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印象:从神秘到熟知
在中国的民族大家庭中,瑶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作为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瑶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迷人的风情,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在中国民族文化的长河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当我们提及瑶族,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错落有致的吊脚楼;身着绚丽多彩服饰的瑶族人,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热闹场景;还有那神秘庄重的祭祀仪式,古老的传说在口口相传中延续着民族的记忆。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画面,构成了我们对瑶族最初的印象。然而,瑶族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历经风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让我们一同走进瑶族的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历史长河:瑶族的迁徙与变迁
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众多学者认为,瑶族与古代的三苗、荆蛮等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漫长的岁月里,瑶族经历了无数次的迁徙与变迁,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独特的足迹。
相传,瑶族的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是蚩尤部落的一部分。在那场著名的涿鹿之战中,蚩尤部落战败,瑶族先民被迫向南迁徙,与其他部落融合,逐渐形成了 “三苗” 部落联盟。然而,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三苗” 又与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发生战争,再次战败,于是开始了更为广泛的迁徙,其中一部分来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了 “荆蛮”。
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主要活动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中下游以及洞庭湖一带,被称为 “长沙武陵蛮” 或 “五溪蛮”。这一时期,他们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多,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随着封建王朝统治的加强,瑶族人民面临着沉重的赋税和压迫,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他们不得不再次踏上迁徙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瑶族先民曾一度北迁,进入河南、安徽一带,但主要居住地仍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到了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 “以夷治夷” 的羁縻政策,这促进了瑶族原始社会的分化和瓦解,推动了其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此时,居住在湖南西南部和两广北部山区的瑶族先民被称为 “莫徭”,他们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频繁。
宋代,是瑶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王朝在瑶族地区不断完善羁縻统治,使得瑶族先民进一步分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这一时期,瑶族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湖南、广西、广东等地都有了他们的身影。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张,瑶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为了躲避战乱和寻求新的土地,瑶族人民不得不继续南迁。
元明时期,瑶族被迫大量南迁,不断深入广西腹地。特别是在明代,两广地区几乎成为了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明朝政府在瑶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瑶族的统治,但也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瑶族人民为了反抗压迫,多次发动起义,但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区,还有少数瑶族向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从而形成了 “岭南无山不有瑶” 的分布格局。在这一过程中,瑶族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新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人民迎来了新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瑶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瑶族人民从此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政府还加大了对瑶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传承文化,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地理分布:大分散,小聚居
瑶族的分布呈现出 “大分散、小聚居” 的显著特点 ,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山岳地带,从云南景谷县到广东始兴县、广西防城县到湖南武陵山区,都有他们的足迹。
广西,作为瑶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众多的瑶族聚居地,如金秀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等。金秀大瑶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西的中部,这里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瑶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大瑶山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茂密的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瑶族人民在这里依山而居,他们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都安瑶族自治县则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这里的石山连绵起伏,地下河纵横交错。瑶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渔业文化。
湖南的瑶族主要分布在永州、郴州、邵阳、怀化等地,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 “神州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保存着丰富的瑶族文化遗产。每年的盘王节,江华瑶族自治县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在节日期间,瑶族人民身着盛装,举行祭祀盘王、跳长鼓舞、唱盘王大歌等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南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富宁、金平、河口、麻栗坡、广南、勐腊等县,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云南的瑶族大多居住在山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瑶族人民善于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种植茶叶、橡胶等经济作物,同时也从事狩猎、采集等活动。
广东的瑶族主要集中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八排瑶,以其独特的服饰、建筑和风俗习惯而闻名于世。八排瑶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他们的建筑风格独特,以 “瑶排” 为主要形式,一排排的房屋依山而建,气势恢宏。乳源瑶族自治县则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瑶族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这里的必背瑶寨,是一个充满浓郁瑶族风情的地方,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瑶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瑶族的特色美食,感受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贵州的瑶族虽然人口相对较少,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贵州的瑶族主要分布在荔波、榕江、从江等地,他们与当地的苗族、侗族等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瑶族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历史上的多次迁徙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瑶族先民为了躲避战乱、自然灾害以及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不断迁徙,足迹遍布中国南方的各个地区。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与当地的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同时,山区的自然环境为瑶族人民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有利于他们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矿产、土地等,也为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
多彩文化:传统与传承的交融
(一)语言文字
瑶族的语言文化丰富多样,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主要包括 “勉语”“布努语”“拉珈语” 。其中,勉语为瑶族中自称为 “勉” 的人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内部分勉、金门、标敏、藻敏等 4 个方言;布努语是瑶族中自称为 “布努” 的人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努、包瑙 2 个方言;拉珈语为瑶族中自称为 “拉珈” 的人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拉珈语内部没有方言土语的分化 。由于各地瑶语差异较大,部分瑶族人与外族沟通时,一般使用当地壮语或汉语方言,主要是西南官话,部分地方的瑶族甚至只会说壮语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瑶族曾长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直到 1982 年,中央民族学院与美国瑶人协会共同创制了拼音瑶文 ,这一创举为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拼音瑶文的出现,使得瑶族人民能够更加方便地记录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也为瑶族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如今,在瑶族地区的学校和文化机构中,拼音瑶文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了传承瑶族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宗教信仰
瑶族主要信奉万物崇拜、祖先崇拜和瑶传道教。在瑶族人的观念中,世间万物皆有神灵,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等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 。因此,他们对自然充满敬畏,每逢年节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上香祭拜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祈求神灵的庇佑,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祖先崇拜在瑶族的信仰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瑶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会庇佑后代,因此对祖先的祭祀十分隆重 。他们会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献上丰盛的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在祭祀过程中,长辈会向晚辈讲述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基因。
瑶传道教是瑶族原始宗教与道教相融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它在宗教体系上接纳了道教的神灵信仰,供奉太上老君、张天师、三清和三元等道教诸神 。在仪式上,吸收了道教的宗教教义,如 “度戒” 仪式,既是道教吸收信徒的入教仪式,也是瑶族男子的成年礼 。度戒后的男子,社会角色和地位发生转化,从此可以结婚成家,同时也取得了传道度人的法师资格 。瑶传道教的经典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如广西瑶族的《遵典经》记载 “玉清圣境洞真经”“上清真境洞玄经”“上清仙境洞神经”,源自道教的洞真、洞玄、洞神三洞经书 。道公在阐述道教经义、研习道教教义的经书中,如《玉皇经》《玉枢经》《度人经》和《消灾经》等,基本上是汉文道教经典 。瑶传道教自产生之日起,就融入了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三)文学艺术
瑶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宛如一座璀璨的宝库,承载着瑶族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历史记忆 。由于长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瑶族民间文学多靠口耳相传,部分用汉文传抄 。其形式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谜语、说词等,每一种形式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
神话是瑶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奇幻的想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瑶族人民对世界起源、人类诞生和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 。其中,《盘古》《密洛陀》《伏羲兄妹》《盘瓠》等神话最为著名 。《盘古》神话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展现了瑶族人民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和敬畏;《密洛陀》则叙述了女神密洛陀创造人类的艰辛历程,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生命的赞美;《伏羲兄妹》讲述了伏羲兄妹在洪水过后,为了繁衍人类而结为夫妻的故事,反映了瑶族人民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思考;《盘瓠》神话则与瑶族的图腾崇拜有关,讲述了盘瓠帮助高辛氏平息外患,娶公主为妻,繁衍出瑶族的故事 。
传说则以历史人物、事件或地方风物为依据,通过艺术加工,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人物传说如《金龙出大洞》《侯大苟的传说》,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塑造了英勇无畏、智慧超群的英雄形象,表达了瑶族人民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正义的追求;习俗传说如《祝著节》《长鼓的传说》,解释了瑶族传统节日和习俗的由来,体现了瑶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风物传说如《千冢垌》《圣塘山》,则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神秘的色彩和文化内涵,展现了瑶族人民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赞美 。
民间故事以生活故事和动物故事为主,形式活泼,寓意深刻 。生活故事如《聪明的阿怒》《两兄弟》《五彩带》等,反映了劳动群众与财主的斗争、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爱情等主题,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世界;动物故事如《蚂蟥告状》《乌鸦画师》《喜鹊老师》等,通过动物的形象和行为,传达了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哲理 。
歌谣是瑶族民间文学中最为丰富的形式之一,它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瑶族歌谣内容广泛,包括风俗歌、乐神歌、苦歌、情歌、谜歌、反抗斗争歌、生产劳动歌、新民歌等 。风俗歌反映了瑶族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如婚礼歌、丧葬歌等;乐神歌用于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苦歌则倾诉了瑶族人民在历史上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情歌是瑶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歌词优美,情感真挚;谜歌则以谜语的形式,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反抗斗争歌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精神;生产劳动歌则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如种田、打猎、伐木等;新民歌则反映了瑶族人民在新时代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
瑶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 。瑶族人民能歌善舞,音乐和舞蹈是他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
瑶族的音乐曲调丰富多样,有 20 余种,每一种曲调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曲调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或欢快活泼,或深沉凝重,生动地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唱歌是瑶族人民普遍的爱好,他们常常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节日庆典等场合,即兴歌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很多民间歌手更是才华横溢,见物编词,出口成歌,留下了众多优美动人的歌谣 。
瑶族的舞蹈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 。长鼓舞是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历史悠久,宋代已有记载 。长鼓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其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极富民族风格 。长鼓舞的舞蹈动作矫健而抒情,有双人舞、四人舞和集体舞等多种形式 。舞者们在表演时,左手持握鼓腰,以右手轮番拍击两端鼓面,边击边舞,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言模仿上山下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生产生活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瑶族人民勇敢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勤劳勇敢的品质 。在瑶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长鼓舞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人们身着盛装,跳起长鼓舞,欢庆节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
铜鼓舞也是瑶族的传统舞蹈之一,通常在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表演 。铜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音色雄浑厚重,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舞者们围绕着铜鼓,随着鼓点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或旋转、或跳跃、或舞动双臂,动作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铜鼓舞不仅展现了瑶族人民的舞蹈技艺,也体现了他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之情 。
除了长鼓舞和铜鼓舞,瑶族还有其他许多独特的舞蹈形式,如伞舞、芦笙舞等 。伞舞以舞者手持花伞为特色,舞蹈动作轻盈优美,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展现了瑶族女性的柔美和优雅;芦笙舞则以芦笙为伴奏乐器,舞者们边吹芦笙边跳舞,动作欢快活泼,充满了青春活力 。
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精湛绝伦,刺绣、挑花、蜡染、织棉等技艺,无不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独特追求 。这些手工技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
刺绣是瑶族妇女擅长的传统技艺之一,她们用五彩丝线在布面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鸟、人物等 。刺绣的针法多样,有平绣、锁绣、盘绣、打籽绣等,每种针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效果 。瑶族刺绣的图案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既具有装饰性,又寓意深刻 。例如,龙凤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花鸟图案则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挑花也是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它与刺绣有所不同,是用针将线挑在布的经纬线上,形成各种图案 。挑花的图案多以几何图形为主,简洁大方,富有韵律感 。瑶族挑花的色彩搭配独具匠心,常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色调,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挑花作品不仅用于服饰装饰,还常用于制作手帕、头巾、背包等生活用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
蜡染是瑶族的一种古老的印染技艺,它以蜂蜡为防染剂,在白布上绘制图案,然后放入染缸中染色,最后去除蜡质,形成独特的花纹 。蜡染的图案丰富多样,有自然景物、动物、人物等,线条流畅,造型古朴 。蜡染的色彩以蓝白为主,清新淡雅,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美感 。瑶族蜡染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绘图、点蜡、染色、脱蜡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 。
织棉是瑶族的传统纺织技艺之一,瑶族妇女用自制的木织机,将棉花纺成线,然后织成棉布 。织棉的过程中,她们会在布面上织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条纹、方格、菱形等 。瑶族织棉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柔软,保暖性强 。织棉不仅用于制作衣物,还用于制作床上用品、窗帘等生活用品,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生活百态:习俗里的民族特色
(一)饮食偏好
瑶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主食以大米、玉米、红薯等为主 ,也会在米粥或米饭里加入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以增加食物的种类和营养 。居住在山区的瑶族,由于生活环境和劳作方式的影响,形成了冷食的习惯 ,他们制作的食品也多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 ,粽粑、竹筒饭等主食与副食兼备的食物,便是他们的心头好。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瑶族人会就地野餐,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带来的菜肴,主食则各自食用自己携带的。
瑶族的日常菜肴丰富多样,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 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美食,用鸟肉腌制而成 。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 ,瑶家人常用 “鸟酢” 来招待贵客 ,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 。此外,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
饮酒是瑶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一般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美酒,每天常喝 2 - 3 次 。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用时对水 。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还用油茶招待宾客 。打油茶的制作方法独特,先将油倒入锅中烧热,放入茶叶翻炒,炒出香味后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用木槌将茶叶捣碎,再加入生姜、辣椒、食盐等调味,最后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 ,具有特殊的风味 ,既能提神醒脑,又能充饥解渴 。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将糯米用植物的汁液染成红、黄、蓝、紫等颜色,再蒸熟食用,色彩鲜艳,味道香甜 。
(二)居住特点
瑶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多样,极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叉叉房” 和 “干栏式” 房屋 。“叉叉房” 结构简单,用树干交叉搭成屋架,上面覆盖茅草或树皮,四周用树枝或竹篱围成墙壁 ,这种房屋建造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山区的生活环境 。“干栏式” 房屋则是一种高脚建筑,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形式既能防潮、防虫、防蛇,又能充分利用空间 ,是瑶族人民适应山区地形和气候的智慧结晶 。
瑶族房屋的选址十分讲究,通常会选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 。房屋的朝向多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而定,一般以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为主 ,以保证室内有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 。在建筑布局上,瑶族的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间为厅堂,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 。火塘在瑶族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取暖、做饭的地方,也是家人团聚、交流感情的场所 。屋前屋后,还会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
瑶族的房屋装饰也独具特色,他们善于运用木雕、竹编、刺绣等工艺,为房屋增添艺术气息 。在门窗、梁柱、屋檐等部位,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鸟、人物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竹编则常用于制作箩筐、篮子、席子等生活用品,既实用又美观 。瑶族妇女还会在房屋的墙壁上挂饰自己亲手刺绣的手帕、头巾、背包等,为房屋增添温馨的氛围 。
(三)服饰风格
瑶族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体现了瑶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湛的手工艺 。
瑶族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白色的裤子上绣着精美的花纹,显得简洁大方又不失个性 ;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 ,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豪迈的气质 。
瑶族妇女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彩,她们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 。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等部位,常常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 ,鲜艳夺目,令人赞叹不已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 ,风格别致 。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开来 ,不同的头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年龄 。
瑶族支系众多,各支系的服饰也不尽相同 ,如广西的 “白裤瑶”,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名 ;龙胜的 “红瑶”,由于穿红色绣花衣而得名 。这些不同的服饰风格,不仅体现了瑶族各支系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历史和生活环境 。
(四)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众多,这些节日不仅是瑶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
春节是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汉族的春节类似,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瑶族人家就开始忙碌起来,打扫房屋、置办年货、杀猪宰羊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到天明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相互拜年,表达美好的祝福 。孩子们则会兴高采烈地去给长辈们拜年,领取压岁钱 。在春节期间,瑶族还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龙舞狮、唱山歌、打陀螺等 ,热闹非凡 。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 ,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的盛装 。节日期间,人们杀猪宰羊,摆上丰盛的祭品,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保佑赐福 。青年男女则会聚集在一起,对歌、跳舞、交友,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盘王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瑶族人民欢庆丰收、增进团结的节日 。
达努节是瑶族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 。“达努” 在瑶语中的意思是 “不要忘记”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食物 。人们身着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有唱歌、跳舞、武术表演、斗鸟等 。达努节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社王节是瑶族祭祀社王的节日,在每年的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社王被认为是土地神,掌管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在社王节这一天,瑶族人民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社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草龙、唱社歌等 。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节日外,瑶族还有中元节、清明节、牛节、讨念拜、讨寮皈节等众多节日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起源、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它们共同构成了瑶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
(五)婚丧习俗
瑶族的婚恋形式多样,自由恋爱较为普遍 。男女青年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的形式,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当双方情投意合时,便会互相赠送信物,私定终身 ,正所谓 “各自配合,不由父母” 。当然,也有一些需要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情况 。瑶族的招赘习俗也较为常见,男方入赘女方家后,会受到女方家庭和社会的尊重 。
瑶族的婚礼习俗别具一格,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到新娘家迎亲,迎亲队伍通常会带上猪肉、酒、糍粑等礼物 。新娘则会穿上漂亮的嫁衣,头戴凤冠,在伴娘的陪伴下,与新郎一起举行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上,会有拜堂、喝交杯酒、唱喜歌等环节 。在一些地区,还有闹洞房的习俗,亲朋好友会聚集在新房里,与新人一起玩耍、逗乐,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 。
瑶族的丧葬仪式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各异 。“勉支” 大都行土葬,人去世后,家人会为其沐浴、更衣,然后放入棺材中 。出殡时,会有亲友护送灵柩前往墓地,将其安葬 。“布努支” 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 ,岩葬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入棺材,然后放置在山洞中 。“拉珈支” 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 ,火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火化后,将骨灰埋葬;挂葬则是将婴儿的尸体用布包裹起来,挂在树上 。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 “游尸葬” 。
在瑶族的丧葬仪式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和禁忌 。比如,在一些地区,人去世后,家人要为其 “买水”,即到河边或井边取水,为死者洗漱,寓意着让死者干干净净地离开人世 。在出殡时,要请师公或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 。此外,瑶族还有一些饮食禁忌,如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
现代发展:新时代的瑶族新貌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瑶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政治上,瑶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拥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全国共建立了 13 个瑶族自治县,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等 ,这些自治县设立了自治机关,行使民族自治权利,充分保障了瑶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国家还重视培养和选拔瑶族干部,到 2005 年,仅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干部就增长了将近 8 倍,其中瑶族干部增长近 10 倍 ,为瑶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
经济领域,瑶族地区发展迅猛。建国初期,瑶族地区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过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瑶族人民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瑶族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乡镇企业纷纷兴起,工业发展迅速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发展 “三位一体” 生态农业,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富川瑶族自治县培育 “三棵树” 产业,实现了产业融合升级,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
在文化教育方面,党和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在瑶族聚居区创办学校,办学速度快、覆盖面广、招生人数多 。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瑶族知识分子,提升了瑶族人民的文化素质 。以广西为例,瑶族聚居区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瑶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瑶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传统的音乐、舞蹈、手工艺等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本民族文化 。
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过去,瑶族地区医疗条件落后,缺医少药是常态 。如今,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医疗设施不断改善,医护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广西金秀瑶族村寨的医疗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成为医疗费用支付的重要部分 ;马山古寨瑶族乡新建了卫生院住院综合楼,提升了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能力 ,基本实现 “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 的目标 。
民族瑰宝: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展望
瑶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民族文化的浩瀚星空中。他们独特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多彩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瑶族的文化,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载着他们的迁徙历程、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优美的民间歌谣,从精湛的手工技艺到绚丽的民族服饰,从独特的宗教信仰到热闹的传统节日,每一个元素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展现着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现代社会,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正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取代。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瑶族文化的珍贵价值,开始积极投身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政府加大了对瑶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瑶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同时,许多瑶族地区也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如举办盘王节、长鼓舞比赛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瑶族文化。
展望未来,瑶族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瑶族文化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瑶族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将继续闪耀光芒,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