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被语音助手“气到”的经历吗?
对着手机说了一遍又一遍“帮我设个五分钟的闹钟”,却始终被回复“抱歉,我没听懂”。
在朋友聚餐时,有人提议用手机识别食物的卡路里,一顿操作下来,识别出的结果甚至和餐桌上的食物毫不相关。
这些场景,让很多用户对所谓的“智能功能”只能嗤之以鼻。
虽然这些助手形象滑稽,但也让我们看清了:功能虽然“智能”,却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那么如今,当苹果宣布国行iPhone即将支持AI功能,且与中国本土企业深度合作时,这一消息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巨头联手:苹果与阿里、百度合作细节揭秘这次苹果的创新亮点并不只是单纯升级了AI功能,更吸引人的是它背后的一组“顶配”搭档——阿里巴巴、百度以及云上贵州。
每一家的分工清晰明确,却又紧密协作。
阿里巴巴作为技术支柱之一,负责优化苹果的AI算法,尤其强化那些对中文用户适用的场景,比如复杂文本的续写和个性化文案的生成。
而百度则在视觉智能领域大显身手,不仅要让用户的拍照识别更精准,还要把“文心一言”这样的对话模型引入,这意味着未来的iPhone可能会在AR场景中更具表现力。
云上贵州的加入,则确保了用户数据存储的合规性和隐私性,说白了,就是让人用得更放心。
这种本地企业与全球巨头的合作方式并不常见,难怪有人称这是一场跨国科技的深度融合。
功能炸裂:本地和云端双模AI,Siri全面升级很多用户好奇,新功能到底长什么样?
根据苹果的介绍,它将带来两种模式的AI体验,一种是完全免费的“本地功能”,另一种则是依托云端能力提供的收费服务。
先说本地功能,这部分用户不需要联网就能体验,像本地语音助手Siri的升级,今后它不仅能更快地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执行任务,还支持多轮对话。
这意味着你可以连续用语音助手处理复杂的话题,比如询问路况、安排日程,甚至是简单的文本修改。
同时,相册也会变得“更聪明”,不光能够自动分类,还能直接生成创意十足的影集。
当然,想要更强的服务还是得看“云端模式”。
比如那些需要更高算力的任务,像使用阿里的模型生成创意海报,或者利用百度的能力续写长篇文章,这些功能都能够满足。
尤其对于一些内容创作者来说,这种AI支持简直就是福音:一篇几千字的稿子,AI可以帮助进行润色、调整,节省了大量时间。
另外,一些需要视觉智能的功能,比如拍照识物或者AR应用,也会因为云端的加入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
上线时间表:3月开发者大会打响第一枪苹果的新功能什么时候能用上?
从官方公布的时间表看,这次合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3月中旬,他们会在上海举办一场开发者大会,全面展示这些AI功能的实际效果。
不久后,4月时,部分测试版本会推送到国行iPhone上,首批支持的机型包括新版iPhone 16系列以及部分老型号机型。
而到了5月,新功能会在更多用户中开放使用。
不过前提是,这些手机都需要升级到最新的iOS系统,且硬件至少达到A17芯片的标准。
有人可能会好奇:那基础功能够用吗?
苹果提出了一个“免费+收费”的模式,本地部分完全不用花钱,但云端部分会收取一定费用,比如生成插画或复杂文本的功能,按次收费可能在1到5元,也可以选择包月订阅。
这个收费模式目前引发一些争议,毕竟安卓厂商的类似功能几乎免费。
但另一方面,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买单的用户可能并不会纠结这些细节。
争议与影响:苹果AI订阅模式和行业震荡苹果这次布局,本质上是抢占了一个新赛道——与中国市场更贴合的AI功能。
这次升级不仅让iPhone从“高端工具”逐渐向“智能伴侣”进化,还让国产手机厂商感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
因为对于一些依靠海外团队研发AI技术的安卓手机来说,“技术本地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苹果用自研芯片和本地化合作模型,解决了这一难题。
更重要的是,苹果的生态闭环更加牢固了。
不少用iPhone的人,可能同时也用Mac或者iPad,现在这些设备之间的AI协作更加顺畅,比如文案从手机编辑直接同步到Mac,用iPad修改草稿后,再到手机上发布。
而其他品牌的手机或者笔记本,可能很难达到这样的无缝体验。
所以,这一波操作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生态上,似乎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实,技术往往会先改变我们的习惯,再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苹果这次的AI布局,也许不仅仅是为了抢占市场,而是在试图重塑我们对智能设备的理解。
从家务琐事的提醒,到写作、拍照的创意协助,手机正变得越来越“懂你”。
你是否愿意为一项更贴心、更高效的功能买单,也可能影响苹果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但不管怎么说,当手机变得聪明、贴近需求,用户可能会更愿意为这种便利买单。
未来的科技路上,每个人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同行者,而它或许正握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