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学者即将宣布朱鹮灭绝,山西农民语惊四座:我昨天才见过!

泽元聊国际 2023-09-01 00:05:03

中科院即将宣布朱鹮野外灭绝,陕西两位猎人对专家说:我们昨天还见到过!这是怎么一回事?

197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支考察队,这支考察队的任务很简单,到野外寻找头部红色的大鸟朱鹮。

考察队很清楚这次的任务究竟有多么艰巨,因为上一次国内有记载的最后一次见到朱鹮还是在1964年,从那以后朱鹮在野外就像蒸发了一样,十几年来中科院派出的生物专家连朱鹮的一根毛都没有见到过。

考察队决定先从朱鹮最适宜生活的几个省份找起,河南、陕西、黑龙江、吉林等九个省份是最有可能找到野生朱鹮的。

条件很简陋,几只望远镜、两辆212吉普车,外加几双解放鞋,考察队员就这样上路了。随后的两年时间里,考察队走遍了这九个省份,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不知道换了多少次轮胎,行程达到了九万多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多,足迹遍布472个县,都没有找到朱鹮的身影。

队伍里的成员开始绝望了,这朱鹮恐怕已经灭绝了。有人提议给中科院写报告,向世界公布朱鹮已经灭绝。带队人刘荫增难以下决定,还是再找找看吧!

这时有一条小道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当时社会上传言甘肃天水的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了三根白色的羽毛,这羽毛很像是朱鹮的。于是考察团队又驾车驶向甘肃天水,真的看到了三根白色的羽毛,生物学家判断这正是朱鹮的羽毛!

这时已经是1980年,这三根羽毛就像救命稻草一样让团队的成员再次振奋起来。可惜,接下来的再寻找依旧是没有任何收获,考察队甚至怀疑,留下这三根羽毛的朱鹮已经遇害了,而这很可能就是中国最后一只朱鹮。

就在这时,陕西那边又传来了好消息,说有人见到了朱鹮在树林里觅食。就这样考察队又马不停蹄的赶到陕西的洋县,这里正是传言发现朱鹮的地点。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农村很多人连照相机都没见过,目击者看见朱鹮后也没有留下照片。

好在朱鹮这种鸟的外形特征很明显,朱鹮的体型比一般的鸟要大很多,雄性成年朱鹮体重有1700—1885g,体长可以接近1米。朱鹮在起飞时翅膀下面呈现出绚烂的黄色,尾部有鲜红色的羽毛,头部是朱砂红,一看就和别的鸟不一样。目击者的话如果属实的话,那么就是真的朱鹮。

随后考察队跑遍了陕西洋县,但是还是没有找到目击者所说的朱鹮,考察队很多人直接放弃了,只有刘荫增还在坚持。1981年4月,刘荫增再次来到陕西洋县,这一次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朱鹮找到,活要见鸟,死要见尸。

这一次刘荫增做足了准备,他知道光凭自己一个人想要找到朱鹮无异于大海捞针,于是他决定发动人民的力量。刘荫增带着白色的幕布,晚上的时候就在村头架起来,给村民们放电影,电影的内容很简单,就是科普朱鹮这种鸟。

为了让村民帮他找朱鹮,他还承诺只要提供可靠的线索,就能从他这里领100元。1981年,很多农村人连100元的大钞都没有见到过,那时的100元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8000元,万元户可以当县城首富。物质的刺激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可惜还是找不到朱鹮的身影。刘荫增最后也绝望了,拿起笔在一家农户的桌子上准备写朱鹮的灭绝报告,只要这份报告上交,朱鹮这个物种就算是自然性灭绝了。

想到这里,刘荫增不断叹气,就在此时,两位打猎的人找到刘荫增借住的农户家里,他们告诉刘荫增,昨天他们还见到了朱鹮。

刘荫增听到后显得很淡定,这几年里他不断收到朱鹮的踪迹消息,最终都是一无所获。两位猎人拉着刘荫增往山里走,走到了一个叫姚家沟的地方,刘荫增突然停下了脚步,高兴的大叫起来,因为在远处的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上出现了一抹鲜红,朱鹮!这真的是朱鹮!

随后刘荫增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通过观察发现,这里总共有7只朱鹮,两对伴侣外加3只幼鸟。之后刘荫增迅速把情况上报了中科院,以他为首在姚家沟成立了秦岭1号朱鹮保护站,专家在姚家沟扎下了根,守护着朱鹮一家。

1984年朱鹮的数量稳步上升,刘荫增也退居幕后,2022年,全世界朱鹮数量已经达到了7000只,我国目前有5000多只。多亏了当年刘荫增的坚持,这5000只朱鹮全部由那7只繁育而来,野外朱鹮已经摆脱了灭绝的风险,刘荫增的事迹也被列入了小学课本中,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0 阅读:0

泽元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