最初也是从东亚大陆迁移过去的,但由于年代久远,这种说法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之内。
明朝初年,为了稳固国内的统治基础,朝廷实行了海禁政策,而尝到了海外贸易甜头的沿海居民,并不愿意回去种地或在海边打鱼。于是,走私与反走私便成为了明朝中后期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当时的贸易对象主要是日本,出于维护共同的利益,这些明朝的走私犯很自然地和日本人勾结到了一起,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倭寇。这些倭寇的头子基本都是中国人,日本人在里面大都充当马仔的角色。
这场抗倭战争,最终以明朝政府的胜利而告终。丰臣秀吉在朝鲜战场也被明朝打怕了,就对日本人下达了海禁,使得日本人无法继续参与这种武装走私行为。于是中国方面的海盗们需要另外再寻找一个基地,目光便聚焦到了台湾岛,由此开启了大陆对台湾第一波的移民开发热潮。
郑成功退守台湾,赶走了荷兰人,促成了第二波大规模移民。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大陆又开始陆陆续续向台湾移民,到了1811年,移民人数总计180余万。1853年太平天国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战乱,大陆地区又掀起了一波移民浪潮。1945年国民党军队接手台湾,将日本势力清除出去,并随后开始了最后一波移民高潮。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岛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了华夏文明圈的一部分。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湾的大规模移民起自17世纪30年代,止于1949年,历经310年。由此可见,目前的台湾人大都是外省人,只不过是时间先后的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造成了他们对大陆地区心理认同上的深浅不一。最早的移民地点主要集中在台湾南部的嘉南平原;而清早期的移民则在台中地区较多;清晚期及1945年以后的移民,在台北地区和台东地区的比重较大。早期的移民选择台湾南部,其实也很好理解,开发南部平原比中部山脉和北部盆地要容易的多,毕竟人总是先从容易的事情开始做起的。
正因为如此,造成了这样一个现象,越往南的地区,人民对于故土的认同感越低;越往北移民时间越短,相对来说对大陆地区的记忆越清晰,这是时间带来的自然规律。近年来,由于民进党当政时期强化了本省与外省的区别,使得目前台湾岛的党派之争,很大程度上成了划分与大陆关系远近的标尺。在台湾这几年的选战中我们会发现,与大陆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的台北、台东地区为泛蓝的根据地,嘉义以南的台南地区为泛绿的根据地,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台中地区,则成为了双方争夺的摇摆地区,它偏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胜出。这种地缘格局的形成,从深层次来说,是与移民过去的时间相对应的。
在陆权时代,台湾作为一个岛屿相对孤立。但在海权时代,台湾正好处在中国、东北亚、东南亚和进入太平洋的战略交汇点,战略意义至关重要。事实上,台湾只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在文化上才能更加繁荣;经济上更具活力;安全上更有保障。当然,从目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天并不会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