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正当时|走进建三江,看一粒好米的"生命起点"

农视网 2025-04-17 15:11:01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幅充满希望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是北纬47°的黄金水稻带,寒地黑土与天然活水孕育出中国顶级大米的基因密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建三江的田间地头,探寻一粒好米从播种到收获的匠心之路。

春播正当时:科技赋能下的智慧农耕

“秧好半年稻”,建三江的水稻春耕从一粒种子的精挑细选开始。

叠盘育秧:在育秧基地完成育秧床土准备、流水线播种、叠盘、暗室内恒温保湿48-60小时出苗,出室炼苗,将立针期秧苗连同秧盘摆放到育秧大棚进行常规管理的技术体系。

智能育秧:工厂化育秧大棚内,恒温恒湿的环境下,经过严格筛选的稻种在营养土中悄然萌发。农户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温湿度,确保秧苗健壮无病害。

农谚说:“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此时的建三江人正抢抓农时,用科技与汗水播撒丰收的希望。

泡田整地:千年技艺的现代演绎

春耕的另一重头戏,是“泡田整地”——这项传承千年的农耕智慧,在建三江被赋予了新内涵。

活水润田:融化的松花江水汩汩流入田间,黑土地在春水的浸润中变得松软肥沃。“田整平如镜,苗插绿如茵。” 波光粼粼的水田倒映着蓝天,仿佛大地睁开千万双清澈的眼睛,静待秧苗扎根生长。

为什么建三江大米“天生好味”?

天时:125-135天的生长周期,昼夜温差高达20℃,稻米积累充足干物质。

地利:万年黑土层,富含有机质;天然弱碱水灌溉,赋予大米清甜口感。

人和:坚持“生态种植”,生物防虫,让每一粒米都安全可追溯。

春耕,是人与自然的深情对话,是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建三江的农人们用双手捧出黑土地的馈赠,让每一粒大米都承载着北国春日的阳光、夏日的雨露,和守护粮食安全的初心。

这个秋天,当您品尝到建三江大米的绵软香甜时,请记得——这一口醇香,始于春耕时的一场匠心奔赴。

3 阅读:3