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的婚姻没什么浪漫故事,这都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作为70后,我们的婚姻是典型的那个年代的缩影,循规蹈矩,没什么激动人心的剧情发展。
2002年,我们在家人的安排下结了婚,从那时候起,原以为理所当然的夫妻生活却走向了分房的道路。
这个决定的背后是无奈。
老公打鼾,声音大到近乎震天响。
刚结婚那会儿,我还天真地想自己能适应,最终还是不得不败下阵来。
每晚,他的鼾声像是雷鸣,让我的神经绷得紧紧的,硬是一夜接着一夜睡不好,为避免这种折磨,我主动提议分房睡。
虽然一个屋檐下,但我们过了二十年的“各自为政”生活。
去年年底,我们搬进了新家。
装修好的房子只有四个房间,为了给孩子们独立的空间,我和老公不得不睡在一个房间。
这种变化让我心情很复杂,有期待,也有担忧。
期待的是,终于有机会和老公重温一下同床共枕的感受;担忧的当然是那雷鸣般的鼾声。
刚开始的几天,我们确实遇到了困难。
老公一上床,我就感到一阵心理阴影,担心刺耳的鼾声又要开始折磨我。
果然不出所料,他的鼾声如期而至,那一晚我几乎没怎么合眼。
但老公也算体贴,第二天他自觉地抱着被子去了客厅。
尽管有打鼾的困扰,同床共枕也带来了正面的变化。
老公变得温和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冷冰冰的。
每晚他会陪我聊聊天,捶捶背,日常的小互动让我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
这让我感觉,尽管分房生活了二十年,我们的感情还有修复的可能。
但现实中的困扰依然存在。
有次大年初六招呼完客人,终于可以静下写篇文章,老公却在一旁刷手机,还能刷着刷着睡着,鼾声立刻跟了上来。
这样一来,我的写作计划泡汤了。
共床带来的困扰不仅仅是噪音,还有私人空间的缺失。
我怀念那些分房的日子,互不干扰,自由自在。
分房和同房,各有利弊。
分房让每个人都有独立空间,互不干扰,但也拉大了夫妻之间的距离。
比如二十年的分房生活,让我和老公之间有些生疏,连起码的昵称和牵手都显得尴尬。
同房生活,尽管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却冒着打鼾扰人、私人空间缩小的风险。
在同房后,我发现我们的关系确实有所改善,但也带来了新的困扰。
例如,老公的鼾声仍然影响我的睡眠质量,夜深人静时,这种噪音尤为刺耳。
此外,我的私人空间减少,想安静写篇文章都成了奢望。
分房亦或同房,每种选择都有其独特的挑战。
对于我和老公来说,分房让我们逃避了夜晚的困扰,但同房却让我们找回了些许亲密感。
人生很短,与伴侣相处的时间更是如此。
我认为,无论哪种选择,都要找到适合彼此的方式,毕竟夫妻关系,除了相互包容理解,还需要一些智慧。
生活没有完美的模式,走好每一步是关键。
对现在的我来说,或许找到让老公鼾声减小的方法,或者尝试些缓解焦虑的方式,都是让这段同房生活更舒适的途径。
再长的路也有尽头,会不会同房其实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彼此的心是否依然靠近。
在这条长期的感情之路上,每一步的努力和妥协,都是为了找到一种可以长久相处的默契和平衡。
年轻的时候或许觉得忍受对方的一些小毛病是多么的难以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会包容和理解,这才是成就长久婚姻的秘诀。
不管怎样,希望经历这些挑战后的我们,能够在雷鸣般的鼾声中,看见彼此的依靠和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